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展览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方案确定(图06) 本刊讯2010年8月29日至11月21日,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相逢于建筑”(People Meetin Architecture)为主题展开活动,将有来自54个国家的建筑师参展,除建筑师作品外,还将展出包括电影、舞蹈和音乐等领域艺术家的作品。目前,由本刊特约编辑唐克扬博士策展的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方案——“来此与中国约会”正式对外公布。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2014,(3):124-124
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的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2014年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姜珺的方案。他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计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当代建筑巨擘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则)这一主题。有别于以往参展建筑师各自为政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国馆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三家建筑事务所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8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帷幕,这一次展览的总主题是"建筑使人们相遇",由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普利策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提出。此次中国馆的主要参展艺术家为著名建筑师朱锫及他的团队。  相似文献   

4.
简讯     
《时代建筑》2010,(5):166-169
<正>国际动态第12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第12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于8月28目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帷幕,这一次展览的总主题是"建筑使人们相遇",中国馆拟定的题目是"来此与中国约会",策展人为唐克杨。中国馆选择了国内知名建筑师朱锫、景观建筑师朱育帆、室内装置及影像分别由艺术家樊跃、王潮歌、徐累和王卫完成。中国馆的主装置名为"意园——Yi Garden",坐落在处女花园的主草坪之上。建筑师朱锫和他  相似文献   

5.
建筑的“中国性” 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的现代性为背景,以建筑的"中国性"为核心议题,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解读其表象背后的内容和意义,指出中国馆的设计属于"中国式媚俗",中国馆建筑被意识形态"异化","中国性"不过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6.
之一:中国馆 中国馆参展主题:"来此与中国约会",对于参观者来说,实现这次"约会"的路程实为漫长和富有诱惑,我们一行人中的壮劳力携带着从北京打包的UED资料,从下榻酒店一路辗转直奔兵工厂展区内的中国馆。  相似文献   

7.
杨廷宝和路易斯.康是两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执业的建筑师。他们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内涵,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文化素养对于建筑师的重要作用。建筑师应该由"艺术家"转变为"文化人",开阔认识建筑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纸砖房     
《城市环境设计》2014,(1):118-135
正威尼斯2008纸砖房位于威尼斯军械库(Arsenale)处女花园,是应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邀请设计建造的参展作品。以建筑师所在的大型国有设计院日常输出图纸用的纸箱作为"纸砖"砌筑"纸墙",以日常打印设计图纸剩余的打印机用纸轴(纸管)作为"纸梁"搭建门窗过梁和楼板、屋顶,从而用纸材料建造起一所可供坐卧起居、游戏会客、阅读静思等日常生活的房子。  相似文献   

9.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聚落的再现——对伍重、西扎的比较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新 《建筑师》2010,(1):5-15
本文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以聚落研究为基础,对当代建筑师伍重、西扎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伍重和西扎都从聚落中获得了启示,但最终两位建筑师的作品分别以宏大叙事和小叙事的角度再现了聚落的场景。  相似文献   

11.
矫苏平  冯娜 《华中建筑》2008,26(10):51-53
艺术家与观众进行互动及交互创作,是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当代建筑师也在进行此方面的探索。该文结合对现代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代建筑领域的交互创作,解读代表性实例,辨析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2.
田甜  刘晓明 《风景园林》2012,(2):104-108
侧重分析拉丁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园文化表述,根据这些资料来讨论古罗马花园的起源与特征。通过研究古罗马重要的社会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建筑师对罗马花园的认知,探索文学作品中对花园的理想主义所带给古罗马花园的影响,理解古罗马花园作为文化和文学空间对于当地生活环境和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李翔宁 《世界建筑》2010,(12):118-121
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更新德国"展览的中国对应展览",更新中国"展览把中国近年来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建筑、规划和艺术项目进行了梳理,并邀请建筑师和艺术家通过装置和不同的艺术媒介呈现自己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本文论述了通过这次展览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4.
Fascist cultural policy advocated the political engagement of artists and architects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ir artistic production. In its three versions over a ten-year period, the Mostra della Rivoluzione Fascista revealed shifts in the political emphases of the regime and in the aesthetic proclivities of architec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ra affords an uncanny index of the affinity modernist architects perceived with the Fascist party.  相似文献   

15.
袁鹏  解旭东 《华中建筑》2008,26(11):199-202
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中的相关部分对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试图揭示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泰宁 《华中建筑》2005,23(6):25-29
从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的角度,论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理性思考,强调"立足自己",立足中国建筑师"自己",建构有自身文化精神的中国建筑理论框架,在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7.
王大鹏 《建筑师》2014,(1):89-92
本文缘起于一场"关于建筑师的工作如何走向艺术品市场"的跨界论坛,对建筑师的模型及草图参与拍卖活动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分析,继而对建筑跨界的动机及目的进行了讨论,并且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建筑师为什么热衷于将自己标榜为艺术家?为什么骨子里希望自己的设计能成为艺术品?在一个极度娱乐与消费至上的时代,建筑(师)积极跨界后到底是丰富了自身还是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8.
In Designed for the Future, author Jared Green, who writes about cities and design for numerous publications, asks eighty of today’s most innovative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landscape architects, journalists, artists, and environmental leaders the same question: What gives you the hope that a sustainable future is possible? Their imaginative answers show the way to our future success on earth and begin a much-needed dialogue about what we can realistically accomplish in the decades ahead. As an excerp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uthor’s conception and intent of this book, and selects some inspiring ideas contributed by three leading landscape architects.  相似文献   

19.
For Turkish artist and educator Can Altay ‘today's cities are full of limits’. This unevennes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current investment patterns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flicts. Does, however, transgression offer opportunities to subvert this? Is it possible for a city's inhabitants, artists and architects to open up boundaries and through the power of presence to intervene in the status quo?  相似文献   

20.
桂鹏  郑炘 《新建筑》2007,6(4):86-89
荷兰风格派是一个由艺术家与建筑师共同组成的团体。着重介绍了其中四位风格派建筑师的观点和实践作品,包括他们对理性主义大师贝尔拉格的继承,以及与有机主义者赖特作品的结合。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外部造型的突破和内部空间的变革等方面探究风格派思想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恩潮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