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肃  李哲 《华中建筑》2010,28(4):175-177
该文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类型分析入手,分别阐述了古代"官文化"和"士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将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纳入两种文化类型的体系中进行分析,发现在同一组古建筑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同时并存。结合20年来岳麓书院古建筑群修复设计过程中关于文化特色的思考,总结了文化类古建筑修复保护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宋玲  梁义 《山东建筑》2003,(1):36-36,39
本文从古建筑室内空间分隔着手,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源流,对于发掘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启发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居》2011,(5):42-47
千百年前,当许多外族人建造房屋纷纷将坚固的石头作为首先材料时,我们的祖先却看中了弱不禁风的木头。"木文化"与"石文代",历史上曾经分庭抗礼,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4.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5.
赵源 《南方建筑》2004,(3):12-13
本结合实例并参考大量史料,就中国古代色彩崇尚现象对古建筑用色的形成与演变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6.
龙非了 《华中建筑》1995,13(4):62-69
通过对《营造法原》、《清式营造算例》和《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了面阔及其递减率、柱径与柱高的关系、柱径与径的相关性等,指出中国古建筑构件的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便于设计规划、度材估料、施工管理及监督验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7,15(3):16-21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结合中国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来论述中国古建筑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10.
古代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能使现代建筑更加美观,还能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介绍,初步分析两者存在的区别,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希望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7,15(2):28-36
中国古建筑的脊饰有深远的文化渊源,文章引经据典,考邝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脊饰,指出中国古建筑脊饰的发展和演变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脊饰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风水(又称“堪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尊崇或斥责,褒贬不一;作为东方古老的民俗建筑文化的神秘学说,不要苛求它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应批判的吸取其合理部分,为我所用。作为民族传统的建筑选址与环境审美模式已构成了多种。理图像为人们所崇拜,它又是民俗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审美心理共鸣仪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14.
一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它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斯宾格勒曾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基本象征物,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宗白华先生认为可以此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并特别探讨了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显然宗先生认为画与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物,他说:“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一提起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联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这个学术机构汇集了一批当时的学者和著名建筑大师,如梁思成、刘敦桢等,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初,该社还吸收了一些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研究的外国学者,如日本的荒木清三(任该社校理)、松崎鹤雄、桥川时雄(任该社参校),德国的古斯塔夫·艾克(G.Ecke)、恩·鲍希曼(E.Boerschmann)〔任该社评议〕等。鲍希曼教授是一  相似文献   

16.
擒要:本文从简述建筑关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开始,阐述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美学。从建筑哲学的层面上分析中国古建筑中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建筑中的特殊美学思想产生的哲学及文化基础。结合中国历史、礼制和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中国古建筑各种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其中,大理市拥有大量的古建筑群,且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以及在古建筑历史价值认知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大理市古建筑群规模日益缩小,古建筑文化也因此受损。所以,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弱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以古建筑文化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王明贤 《华中建筑》1992,10(1):16-18
只有从文献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建筑才能领略到古建筑的美学思想,许多文献像诗、散文、小说和史籍的例证说明了这点。随后,作者回顾了中国古建美学研究历程,认为它经历了从对建筑艺术的朦胧认识到具体艺术特征的探讨,尔后又从表面艺术特征到看不见的内在精神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预算》2010,(5):F0002-F0002,F0003
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建造的皇宫,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