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师》2014,(3):124-124
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的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2014年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姜珺的方案。他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计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当代建筑巨擘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则)这一主题。有别于以往参展建筑师各自为政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国馆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三家建筑事务所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对话崔愷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策展人之一,您是怎样来选择展览的内容,即全面展示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状态,包括大院、大学和独立事务所?崔愷:我一直认为,中国建筑师给予国际建筑界的概念有些时候是模糊的。国内的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通常都有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5.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世界建筑》2005,(1):110-111
针对当代建筑的Aedes论坛由1980年开始举办,它是欧洲第一个私人的建筑展览机构。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建筑文化领域的一个国际性商标,在这里举办了超过300个知名建筑师以及处于前沿的实验性建筑的展览。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十年来的超常规发展让世界瞩目。近年来西方对于中国格外关注,以中国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荷兰建筑协会(NAI)等最重要的展览机构登台亮相,也使中国诞生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明星"建筑师。但是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对于中国建筑的关注,似乎仍然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上,对于中国大批量建造的建筑产品,更多听到的则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参展建筑师,您怎样看这次展览?陈屹峰:本次展览除了介绍中国当代建筑作品外,还附设了一个文献展,对中国从1978年至今的当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介绍。尽管笔墨不多,  相似文献   

9.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筑创作》2012,(10):8-9
为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提高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机构的国内外影响力,推进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机构走向世界,中国建筑学会于2012年组织开展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和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宣传推介活动。  相似文献   

11.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管理》2011,(10):22-23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7月28日至10月23日在意大利罗马二十一世纪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XXI CenturyArts,简称MAXXI)展出,这是中国当代建筑展首次在世界顶级艺术空间的展示。“向东方一中国建筑景观”展,是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化年的重点项目,是中国策展人作为责任策展人首次在该博物馆策划大型展览。  相似文献   

13.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4.
郭钰延 《城市建筑》2023,(13):161-164
意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而逐渐凝结成的艺术境界,中国当代建筑应在做到以人为本的同时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满足当代人的精神审美追求。文章从意境的内涵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入手,通过理论整理和案例分析说明当代中国建筑师如何逐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研究为证明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未来中国的建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意图让更多的设计师在当代建筑创作中能更好地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5.
刘思  郑昕 《新建筑》2009,(1):36-41
Aedes当代建筑论坛是一个致力于传播建筑文化的机构,它的建筑画廊凭借独特的策展视角和成熟的运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该机构的概况、它所举办的四个中国建筑师参与的展览、作为成功的建筑文化传播媒体如何看待其价值判断对于公众的影响以及其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是这次访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建筑展览和策展,是建筑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纵观20世纪以来的西方建筑史,几次影响全球建筑走向的学术思潮和设计风格都是通过一次或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展览所确立的,譬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部的"国际式"展(1932)。"纽约五"展(1969)、"解构主义"展(1988)等。而在纽约MoMA和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建筑师的回顾展,也是证明建筑师终身成就和国际影响力的风向标。虽然美国的建筑设计质量和影响力在一些方面不如欧洲,但正是有了MoMA的展览和有"建筑教父"之称的约翰逊(Philip Johnson)这样的权威策展人,以及由策展所带动的批评,出版和学术研究的综合机制,才使得美国长期以来处于建筑理论和思潮的中心。西方几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Aedes当代建筑论坛是一个致力于传播建筑文化的机构,它的建筑画廊凭借独特的策展视角和成熟的运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该机构的概况、它所举办的四个中国建筑师参与的展览、作为成功的建筑文化传播媒体如何看待其价值判断对于公众的影响以及其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是这次访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建筑在海外的展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蕾  杨帆 《时代建筑》2010,(1):41-47
今天,"中国力量"已越来越为世界瞩目,但这种力量目前仍更多地是指经济力量的提升。伴随着经济成长,中国将展示怎样的文化软实力,不但是我们要面对的日益紧迫的命题,同时也越来越吸引外界好奇的目光。继电影、当代艺术之后,中国建筑也开始参与海外各种各样的有关"中国当代建筑"的展览,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中国建筑师还未走向世界之时,这无疑成为一扇至为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不断丧失,建筑技术也逐渐被遗忘.文章把材料作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契合点.通过对古代建筑材料的挖掘,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祖先的文化观念,还能体会到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文章分别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概念及属性,其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及表达的再思考.文章希望能在回顾历史、剖析现状、思考未来的同时,引起国内建筑师对古代建筑材料的深度关注,并希望为建筑师未来的设计带来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