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针对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特点,计算并分析了弯辊力对成品带钢板形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带钢入口厚度、中间辊横移量、带钢凸度、单位轧制力、轧辊辊径和轧辊凸度等因素对最优弯辊力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最优弯辊力预设定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计算弯辊力的最大偏差低于5.67%,成品带钢的板形标准差平均值降至1.83IU。实践证明,该弯辊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热带钢连轧机轧辊热凸度在线计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轧辊的热胀和冷缩随时间变化规律 ,建立了在线应用的工作辊热凸度预报模型 ,并从理论及实测数据两方面分析了精轧各架轧辊热凸度及其对出口板凸度的影响 ,为板凸度和板形的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耀辉  李定国 《中国冶金》2015,25(11):40-44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轧机承载辊缝变形的仿真,分析轧机轧制力、弯辊力及工作辊窜辊对承载辊缝的凸度影响程度,结合现场机架间带钢的浪形,优化二级板形模型设定参数,实现轧机稳定轧制。实践证明,人工修正轧机负荷分配以及CVC轧辊位置,可更好地控制前机架比例凸度,满足后机架间平直度目标的要求,从而提高板凸度的命中率及轧机轧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工作辊热凸度与轧制时间、轧制速度、轧制节奏、轧辊冷却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轧辊热凸度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化,不仅可以提高宽带钢热连轧机组热辊形的模型控制及预报精度,而且可以通过及时调整轧制节奏和轧辊冷却水系统的工作情况来调整轧辊热凸度,对于板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热连轧机板凸度和板形控制技术工业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晓丽  连家创  焦景民  佘广夫 《钢铁》2003,38(3):34-37,63
根据1450热带钢连轧机机型特点,进行了轧辊辊型优化设计,并建立了板形控制数学模型。完成了包括辊型配置和弯辊力自动设定等的板形在线控制工业试验。应用结果证明,笔者研究的板形控制模型及控制软件提高了产品的板凸度和板形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钢3500mm中厚板卷轧机的实际情况,通过影响函数法对轧辊弹性变形进行进行比较精确的理论解析,并回归出实用的在线板形、板凸度计算模型。分析了规程分配和弯辊力对板形、板凸控制的影响。结合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板形、板凸度自适应策略。现场应用表明。模型解析正确,产品板形良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430不锈钢在轧制时的板形特点,分析了该钢种的板形现状。通过对430板形控制的研究,优化板形设定模型,增加新的板形自学习模块;从对设定PC角进行学习改为对实际PC角进行学习,提高了设定精度。改变轧辊初始凸度现状,优化轧辊的初始辊型,降低PC角的设定值,减少了PC轧机中心线偏移;同时加上合适的板形反馈控制模型,调整板形反馈模型的增益参数,使430板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控制了430的塔形。  相似文献   

8.
工作辊冷却及热凸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祯伟 《宽厚板》2003,9(1):23-26
良好的工作辊冷却及热凸度控制是降低工作辊消耗,控制板型,提高生产收得率的有效措施,通过控制冷却,可以改善工作辊冷却效果,防止工作辊出现严重热裂纹,减少工作辊磨损进而减少换辊次数,避免不良板形的产生,本文介绍了工作辊的温度模型,磨损模型及热凸度控制模型,并对国外两种类型的工作辊冷却及热凸度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冷轧带钢凸度及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国际上广泛采用及最新应用的几种冷轧带钢凸度及板形度控制技术,包括:工作辊弯辊(WRB)、窜辊(RS)、轧辊交叉法(PC)、轧辊交叉及窜动(RCS)及动态板形辊(DSR)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宁波钢铁1780热连轧机精轧机组采用的"窜辊+辊型+弯辊"的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特点,以板形和板凸度质量和轧辊使用寿命为前提条件,优化设计精轧机组的轧辊辊型曲线。工作辊采用燕山大学连家创教授VCSW专利辊型,支承辊采用平辊+辊端辊型,根据典型规格产品进行辊型优化设计计算。配合燕山大学设计的板形控制系统,经生产考核,带钢板凸度命中率达到96%以上,带钢平直度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中厚板规程负荷分配中轧辊凸度协调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厚板轧机无液压弯辊条件下,为防止传统等负荷分配方法造成的板形问题,提出一种轧辊凸度协调负荷分配方法。分析了轧辊凸度对板形的影响,通过轧辊热凸度和轧辊磨损软测量模型得到了实时轧辊凸度,根据轧辊凸度的变化而调整规程板形系数以获得更加合理的负荷分配规程和良好的板形控制效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后中浪和边浪等板形问题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厂实际生产情况,从模拟计算入手,了解到辊型与板凸度之间的规律;从分析辊型、板凸度入手,认为辊型设计中应取板凸度为零进行计算为宜。在具体的设计中,采用的是由参数给定方式代替迭代计算方式,这不仅使计算过程简便而且使参数可控。经实际生产应用表明,设计出的辊型明显地降低了板凸度,同时使生产组织、计划安排变得愈灵活。  相似文献   

