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庭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236-236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4月16日-19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有来自全国各油田、高校及科研院所以中青年为主的290名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25篇,表明了自第九届有机地球化学会议以来,有机地球化学的成果十分丰富,中青年专家已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目前我国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有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分布在全国24个油田的实验室和研究院、10个高等院校和11个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2.
3.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391-392
2005年4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油田、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292名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聚会于江苏无锡,参加了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325篇,宣读论文158篇,评选出中青年优秀论文22篇,还举办了3个学术沙龙。会议成果丰富多彩,学术气氛活跃,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与会代表形成以下共识。 相似文献
5.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2005年4月16日至19日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石油学会主办,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27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6.
7.
8.
第八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12月1日至 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的 2 1个油田、15所高等院校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及企事业单位的 13个科研院所、2个专业学会、1家出版社和 4个国外大学及公司的 2 1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规模与代表人数在我国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均居前列 ,充分显示出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队伍的巨大凝聚力和学科的兴旺发达。本次会议共收到 3 4 6篇学术论文的摘要 ,分 5个专业组进行分组学术报告 ,共计进行了 116项交流 ;还举…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12月 1日至 4日在厦门召开。计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 3大国家石油公司所属的 2 1个油田、全国 15所高等院校、13个科学院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4个国外大学及研究公司、2个学会和一个出版社 ,一共 56个单位、2 18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 346篇学术论文摘要。会上进行了 18个大会报告 ,分 5个组就 10个专题进行了 116个分组报告。会议还举办了“油源对比中生物标志物指标的选择”、“碳酸盐岩生烃问题”、“天然气与石油地球…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2000年12月1日~7日在厦门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来自全国三大石油系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国土资源部等7个部门41个单位的专家及国外学者218人。 相似文献
11.
李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01-401
8月10日至13日,“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承办。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院、各院校及澳大利亚从事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关的沉积储层、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测井等专业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文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93-493
2005年8月7日~10日,第五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交流会在北国名城牡丹江市举行。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等近30个科研院所的17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戴金星院士、黄第藩教授、梁狄刚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大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科技装备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中心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苯乙烯装置的几种改造方案。根据装置实际情况,乙苯单元可采用国内白行开发的液相循环烷基化乙苯工艺或Lummus/UOP开发的EBOne技术进行改造。乙苯脱氢单元可采用传统的绝热脱氢技术或UOP开发的SMART技术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4.
赵春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23(4):515-515
为了缅怀过去,继往开来,更好地发展四川石油地震勘探事业。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四川省石油学会物探分会于1988年6月22日至27日在四川省江油市海棠铺举办了“纪会四川V-201地震队建立35周年暨学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勘探工作量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冲断带勘探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勘探成果不断扩大,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成效显著,近海海域勘探进入增储高峰期。至“十五”末期,中国石油勘探呈现出稳定发展、天然气勘探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原油储采比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立足国内油气资源,加强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大型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克拉通大型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海洋深水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七大领域的勘探,中国油气勘探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发展。图6参20 相似文献
16.
《Egyptian Journal of Petroleum》2014,23(3):285-302
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Belayim Marine Oil Field using TOC and Rock Eval Pyrolysis investigations for a total of 19 cutting samples (9 samples covering (Nubia-B Formation) from well BM-57, and 10 samples covering (Nubia-A, B Formations) from well BM-65) was performed. Furthermore, geochemistry analyses of two crude oil samples from Wells BM-29 and BM-70, which are recovered from the Upper Rudeis Formation were performed. The BM-70 oil sample is recovered by Drill Steam Testing, while the BM-29 oil sample is taken from the flow output. Moreover, the oil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GC/GC-MS analysis (Biomarker) by StratoChem Company.In general, TO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Nubia-A and B formation sediments are fairly immature compared to good source rocks with very high Hydrogen Index indicative of kerogen type II. Th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two oil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Rudeis oil of Belayim Marine was derived from a marine carbonate rich source, which is relatively rich in algal organic matter and has moderate sulfur content. The maturity of the analyzed oils (about 0.75% R0) falls short from the stage of peak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hich is known to be reached at about 0.85% R0. 相似文献
17.
18.
在概括总结大庆探区“十五”勘探规划方案制定的背景与规划方案特点的基础上,对“十五”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十五”勘探规划方案的指导性、合理性、科学性,总结了“勘探思想的解放铸就了油气发现突破的根本、勘探思路的调整奠定了油气发现突破的基础和‘五个加大’工程的实施确保了油气发现突破的实现”的三个认识。“十五”期间,大庆探区勘探实践效果显著:进一步深化了向斜区岩性油藏下部组合成藏规律的认识,中浅层提交的石油控制地质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分别占“十五”期间提交储量的64.3%和74.8%;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获得突破,发现了徐深气田,使该区天然气储量显著增长;实现了海拉尔盆地的工业性开发。 相似文献
19.
Zixiang Wang Youheng Zheng Fengling Chen Xinong Xie Shiqiang Wu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36(2):148-15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biomarker geochemistry information on shale between sheet-like salts from Qianjiang Depression of the Jianghan salt lake facies Basin, and illustrate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source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maturation. 7 shale samples from Eq34-10 rhythmic were analys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investigated biomarkers show that the shale oil are charactertized by an apperent odd-even preference of n-alkane, low Pr/Ph values and a high content of gammacerane and C30+ hopanes, maderate C21-/C21+ ratios, the high relative content of C27 5α(H), 14α(H), 17α(H)- steranes (20R), and an anomaly high C29 sterane ββ/(ββ + αα) value. These biomarker geochemistry characteriz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shale oils were derived from mixed aquatic organisms and land plants, and deposited in an anoxic and saline-hypersal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