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原方案及其优化方案抽水和发电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出水口段的水头损失、进/出水口段的流态和流速分布等。原方案在抽水工况下,存在扩散段及调整段顶盖板下部产生水流分离区、拦污栅断面有反向流速、各孔口流速不均匀系数偏大等不利水力学现象。考虑以上不利因素,需对原方案进行优化。优化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扩散段和防涡梁段之间增加调整段、压低扩散段盖板扩散角以及增加扩散段长度等措施均能改善水流流态。 相似文献
2.
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采用侧式进出水口,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测试了发电和抽水2种工况下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的流速分布、各通道流量分配、进出水口水头损失及入流漩涡等水力参数,并对库盆流态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及引水隧洞的体型布置是基本合理的,可供其他类似相关工程初步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龙观抽水蓄能电站下库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主要观测了进(出)水口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的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测定了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系数,并对低水位抽水况时普遍存在的吸气漩涡问题,提出了增设纵向防涡梁的消涡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根据对依托工程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进/出水口在可研、初设及招标设计阶段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对大流量侧式进/出水口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流速分布、水头损失、门井水位波幅等水力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给出了体型参数如门井段几何尺寸、扩散段长度、扩散角(立面及平面)大小、尾水隧洞与进/出水口的衔接方式、进/出水口与尾水明渠的衔接方式等的选择.从而为侧式进/出水口的体型规范化设计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引用。 相似文献
5.
6.
侧式进出水口是抽水蓄能电站广泛采用的水流过渡结构形式,是连接库区与输水管道的咽喉。该部位双向过渡水流结构较为复杂,对工程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有重要影响,而合理的进出口体型是保证水流合理过渡和工程安全的关键。研究侧式进出水口体型及水力特性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原型观测。文章对进出水口前漩涡、进出口段水流过渡和水头损失等方面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分析了漩涡形成机理、诱涡因素及抑制漩涡形成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明确了均衡过渡水流的工程要求及满足水流均衡过渡的结构体型设计准则;列举了部分工程进出水口体型参数、过渡水流特征数及进出流水头损失系数。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明挖和洞挖两个方案的比较表明,采用洞挖方案解决了白山抽水蓄能电站下库进/出水口长度增加与泄洪的相互影响问题,节省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9.
10.
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滹沱河与清水河交汇处上游约3 km处的滹沱河左岸,电站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下水库、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总装机容量为1 200 MW(4×300 MW),年发电量为18.05亿kW·h,工程等级为Ⅰ等.该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进、出水口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整体施工工序多,难度大,工期紧,为了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时从改进施工工艺着手,合理安排和部署施工. 相似文献
11.
在某抽水蓄能电站招标设计阶段,对下水库施工导流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提出了合理经济的施工导流方式、导流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方法。施工导流采用上、下游全年围堰一次拦断河床、右岸导流隧洞过流的导流方式。该施工导流方案可满足大坝施工现场干地施工、连续快速施工及安全度汛要求,并为下水库大坝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泰安工程下库进/出水口宽度、底板高程、扩散段、前池段以及尾水明渠的设计介绍,阐述了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布置的设计思路,可供其它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进/出水口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的防渗土工膜在挖填分界部位受力变形计算分析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在库盆回填体有限元整体模型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子模型法对整体模型中靠近挖填分界部位建立局部子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在整体模型中增设增模区和局部子模型中改变土工膜铺设方式相结合的措施对降低土工膜局部应变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增设增模区和局部改变土工膜铺设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能够降低土工膜局部应变,使之满足工程要求,但具体采用何种局部土工膜铺设方式,还需结合水头大小、土工膜下支持层模量等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S. A. Chesnokov L. B. Sheinman 《Powe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formerly Hydrotechnical Construction)》1989,23(9):564-567
Translated from Gidrotekhnicheskoe Stroitel'stvo, No. 9, pp. 56–59, September, 1989. 相似文献
15.
山西西龙池下水库进、出水口工程施工中,部分混凝土外观存在有蜂窝、麻面、错台、裂缝等质量缺陷,由于电站为日调节抽水蓄能发电,进、出水口为双向水流,水流流速大,对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非常高.对于不同的缺陷采取不同材料和方法进行了处理.2007年1月对整个下水库进出水口的缺陷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其形成原因分析、处理方法、质量控制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VOF两相流模型,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输水管道和部分上库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死水位条件下抽水和发电工况的进/出水口隔墩位置对进/出水口流速分布、流道分流系数、水头损失、墩头附近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隔墩后移对发电工况下各流道流速分布、分流系数、进/出口的水头损失几乎无影响;中隔墩后移可改善抽水工况下中隔墩两侧流道的过流流速均匀性和各流道流量分配的均匀性,降低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但中隔墩后移距离超过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3倍时,改善效果不明显;中隔墩后移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44~0.52倍,边隔墩后移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1倍,可实现墩头附近局部流速的相对均匀化;中隔墩后移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5倍,边隔墩后移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1倍,可实现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最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工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进行了特征洪水过程及电站运行的联合模拟试验。试验表明在输沙槽与拦沙潜堰共同作用下,电站进出水口的含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在来水含沙量低于3kg/m3时,进出水口含沙量都满足电站运行要求,但是在含沙量较高的洪水期,底部浑水会逆行至电站进出水口附近,导致过机含沙量较高,因此提出了增设非封闭式拦沙潜坝的修改方案。修改方案改善了进出水口前的水流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拦沙截淤作用,进出水口前含沙量及泥沙淤积大幅减少,蓄能期过机含沙量降低13%~22%。在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期,电站不宜抽水运用,但适时采用发电运行有助于减轻下库进出水口前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