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中包含着建筑.建筑影响着城市。从城市规划到单体建筑、景观无不影响着城市的文脉和性格.更影响着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城市与建筑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话题.很难用简单几句话阐述清楚其中的所有道理。下面是我这几年的实践案例.表达了我对城市与建筑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荷兰期间接触到《城市建筑》.第一感觉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将城市议题与建筑议题并重的杂志。不同于以往国内的建筑杂志主要关注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及规划类杂志主要关注规划层面的计划.《城市建筑》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城市中.将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作为主题。而这正是我积极参与并与《城市建筑》共同成长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认识建筑     
从幼年到壮年,我的第一感觉是人离不开建筑,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建筑之中的。从乡村到城市,我有一种特别的体验,我们是建筑的一部分.整天在建筑之间奔波。  相似文献   

4.
真实见心     
曲冰 《城市建筑》2012,(10):5-5
《城市建筑》长a.c.c俩岁.到10月就满8周岁了。作为a.c.c成长的亲历者.将心比心.我能深切地感受《城市建筑》这8年来的艰辛。  相似文献   

5.
1983年2月.我有幸受清华大学派遣.到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进修一年.法国的城市、建筑文化和建筑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也使我今后能为中法建筑文化交流做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UED:您已经出版了多部建筑理论著作,能简单地总结一下您的建筑理念吗?它们的形成有何背景?山本理显:我常常意识到场所的本质属性,因为我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建筑与其所在场所的本质属性。场所的本质属性即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我每次都会将建筑与其所在的环境一同考虑。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通过我设计建造的建筑.哪怕只有一点点,至少也要让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比以前更加良好。我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城市     
建筑与城市是人类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一对古老的概念。建筑的产生早于城市.建筑通过积累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一种形态,而城市会因不同地域、不同位置、不同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城市文脉。建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筑是承载与反映城市文脉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正如《城市建筑》的刊名,解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我们潜在的思考原点。究竟是城市滋生出建筑抑或建筑聚合为城市?其实两者互为因果。可以说.当建筑成为城市网络中的一个绳结时.它就成为城市中的有机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9.
王颂 《建筑创作》2005,(4):35-35
我在学生时代就对浪漫的法国文化怀有一种天真的仰慕。但我第一次去法国.还是在1995年。1994年.法国建筑师在清华大学搞了一次建筑展。作为回访.中国建筑学会1995年组织国内八家设计院去法国办建筑展.我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到了巴黎.感觉到非常的震撼.旧城与新城的关系,新的文化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关系.都体现出巴黎城市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崔卯昕 《建筑创作》2006,(9):168-169
张锦秋大师是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惟一的女性.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首批中国建筑学术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因此她的名字很早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迹.但第一次对她有些感性的认识是在五年前去西安旅游,当时每到一个城市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博物馆,以期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明能有些了解。当我站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前时.  相似文献   

11.
领导指点     
第十二课设计城市 人们会问城市可以设计吗?我说可以。因为城市的建筑可以设计,城市的公园可以设计.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也可以设计,只要与建筑有关的环境都可以设计。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系统项目也可以做工程设计,城市中的一些细部如地铺面也可以设计。  相似文献   

12.
八月.当我正在大西北戈壁上享受阳光炙烤时.突然收到《城市建筑》编辑发来的短信,邀约为杂志创刊9周年写下寄语。我欣然应承下来。9周年.是怎样一个背景和尺度7我自然地做了一个减法——2013—9=2004。  相似文献   

13.
冯国安 《城市建筑》2012,(12):34-36
期待的”2012”终于到了.电影的情节会出现不7无论会否遭遇世界末日+但危机感却让人更努力和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从2011年起.我的工作重心慢慢从上海移到深圳——离开了汕头大学,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同时在深圳展开我的小型工作室——这是意料之外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我R,ld',B9东西异常迷恋.从小喜欢收集小盒子,我觉得这给我一种小的价值观.当大家追求设计大的建筑并以其作为成就指标的时候.我倒希望可以参与小事情。我不是(或者也许是)想回避复杂的建筑问题.而是希望能把控所有的细节。从美学角度来说,建筑的规模差异没有各自绝对的优势,但城市把大建筑变成资本的炫耀或地标的手段.扭曲了建筑的本质。所以我想借本文分享这两年关于“小”的几次实践。  相似文献   

14.
十年一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无论是事还是人,每过十年都是值得总结和纪念的,《城市建筑》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专业杂志已走过了十年。 我是1985年建筑学毕业,每过一年便对建筑会有不同的理解。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基本是纸上谈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形式风格:关注建筑的创新。而对建筑如何建造和实施并不关心,甚至我在设计院的第一个作品——延安火车站,从落成后到拆除我只见过一次;第二个十年我开始关注如何将建筑完满地建造,不但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韧性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梦想;第三个十年我已担任总建筑师多年,思考的角度自然广了一些,正值《城市建筑》创刊的初期,编辑向我约稿,当时我正在研究西安的未央新城,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向宏观的城市过渡,思考的维度也从”米”向”千米”的量级跃升,所以结合未央新城城市设计的体会写了《”缝合”城市》一文,针对中国城市过度形式化和建筑风格化的倾向,提出城市大于建筑、品质大于风格的观点,尽管我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施,但关于它的思考一直指导我完成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可以这样说,《城市建筑》伴随我从单体建筑设计走向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5.
建筑如同种子一样是一个城市的基因系统,它生长于这座城市.赋予人们、街道,城市生命的活力。建筑语言的确立与整体建筑的构成.其过程是类似胚胎发育的过程.整体先于部分,通过分裂产生局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专注设计的媒体人,同时又是设计、艺术、建筑发烧友的我.对于造访世界各地那些散落在城市中心的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聚集地总是乐此不疲。那些由老工厂、旧仓库改造而来的艺术家工厂、设计创意中心等.已成为各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保持与记忆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7.
第三十一课 城市形态研究 20世纪70年代,我较早地提出研究城市的形态。同行们以为我要研究“形式”。当然.形式、风格是建筑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在“文革”前,我曾提出,形式可以脱离内容单独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可以把城市景观分解成实体和虚体,实体是建筑.虚体是街道.广场与绿地。建筑立面可以说既作为实体的外表面.同时又构成虚体的空间界面。因此.立面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景观元素,我们感受、体验建筑乃至城市,最先须认知并作出判断的就是立面。城市住宅是市民生活的居所.不论哪个时期.都是最为量大面广的一种建筑类型。  相似文献   

19.
王颂 《建筑创作》2005,(3):i002-i014
姜涌:法国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烈的形式主义,看上去很华美.但我感觉并不好.是形式的堆砌。法国城市不像德国和瑞士的城市,朝哪个方向看过去都有很多东西能吸引你。法国城市像拼贴出来的.富丽堂皇但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像高雅的贵妇但却有脂粉气。这也许是因为巴黎的大规模建设是在后现代盛行的1980年代末.而柏林的新建筑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末.时间的差异和建筑时尚的差异使我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在崇尚建构和技术美学的今天看十几年前的讲求形式隐喻的样式,难免有心理的落差。但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实在是太好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  相似文献   

20.
张轲     
《世界建筑》2014,(4):55-55
<正>关于设计,我觉得建筑的精神性很重要,如果只是视觉上好看或者是吸引人,但是精神上很空洞的建筑,精神上完全缺失的建筑,对于我来说,只能让我觉得恶心。第二点,我觉得建筑的跨界——跨传统意义上的界线——和跨尺度很重要。景观是建筑,建筑也是景观;城市是建筑,建筑也是城市;设计是建筑,建筑也是设计。但是所有这些,如果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就都是一堆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