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软土地基堆载吹填淤泥并同步真空预压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软土地基上吹填造陆工程中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和吹填淤泥工期较长、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堆载吹填淤泥并同步真空预压加固技术,将吹填淤泥加固及软土地基加固两阶段施工整合到一个真空预压周期内完成,大幅度缩短了造陆工期。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常规真空预压法中上部吹填淤泥变形过大,影响下部软土地基加固效果的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吹填淤泥的自重,无须额外的堆载材料,即可使软土地基处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加固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
吹填淤泥是典型的由水力吹填形成的欠固结沉积软土,因此常选用真空预压法对其进行加固。 由于吹填淤泥缺乏稳定的土骨架结构,在真空预压过程中土颗粒发生大范围的流动。随着颗粒流动的 发生,土体孔隙结构产生不均匀分布,并且排水板周围形成相对密实和弱透水性的“土柱”。文中利用离 散元方法,数值模拟真空预压过程中吹填淤泥地基固结过程,研究固结后土体孔隙率的不均匀变化随多 个因素的变化规律。其次,依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提出一种新的真空固结吹填淤泥地基的施工工艺。该 施工工艺通过调整打设排水板的步骤提高真空预压固结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软土处理的需求加大,真空预压处理软土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但在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方面,目前学术界研究的较少,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文章从土体三维固结出发,分析土体受力不但在微观上的等向受力,在宏观上受到真空压力差的影响,而且真空压力差增加了真空度的影响深度。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得出真空预压影响深度可以达到排水板底部。  相似文献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吹填淤泥地基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雷靖 《人民珠江》2001,(5):32-34,37
珠海电厂厂区原海域部分须进行填海造陆,设计利用港池疏滩淤泥作为填海造陆土料,并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对吹填淤地基与原基土进行加固处理,介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吹填淤泥地基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过程,工程加固结果显示该方法技术先进,加固效果可靠,且使工期缩短,造价降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提高吹填淤泥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结合温州吹填地基处理工程现场试验,对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在超软海底淤泥吹填的欠固结土的工艺和加固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加固前后的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在工艺上经济、可行,在加固效果上是有效的,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同天然软土相比,吹填淤泥土初始含水量高,初始孔隙比甚至超过3。通过对比国内不同行业的相关规范可知,软土地基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尤其是沉降修正系数取值难以适用于吹填淤泥土。通过对天然软土地基沉降计算进行分析,研究了吹填淤泥土采用真空预压处理下的沉降特点。结果表明,吹填淤泥土沉降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幅度远大于规范给定的取值范围。对不同地区吹填土沉降数据进行分析,从实例角度验证吹填淤泥土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取值范围;对吹填淤泥土沉降与厚度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沉降量与吹填层厚度的比值在初步设计阶段可按吹填厚度的30%考虑。  相似文献   

7.
随着吹填淤泥造地项目的不断建设,真空预压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质量控制方法也不断地得到总结完善。为更好地指导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工作经历,就大面积吹填软土地基真空预压的质量控制要点,从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电渗法加固吹填淤泥的实际效果,同时了解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加固效果的影响,依托具体吹填项目,采用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电渗(S1)、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注浆(S2)和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导电排水板(S3)3种类型大试验,并将S1和S3的电极分平行和错位间隔2种方式布置,现场进行5种对比小试验并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5种试验和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相比,土体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和抗剪强度等指标均有较大提高,土体含水率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试验结果表明: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加固地基效果比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好、工期短;采用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注浆(S2)比其它几种形式加固效果要好。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可有效弥补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的一些不足,适用于对承载力和工期等有特殊要求的吹填土地基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9.
真空排水预压加固软基中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朱建才  温晓贵  龚晓南 《水利学报》2004,35(8):0123-0128
真空排水预压加固软基是通过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来增强土体的强度。本文通过浃里陈大桥试验段实测资料,分析了在真空排水预压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在淤泥及砂井和塑料排水板中的消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地基中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值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真空度的直接传递导致的孔隙水压力下降值;二为抽真空引起水位线下降进而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值。淤泥地基中孔隙水压力消散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线的下降引起的,砂井和塑料排水板中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大部分由真空度直接引起,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沿深度方向基本不变。真空排水预压塑料排水板中孔隙水压力影响深度可达塑排板下4~5m。塑料排水的真空排水预压效果优于砂井。  相似文献   

10.
真空预压有效加固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弹簧装置阐述了加固软黏土地基的真空预压方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真空提水的极限深度和真空预压有效加固深度的不同,分析了真空预压有效加固深度大于真空提水极限深度的原因。通过设计模型直观地演示了真空预压的作用过程,并分析了沉降量、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表明真空预压的有效加固深度与真空度大小无关,而与真空度的传递有关。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证实真空预压的有效加固深度可以超过10m。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吹填淤泥地基承载力几乎为零的特点,采用二次(一次无砂垫层,二次有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对大面积吹填淤泥进行处理。通过现场试验,分别对两次真空预压中的真空度、地基沉降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对超软淤泥地基采用无砂垫层进行一次预压处理,能有效解决因地基承载力过低而无法施工的问题;进而采用有砂垫层的二次预压提高了真空压力的传递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罗强 《人民长江》2012,43(7):59-62
由于粉土的成因类型不同,其工程性质相差很大,液化特性也与砂土不同。土体液化的孔压增长模型是用有效应力法进行动力计算的基础。针对某高速铁路路基粉土,研究了其液化时的孔压发展规律,在实验室完成了3组不同干密度重塑粉土试样的动三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粉土振动液化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通过曲线拟合方法,对不同粉土液化孔压增长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为后续动力计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吹填土地基在真空预压插板期间的沉降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吹填土为欠固结土,吹填土地基在真空预压插板过程中会产生固结沉降。本文提出吹填土地基真空预压产生的沉降是由插板期间发生的固结沉降和真空预压期间发生的固结沉降两部分组成。现场监测表明吹填土地基在真空预压插板期的沉降占总沉降的30%~50%,但在目前的设计计算中未能考虑。本文通过分析吹填土地基各土层的受力状态,提出插板期间各土层的沉降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吻合,从而完善了真空预压软基加固沉降计算方法。本文同时深入研究了真空预压各施工时段固结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在土体强度增长计算中有效应力法和有效固结压力法之间的联系,以某工程真空预压处理软土地基为背景,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用有效应力法和有效固结压力法分别计算折减系数η和强度增长率K,并与现场实测的土体强度增长值进行对比,以验证利用真空预压法处理的软土地基土的强度增长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η与K均呈一次线性关系,K随η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二者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有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用真空预压法加固某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加固效果明显,与堆载预压法相比,采用真空预压法的工期短、地基土强度增长快、路基沉降量小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淤泥中真空度及孔隙水压力的关系分析对研究真空预压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淤泥中真空度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并且对二者的相关性作了探究。监测结果表明:淤泥中的真空度存在一个启动过程,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值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抽真空阶段,孔隙水压力沿深度方向的最大消散值基本上相同,且淤泥中地下水位线以上的超静孔压值与真空度值一致,地下水位线以下的真空度值小于超孔压值,孔压消散主要是由抽真空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真空预压加固深度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真空预压现场监测数据,对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在真空预压过程中沿深度的分布规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合软土层厚度以及排水板打设深度等条件,认为在现有数据条件下真空预压加固有效深度与排水板打设深度密切有关,至少可以达到排水板打设深度(23 m)以下2~3 m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