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工具化、实用化的教育倾向,使人文学科日益萎缩.通识教育试图通过通识课程的平台,借助人文学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纠专业教育之偏.然而,与教育大众化兴起后产生的通识教育不同,西方的“自由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都不曾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而是一种把价值追寻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全人教育”.今天我们需要回溯西方“自由教育”与中国书院传统,人文学科不能自我设限,躲避在审美的象牙塔,而应回归“内圣外王”的本义,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人文学科“无用”之“大用”,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中国的人文理念的主干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在大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科学、艺术、道德等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文精神的光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商标”。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科学与人文契合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并非是天然对立的,相反,从它们的起源、形成以及真正内涵来看,它们具有同一性。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目标,必须通过科学与人文化人的机理,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全的人。从价值角度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契合包括三个层面:学科融合、课程综合、素质养成。以“科学和人文同体互补”的理念指导三个层面实践的融合,才能完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本世纪初网络科技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现今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又铺天盖地而来,节奏越来越快,规模愈演愈大,这显然是结构性的问题,加尔布雷思认为这是"丧失良心的经济学"在作祟.因此,当今学者面临学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任务,学术创新要与制度创新关联起来.学术不是在象牙塔中,而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且学术创新一定要转化为制度.当下流行的一些强势价值,如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些都是以西方价值为标准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价值体系,并不是能够用科学、自由、民主和宪政所涵盖或者理解.中华民族起码有四个价值资源要比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更为重要:第一是安全,第二个是公益,第三个是信赖,第四个是学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就是秉执这种价值"在红尘中转变红尘",他们对朝政有着极强的参与意识,与西方知识分子对政治绝不信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诗就是生命本身,诗教是人性的教育与生命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诗与诗教.科学理论和诗在诗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科学理论也是造物者的诗篇;科学理论具有实用性和诗性;诗性自由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现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等重要.科学与诗互包互容,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诗性教育是大学迈向一流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充满诗性的教师、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存在两种极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视形象思维,文科教育则容易忽视逻辑思维,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只有跨越科学与诗之间的荆棘林,现代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享受到科学昌明的幸福,但是如果掌握科学的人缺乏公民意识,也会将科学的成果加害于人民.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全民遵守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我国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应当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人文理念和当前道德规范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可以借鉴并利用其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有选择地继承.公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在灌输正确道德价值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人们经常地反省自身行为,并通过对日常规则的诚履笃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人文学科至少表现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种形态,从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个视角考察1949~1998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50年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走过了“缩减-变异-回升”的曲折路线,人文学术经历了“学术理性丧失-意识形态工具-学术本位复归”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个史实,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之“形”,有适应意识形态的一面,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之“质”,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二者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共同担负着人文学科的双重使命:上承文化传统.下达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8.
人文课程教育的再讨论复旦大学杜作润翻阅我国目前的教育期刊,我们可能会发现,有许多文章都或隐或明地提到宏扬人文精神的问题,例如本文所列参考文献。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信息。关于“人文”和“人文精神”,文献3从我国古代文献及西方传统出发进行了很充分的考证,对...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价值教育与大学使命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当我们极力推进现代化大业之时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 :现代化在东西方均遭遇到挑战 ,现代性正经受着审思与批判。正如现代化由西方波及东方一样 ,现代性批判也正首先发生在西方社会而向东方社会扩展。现代性遭致批判的根本原因 ,在于现代化中的价值偏狭与缺失。因此 ,重新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为现代性灌注一种时代精神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作了系统思考。他的思想和学说 ,揭示了现代之根源性特征是“合理性”,现代化的基调是理性化。但理性化导致了“世界的去魅”过程 ,使“世界中的不同价值领域处于一种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差别制胜”,就是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经营理念始终领先于竞争对手而取胜。其突出特点:“人文情坏与科学理性”有机结合、靠文化经营企业的模式。平安大厦六楼(“真理大厅”)摆放着孔子和牛顿的塑像,孔子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代表着“仁、义、礼、  相似文献   

11.
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是推动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对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作用体现在: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研究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大学创新更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强化大学的创新功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工具论“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彰显造成了教育的分裂与人的精神的失落,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转向就是基于对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困境的反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于知识与方法的整合,同时更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人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塑教育的乌托邦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两种文化的对话和互动,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使高等教育真正实现重塑人的精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课程理论以“人文合理性”为基本立足点,实现了对工业社会“技术合理性”的超越。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强调的“人文合理性”,高扬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以“对话”为其基本实现方式,以追寻师生在认知领域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标,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正确理解“人文合理性”的基本内涵是把握后现代课程理论精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组了材料工程专业,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达到强化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整合等目的。实践表明:该专业重组对于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起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明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是深入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35个国家1955—2000年间高等教育中教育、人文、社会、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七大学科的发展演变事实、发展趋势进行历史的、以量化为主的实证研究,揭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科类结构的基本特征,探究影响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以寻求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形成我国合理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阳国平  裴奇  彭金富 《金属学报》2017,22(2):121-123
本文提出了中药物质映射的概念,其为真正产生药物效应的物质在不同介质中出现的利用现有的技术可获知的信息或信号和其产生的生物效应,在不同介质中的物质映射特征可用三维映射图来定性、定量描述。基于物质映射的中药开发模式不同于西药,应从临床出发,早期开展以获知临床有效性为主要目标的0期临床试验;开展从药效出发的PD/PK研究,PK研究的物质不一定为真正发挥药效的成分,而是与药效存在相关性的多种成分,可用曲面下体积(VUC)来描述药物体内暴露,PD/PK研究可用为后续的制剂优化研究提供人体评价标准;控制中药的质量标准应是涵盖从药材至成品的全程质量体系,物质映射的定性、定量描述参数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上市应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确证,其人群选择和评价指标可体现中医特色,但科学的逻辑推断与西药无异。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gration of biolog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 be complicated by the lack of a common framework and common language between otherwise disparate disciplines. History may offer a valuable lesson as moder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self result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ly disparate disciplines that were delineated by classes of materials. The integration of metallurgy, ceramics, and polymers in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facilitated, in large part, by a unifying paradigm based upon processing-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that is now well-accepted. Therefore, a common paradigm might also help unify the vast array of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pres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bio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biomimetic materials.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aradigm was modified to account for the adaptive and hierarchical natur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Various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to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