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趋势面分析证明:在含煤地层形成时期,井田中部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隆起带和一条近南北向的坳陷带横跨复合,这一格局控制了煤层厚度变化的总趋势.随着中部隆起带逐渐南移,南北向坳陷向东部扩大,构建了不同煤层形成时期的复杂图像.  相似文献   

2.
由趋势面分析证明 :在含煤地层形成时期 ,井田中部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隆起带和一条近南北向的坳陷带横跨复合 ,这一格局控制了煤层厚度变化的总趋势 .随着中部隆起带逐渐南移 ,南北向坳陷向东部扩大 ,构建了不同煤层形成时期的复杂图像 .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勘探和矿井采掘揭露的大量原始地质资料,对大庄井田山西组己_(16-17)煤层厚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对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矿井采掘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化井田煤厚变化的构造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作用是控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超化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中生代以来三期挤压应力场作用导致煤层厚度展布的分带性和方向性;重力作用下的长期流变促使煤层展布具有南厚北薄的总体趋势;小型不协调褶皱和断裂构造,是造成煤厚局部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期构造变形及其变形特征的时空差异是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殊煤田地质条件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进程、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南桐矿区警构造对破坏煤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详细研究南酮矿区破坏煤发育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矿区构造对破坏煤发育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应力是造成煤层破坏的直接因素;(2)破坏煤是构造运动过程中压剪变形的产物,是构造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煤层厚度、煤层在煤系剖面中的位置、煤层倾角和断裂发育情况控制了破坏煤的横向和纵向变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宿东矿区构造特征及煤体结构破坏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构造对瓦斯流动、煤体结构破坏的控制作用及它们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并将宿东矿区分为五个构造区,分析每个区的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断裂构造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桂林市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按走向分近SN、NE、NW和近EW向4组,常表现为规模不等的断层角砾岩带、劈理化带和揉皱带等。它们既可对称成带发育,也可单独出现。研究表明,在市区东西两侧压性的SN向断层上岩溶塌陷虽不发育,但其所构成的隔水屏障,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桂林市岩溶塌陷总的水文构造环境。市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育在NW、NE和近EW向张扭性特征明显的断层角砾岩带和劈理化带上,以及上述各组(尤其是NW  相似文献   

9.
利国矿区矿井层滑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详尽的矿井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矿井构造的宏观及微观变形构造分析,探讨了利国矿区矿井层滑构造定位性、定向性和定时性特征,详细研究了层滑构造与高角度正断层、岩浆岩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了高角度正断层对层滑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深刻揭示了利国矿区矿井构造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0.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格局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造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起着区域性控制作用,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与聚煤格局.总体来看,以横贯中部的遵义-惠水NNE向断裂带为界,东部地区海相沉积较为发育且煤层发育极差,西部地区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且煤层发育较好;以盎县-六盘水NNE向断裂带为界,西部主要表现陆源区,而东部为沉积区.在此构造背景上,六盘水-瓮安断裂带将贵州中、西部进一步划分为黔北隆起和黔南坳陷2个一级构造单元,2个单元的沉积作用和聚煤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断裂带在不同沉积阶段沉降活动的差异性,是导致龙潭早期、龙潭晚期、长兴期沉积格局和聚煤特征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传统方法和数学地质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显德旺井田山西组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煤厚变化原因,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芙蓉矿区层滑构造对瓦斯形成富集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珙长背斜西端芙蓉矿区层滑构造系统的井下及室内调绘测试,查明了层滑所造成的煤层流变,煤粒破碎,并认为这是制约瓦斯形成与富集的主控因素,在高瓦斯矿区内层滑研究不仅是煤田地质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更是预测,预报煤与瓦斯突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鹤壁六矿二_1煤层的相对厚煤带(大于8m)与相对薄煤带(小于8m)呈相同排列,且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并显示出由北东向南西煤层厚度呈造减的趋势。在影响二_1煤层厚度变化的诸因素中,聚煤环境、聚煤古构造是普遍的、主要的,而河流冲刷、后期构造的影响则是局部的、次要的,由于煤厚变化而影响了六矿回采率、采掘部署、矿井正规化循环作业、工作面的划分等,故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采掘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的煤田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对中国5个含煤区聚煤过程的构造控制机理,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含煤区分布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基本格架相似,复杂而有序(规律性)的煤系构造变形受聚煤盆地基底属性、盆缘活动带构造演化历程控制。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不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差异性演化是划分煤盆地东西向构造变形区的基础,印支期以前挤压构造作用形成了含煤区南北向构造变形分区,板块或陆块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差异形成了相应的变形环带。中国含煤区有3个变形区、7个变形分区、3个分区小区,以及若干个变形环带。  相似文献   

15.
煤层厚度变化区域矿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有效地预防采掘期间深部煤层分叉或厚度变化区域冲击矿压的发生,以某矿回采工作面为工程实践背景,基于矿震活动在能量释放与震动频次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煤层分叉及煤层厚度变化对冲击矿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能量矿震发生前,日震动频次连续处于高位而日释放能量较长时间维持低水平;在煤层厚度变化区域,矿震活动活跃,容易发生大能量矿震。通过对矿震进行"时间-空间"分析,可以确定矿震集中区域和能量积聚时间段,从而可对煤层厚度变化影响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卸压防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周口店地区晚古生代煤系煤层遭受过强烈的变质与变形。与华北同时期煤田相比,它独具特色:煤级达高级无烟煤,乃至接近于超无烟煤,煤层的糜棱化构造煤极其发育。作者采用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诸手段对煤系及煤层的变质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煤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同时探讨了煤层变形,即糜棱化作用发生时期及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地震属性及其在煤层厚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应用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煤层厚度变化的方法.分析了钻孔处地震属性与煤厚的相关性,对地震属性进行了优选.将得到的地震属性利用多元多项式回归以及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求出各属性与煤厚之间的回归方程及人工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非井点的地震属性上,实现了对淮南谢桥矿区13-1煤层厚度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明了用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煤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河南胡襄煤田勘探钻孔资料,对煤层的稳定性和煤厚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区内二1煤层可采性指数为0.81,厚度变异系数为39%,属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的中厚-厚煤层;二2煤层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11%,属稳定的全区可采的中厚-厚煤层;区内煤层厚度呈现东部厚西部薄的分布特征,局部出现无煤带或薄煤带;影响煤厚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成煤时期地壳的不均匀沉降、成煤后期的古河流冲刷与断裂构造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