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研究了keV级N  相似文献   

2.
keV量级的N+注入引起的氨基酸分子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伟  余增亮 《核技术》1999,22(4):200-204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研究了keV级N^+注入到几种固态氨基酸样品中引起的分子结构损伤。结果表明,这一注入导致了分子的严重损伤:分子结构解体,红外吸收普遍降低;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其中自由基碎片的类型和数量随注入离子的剂量发生显著变化;损伤碎片重组,形成了新的化学组合,表现出新的红外吸收峰。  相似文献   

3.
4.
5.
低能As^+注入Si(100)产生缺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惠民  黄千峰 《核技术》1998,21(2):109-112
介绍了用慢正电子束探针研究As^+以不同角度注入Si(100)产生的缺陷以及退火后缺陷消除效应的结果,用正电子Doppler展宽湮没技术对样品作无损检测,采用一维的扩散方程进行拟合,对缺陷分布求解,获得缺陷的各种信息,实验结果表明,15°小角度注入产生的缺陷浓度比60°注入要大,而且两者的缺陷类型也不同,对于15°注入产生的缺陷可用快速热退火很好地消除。  相似文献   

6.
7.
110keV C^+注入单晶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技术》1997,20(2):65-69
  相似文献   

8.
易仲珍  徐飞  张通和  肖志松 《核技术》2001,24(8):648-654
采用改进的MEVVA源阴极对不锈钢进行了V +C共注入 ,并做了X射线衍射分析 ,硬度和磨损实验。V +C共注入剂量为 1× 10 17— 8× 10 17cm- 2 ,能量为 80keV。实验结果表明 ,V +C共注入后不锈钢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了改善 ,表面硬度增加了 16%— 82 % ,而耐磨性则是未注入样品的 1.4— 2 .2倍 ,最好的结果均从剂量为 4× 10 17cm- 2 的样品中得到。X射线分析表明 ,V +C共注入后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了新相FeV ,Cr2 VC2 ,VC ,Cr2 3 C6 和Fe5C2 。这些新相在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与V +C双注入同种不锈钢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共注入方法对材料表面改性比双注入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林成鲁  李晓勤 《核技术》1995,18(12):705-710
借助离子束背散射和沟道技术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在300K和77K下硅中注入BF^+2辐射损的反常行国。结果发现BF^+2注入在硅中产生的损伤层或无定形层情况区别于其它较重离子注入。在300K下注入时,硅中引入的两个损伤峰,其中一个位于离子入射的平均投影射程附近,另一个则在近表面,在77K下注入时,硅中引入的损伤层或无定形层首先出现在表面,随注入剂量的增加,地锭形层向硅体内延伸。  相似文献   

10.
11.
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引起深层细胞损伤的一种可能机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卫增泉  杨汉民 《核技术》1995,18(2):90-93
讨论了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造成深层细胞损伤主要是注入离子与小麦组成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后的次级过程中产生了特征X射线。以能量较高(3。589keV),强度相对贡献较大的钾元素为例,当强度减弱至原来的2^-^1^0时,其穿越麦胚深度可达370μm,可谓是“长射程”。小麦种子在深层能受到低能离子注入的影响,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次级过程的“长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樊东辉  李世普 《核技术》1995,18(3):154-157
用X射线衍射法和POWD12理论计算程序探讨了多晶刚玉Fe离子注入层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江炳尧  沈鸿烈 《核技术》1994,17(4):196-200
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Si^+注入Si3N4/GaAs的力学运动,以考察沉积在GaAs材料表面的无定形Si3N4阻挡层对Si^+射程分布的影响。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Si3N4阻挡层能够有效地削减Si^+在GaAs衬底中的射程,避免沟道效应,得到浅结。但是阻挡层中也有相当数量的Si、N原子由于与入射的Si^+相互碰撞反冲进入GaAs衬底。  相似文献   

14.
韦伦存  丁富荣 《核技术》1994,17(3):140-144
在本征型GaAs中注入2.0MeV(剂量1.0×10^15/cm^2)+2.9MeV(剂量1.1×10^15/cm^2)的^16O,使氧在约1.5-2.5μm之间形成均匀分布。注入样品分别经400-800℃、15min热退火后的电阻率测量表明,经500℃和600℃退火后的样品具有高的电阻率(~10^8Ω·cm);而当退火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其电阻率逐渐下降,并具有p型导电行为。沟道RBS分析表明,当  相似文献   

15.
邵春林  余增亮 《核技术》1995,18(1):15-19
对30keV氮离子束辐照5-dTMP核苷酸引起的无机磷和碱基的释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得到机磷产率和碱基产生量的剂量效应曲线,以及0.1mol/LNaOH碱处理对它们的影响。碱处理不仅增加了无机磷的释放量,而且还使辐照产生的游离碱基受到损伤而裂解。碱处理后立测量得知,受辐照样品的碱溶液中无机磷的含量为其水溶液中的1.7倍,而样品碱溶液中的碱基浓度却只有其水溶液中的0.5倍左右。碱处理40min后。  相似文献   

16.
17.
侯明东  孙文声 《核技术》1995,18(3):129-13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研究了室温下195keVAr+辐照非晶态合金Co(60)Fe(12)Ni(10)Si6B(12)和Fe(39)Ni(39)V2Si(12)B8在各剂量阶段的表面损伤形貌。结果表明,表面损伤是发泡和溅射相互竞争的过程。低剂量下,表面损伤以发泡为主;而在高剂量时,表面发泡消失,溅射造成的多孔粗糙表面损伤结构形成。对高剂量时表面发泡消失的可能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剂量为2×10(13)-5×10(15)cm(-2)的1.56MeVSb+注入Si(100)后,向石英炉中通入流动纯Ar气进行热退火(退火温度为500一1050℃,时间为30min)。采用3MeVHe(2+)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测量样品的注人损伤以及退火特性,结合计算机模拟数据,结果表明:缺陷的产生类型与注入离子的剂量、样品退火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W+C双注入H13钢抗腐蚀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晓妍  周固 《核技术》1997,20(3):138-142
  相似文献   

20.
韩荣典  林成鲁 《核技术》1993,16(8):449-453
用慢正电子束配合多普勒湮没能谱测量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镍样品产生的缺陷。由未注入的样品得到了正电子在镍中的扩散参数E_0=4.6keV。比较两个样品的S参数随入射正电子能量变化的曲线给出了95keV、6.4×10~(17)/cm~2剂量的N~+注入镍样品所产生的缺陷分布;缺陷由表面一直延伸到190nm,浓度最大的区域在27—110nm。这些都与由Trim程序的Monte Carlo模拟计算的结果很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