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为研究永宁江建闸补偿工程对椒江河口影响,根据椒江河口的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了补偿整治工程对河口动力沉积因素的影响,探索了工程影响河段河床演变对工程的响应。文章认为补偿工程后,南槽纳潮量增大、动力增加显著,南槽稳定刷深,达到了改善南槽航道及港区水深的目的;北槽动力相对减弱,北槽淤浅,浅滩有所发育;河床冲淤变化趋于稳定,将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椒江河口的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了整治工程对河口动力沉积作用的影响。整治工程后使大、小潮时的涨落潮流速度普遍增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涨、落潮流时含沙量增大,落潮时的含沙量大于涨潮;在涨、落潮流作用下,椒江口南槽受冲刷,深槽发育,北槽淤浅,浅滩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总结了在水流加减速作用、水流密度和悬沙浓度造成的水流分层、地形变化、风、波浪、底沙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外河口海岸潮流速分布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潮流速分布模式及修正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潮汐水流垂向结构的研究关键是潮流剪切应力垂线分布公式的合理性;对潮流速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河口地区的潮流不对称特性对近岸的泥沙输运、地貌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且高频的流速或流量数据较难获取,潮流不对称特性的研究较少。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长江大通以下感潮河段1 a的动力过程,研究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非稳态调和方法和偏度方法,分析长江口涨落潮流速不对称和涨落憩历时不对称趋势,并进一步分析长江口的粗、细颗粒泥沙运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落憩历时更短,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向陆运动;径流对落潮流流速的增强作用导致长江口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有利于粗颗粒泥沙向海运动。研究成果对于明确长江口泥沙运动趋势及潮流不对称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口海岸近岸带水体含量的横向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波浪掀沙和流输沙的物理图形,本文根据能量平衡方法和扩散理论分别推导得出了破波区内外含沙量的横向分布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破波区内趋近岸线的含沙量并不为零,与实测资料相吻合,采用泥沙扩散议程计算破滤区外的含沙量的横向分布,弥补了Fick扩散模型不考虑泥沙沉速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潮汐河口分类指标与河床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关于河口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主要因素,收集整理了水沙资料相对齐全的29个河口的相关数据及其演变特征,根据潮汐河口水流挟沙率与流速的关系,确定以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组合αβ1/2作为潮汐河口分类指标,并采用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予以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用分类指标α1β/2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三大类,其中,Ⅱ、Ⅲ类进一步各分成三个亚类。随后对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浑浊带悬沙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探讨了近20年的粒度变化过程。浑浊带粒度受动力驱动,大潮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粒径较大,中值粒径表层在7μm左右,中层在10~20μm之间,底层在10~25μm之间;小潮期间垂线分布比较均匀且粒径较小,表中底三层中值粒径分布均在3~6μm之间,中值粒径沿水深的垂向分布梯度很小。浑浊带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在:浑浊带核心区域,大潮悬沙粒度中约含有30%黏土,70%粉砂,砂含量较少,砂比例垂向上呈增加趋势;核心区悬沙粒度三组分沿水深的分布在大小潮两个时段变化幅度较大,而浑浊带外缘粒度随潮动力的变化幅度不明显。近20~30年间,浑浊带区域的悬沙粒度中值粒径经历了"小-大-小"的变化过程,三组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先粗化再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相似文献
14.
椒江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椒江流域沙段和柏枝岙水文站1958-2013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椒江流域始丰溪和永安溪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并对气候和人类因素影响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始丰溪和永安溪的水沙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水通量变化相对稳定,沙通量变幅大于水通量,始丰溪变幅大于永安溪;椒江洪枯季流量悬殊,洪峰暴涨暴落,梅汛期和台汛期是主要输水时期,台汛期是主要输沙时期;始丰溪和永安溪水沙通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峰谷对应关系;椒江流域径流变化主要受降雨量控制,而输沙量变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始丰溪和永安溪的水沙关系发生多次改变,突变时间与人类活动吻合;里石门水库的建成和运行,对始丰溪径流起到了调节作用,水沙通量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关系不确定性的时间尺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川径流与泥沙变化所具有的复杂多时间尺度性和其间变化关系的复杂不确定性,为深入研究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表现,以三门峡水文站为例,首先应用EMD方法对该站1919~1995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时序分别进行多时间尺度分解,得到一系列相应的具有不同周期的波动分量,在此基础上,运用SPA方法对基于不同分解水平和时间尺度而得到的集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时序之间变化关系的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时间尺度特征,即二者之间的同、异、反特性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下游水沙的时空调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小浪底水库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塑造一定历时、流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级配的下泄水流与下游伊洛河、沁河的“清水”对接,在花园口站形成协调的水沙关系,实现既排出小浪底水库的库区泥沙,又不淤积下游河道的目标。2003年9月6~18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该理论开展了原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利用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的特点,达到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拦粗排细”、减缓库区淤积的目的;②利用小浪底-花园口区间的洪水资源,将小浪底水库排出的细泥沙输送入海,并且不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提高了水流的输沙效率;③实现了下游河道减淤与减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漓江流域含沙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漓江流域现状及降雨量的分布特点,分析了桂林水文站近50年的水文资料,漓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及多年平均流量等均属正常变化,但河流的含沙量却明显增加,河床有逐渐抬高的趋势。流域内暴雨强度越大,历时越长,上游水土流失越严重,漓江流域含沙量变化越大。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方面。对漓江流域的现存问题,作者提出了环境治理措施及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河口平面二维潮流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海河口水沙输移及边界特点,建立了海河口平面二维潮流水沙数学模型。采用1995年10月5~6日小潮及11~12日大潮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系统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潮流流速和含沙过程与实测资料较接近,涨潮、落潮流场与流场变化过程也较符合实际。该模型可为海河防洪排涝与河口治理开发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