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探索--以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纪锋 《规划师》2005,21(11):20-23
泉州市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存在以下问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缺乏台理的组织机制;城市规划忽视了公众团体组织的介八。应该从转变观念、完善法律、建立参与组织、理顺程序、监督落实等方面着手,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共享经济运行机制、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公众参与意识与共享城市理念、城市共享空间的规划审视、数据利用与创新三方面阐述了共享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内涵要求,并聚焦共享经济对促进城市规划领域公众参与的程度和多元途径实践的影响,构建了共享经济模式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路径和行动框架,即利用共享经济发展的变革与契机,逐步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保障体系,建立共享经济模式下多面向的参与协作型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4.
武汉:若干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武汉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态势,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意见和要求,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程度和形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南岸嘴地区规划公众展评、法定图则社区参与和公示、城市色彩规划公众作品竞赛、城市战略规划公众调查、总体规划市民"金点子"和公众论坛等,初步形成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范化,赋予更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规划前期的公众意愿调查、规划中期的公众论坛、规划成果的公众评议和审查、以及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听证等内容,努力为从宏观到微观各类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机会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公主岭市城市色彩与风貌规划》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对我国中小型城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工作进程中,政府部门保证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此建立多方规划共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历经前期目标确立阶段、多方案选择阶段以及成果公示阶段,从公众参与形式化、公众决策规划的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公众参与规划的思考,从而倡导城市规划全过程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出真正意义的"市民城市"。  相似文献   

6.
卫琳 《城乡建设》2005,(3):64-66
2004年6月22日-7月12日,建设部小城镇规划建设培训团赴澳大利亚进行培训和实地考察系统学习了澳大利亚联邦城市规划政策与目标、战略性计划概论、城市规划政策、社区在规划中的参与、澳大利亚首都规划建设及发展,并对有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学习借鉴澳州的规划管理体制;城镇建设规划要适度超前,建设要因地制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加强公众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参与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一词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Remix是一款关于公交线路设计的网络游戏。文章通过认识其吸引公众自觉参与到公交线路设计中的原因和实现公众参与的途径,分析其在公交线路规划决策中呈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引发对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发展的思考,包括缩小数字鸿沟、数据开放、规划公开、提供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平台以及加强沟通、尊重公众意见。  相似文献   

8.
郑宸 《山西建筑》2012,(32):20-22
从分析城市规划许可阶段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我国城市规划许可阶段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客观原因,并从政府与公众两方面分析当前我国规划许可公众参与的现实不足,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将开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新纪元。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众人规划"概念,并认为其包含"显性参与"与"隐性参与"两种公众参与模式,进而指出众人规划与具有海量、多源、时空特征的大数据的高度耦合,将实现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走向全民规划、动态规划、过程式规划。该文基于"活动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大数据时代下众规"全方位参与"方法大致具有四个维度:参与对象多元化、参与过程完善化、参与内容深入化、参与表达通俗化。据此,提出大数据时代促进众规"全方位参与"的城市规划响应策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创新多元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规划有机运行;转换规划决策理念,培育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吴人韦  杨继梅 《规划师》2005,21(11):5-7
公众参与可分为积极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三种选择方式。公众个体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受到公众对于规划事件的敏感性、规划项目替代品的可求程度、规划决策的改进对于公众的边际效用的影响、公众对于参与规划的效力预期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应当从完善法制体系、确立形式保障内容,培育公众参与的忠诚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曹康  赵淑玲 《规划师》2007,23(1):9-11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共经历了四次修订.虽然历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整体规划框架仍基本保持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级,但自2006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编制办法已在规划主体多元化、系统性、由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和淡化城市设计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尽管如此,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区域与城乡统筹、公共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陈洪金  赵书鑫  耿谦 《规划师》2007,23(4):56-58
城市社区组织是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主体,是城市居民的有效组织者,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环节的薄弱,与社区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主体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必须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制度,强化社区组织作为公众参与主体的地位与权限,从而完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促进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上世纪60年代率先出现在欧洲的规划实践,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已经成为比较完善的不可缺少的规划环节。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公众参与在当地的实施情况,探讨公共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各种调研方式,发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实践,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某些城市的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且展望公众参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诏亚 《规划师》2006,22(6):77-79
维护自身利益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若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参与平台,导致弱势群体应得利益受到损害,城市规划也就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基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具有"易用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推动公众把参与城市规划的"心动"转化为"行动".  相似文献   

15.
沈尧 《福建建筑》2011,(12):1-4
城市规划学科职业实践中的困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社会对其的看法也莫衷一是。而这个困境需要在什么方面寻求突破?本文立足于城市规划职业实践的困境以及职业制度的不足:工作内容缺失、权威性缺失、公平性、正义职责履行不足以及公众参与落实难,对比分析了城市规划职业制度与律师职业制度以及国外相关探索,建议规划职业制度的完善可以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乡规划:推进公众参与 实践共同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科学规划的重要保证。城乡规划既是公共政策,也是一项社会活动,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城乡规划的制定、决策和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公众的参与、支持与监督。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缺乏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和相应措施的现状,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组织思路、规划编制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等方面,介绍了南京总规修编公众参与的实践。通过对南京总规修编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方式和效果以及特殊事件的相关结果分析,指出当前应从"政府主动推动、畅通参与渠道、构建公民社会体系、健全参与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社会公众切实参与到城市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8.
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刚  袁粤 《新建筑》2006,(6):55-59
加强公众参与是规划设计的大势所趋。公众参与的模式多种多样,工作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目前在欧美,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工作坊越来越普及,并开始走向国际化在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中国,了解和应用这一模式的人还很少,期望通过对工作坊内容及实践的初步介绍,引起大家对于这种工具和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建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黄瑛  龙国英 《规划师》2003,19(3):56-59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开始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历时十余年的发展,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国现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究其原因,一是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缺乏;二是参与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公众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为此,在今后的公众参与工作中,需完善规划法规,从法律上确保公众参与的合法地位;构建合理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加大对公众规划知识的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