13.
中板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变厚度平面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专门针对2800中板轧机的辊系变形(即凸度预测)仿真模型,并计算出辊形、钢板密度及轧制力等对钢板凸度的影响关系。仿真计算与实测值相一致,从而为中板轧机的板形控制系统的开发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厚板的生产中,钢板的板型主要由辊型决定,辊型的控制涉及道次分配、弯辊力使用以及轧辊热凸度控制等。针对不同规格、钢种钢板的生产,首秦公司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板型控制经验,在弯辊力使用、道次分配及轧辊热凸度控制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厚板轧制优化规程在线设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中厚板轧机计算机设定控制方法的发展状况。介绍并评述了早期程序方法的缺陷及因此发展的优化规程在线设定方法,包括最大限度利用轧机能力方法;等比例凸度法;综合控制板凸度和平直度法;断面形状矢量法和综合等储备负荷函数法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厚板轧制过程中影响实际工作辊缝的主要因素,结合新钢中板厂的生产条件和设备特点介绍了中厚板四辊可逆式轧机原始辊型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令狐克志  宋浩源  王永强  李飞 《钢铁》2014,49(11):53-58
 基于三维有限元建立了六辊CVC辊系模型,该模型耦合了CVC辊形曲线、辊间轧制力分布以及带钢的弹塑性变形和辊系弹性变形,通过迭代计算辊间轧制力及轧辊与轧件的弹塑性变形。通过实际轧制规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其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的绝对误差在10 μm内,相对误差小于1%。采用该模型研究了板形控制机构如中间辊弯辊、中间辊窜辊和工作辊弯辊对带钢2次凸度和4次凸度的控制规律,并成功消除了生产现场宽薄带钢的边中复合浪缺陷。  相似文献   

18.
韩斌  张超  王国栋 《武钢技术》2010,48(1):19-22
通过合理变化精轧各架的压下负荷分配,可在实现带钢良好凸度控制的同时,兼顾到平直度的控制。该方法考虑到带钢板形取决于下游机架轧制时金属的流动,同时平直度可通过末机架的轧制状态得以控制,其实质是通过改变精轧各架的压下负荷分配来补偿轧辊热凸度变化。文中列出3种压下模式,在保证比例凸度近乎常数的前提下,通过比较这几种模式下得到的计算凸度值和实际凸度值,来说明该方法可补偿轧辊热凸度变化对带钢板形的影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e error of gaugemeter equation decreases the gap setting precision. The precision of gaugemeter equa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late width, work roll radius, backup roll radius, work roll crown, backup roll crown and rolling force. And these influences are hard to measure. All these factors are converted to roll deflection deformation and roll flattening deformation for calculation.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deformation, the theory of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was adopted. By using simulation program,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deformation was obtained. Then a simple model can be built. With this model, it is convenien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gaugemeter eq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