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电脉冲处理对预变形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及其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脉冲处理能加速Cr和C原子的迁移及Cr_(23)C_6碳化物的析出,降低时效温度,缩短时效时间,并能诱发Cr_(23)C_6碳化物的形核。因此,与10%拉伸预变形后再经973,1073 K时效的合金相比,10%拉伸预变形后经300 V,1100μF,1 Hz电脉冲处理的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其形状回复率能在300 s时间内从固溶态合金的32%提高到87.2%。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五种Fe—Mn—Al系列金属和两种Fe—Cr—Ni系列金属在饱和H_2S腐蚀溶液中的应力腐蚀断裂性能。连续加载应力腐蚀断裂试验表明和Fe—Mn—Al系列金属在饱和H_2S腐蚀溶液中的抗应力腐蚀断裂能力高于和Fe—Cr—Ni系列金属。Fe—Mn—Al系列金属对于应力腐蚀断裂的敏感性与它的硬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添加晶种的方法诱导酸洗废液中的Fe、Cr离子发生结晶沉淀,以期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主要研究了废酸液中Fe、Cr离子的沉积实验,并探讨了废酸液中Fe、Cr离子结晶沉淀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离子沉积量相对较多。计算得到Fe F_3·3H_2O和Cr F_3·3H_2O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_a=64.13 k J/mol和E_a=67.00 k J/mol。实验结合模型确定了不同温度下的晶体生长线速度随过饱和度变化的关系,最佳的结晶沉淀温度在30℃,其次是50℃。  相似文献   

4.
H_2C_2O_4水溶液中SrSO_4转化为酸性草酸锶水合物(H[Sr(C_2O_4)_(1.5)(H_2O)])的反应为连串反应。在连串反应的第一步, SrSO_4与H_2C_2O_4反应,转化为赝晶SrC2O4·H2O。第二步, SrC2O4·H2O与H_2C_2O_4反应,生成H[Sr(C_2O_4)_(1.5)(H_2O)]。如果溶液达到H[Sr(C_2O_4)_(1.5)(H_2O)]的饱和浓度,当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时,Sr(HC_2O_4)(C_2O_4)_(0.5)·H_2O发生结晶。根据溶解的S和Sr的量计算SrSO_4的转化率发现,对于H_2C_2O_4浓度大致相同的溶液,反应初始阶段的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低H_2C_2O_4浓度溶液中,一定时间之后反应进行缓慢,并且由于固体颗粒表面形成SrC_2O_4·H_2O保护层而停止;在一定温度下,SrSO_4的转化率随着H_2C_2O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收缩核模型得到每一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应用XRD、SEM技术对J4节镍奥氏体不锈钢热轧钢带氧化皮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J4节镍奥氏体不锈钢热轧钢带氧化皮出现局部脱落现象,未脱落部分开裂,为疏松易脱落结构。氧化皮厚度分布不均,但总体较厚,最厚达到45μm。氧化皮主要由外层赤铁矿结构的Fe(Mn)_2O_3以及内层尖晶石结构的Fe(Cr,Mn,Si)_3O_4组成,而形成这种结构主要是由于Fe迁移速率较高,而Cr迁移速率较慢。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频感应炉制备了经济节Ni型铸造双相不锈钢Cr25Mn10Mo4Ni2N材料并选取双相不锈钢2205及奥氏体不锈钢316L作为比较材料,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拉伸试验机及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3种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及形貌观察。耐蚀性能检测表明:节Ni型铸造双相不锈钢Cr25Mn10Mo4Ni2N材料耐蚀性能最佳,其次为2205,316L最差;力学性能检测表明:1120℃固溶处理Cr25Mn10Mo4Ni2N钢的塑性低于双相不锈钢2205及奥氏体不锈钢316L,但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硬度。  相似文献   

7.
Ag—Cu钎料中的Mn优先渗透1Cr18Ni9Ti不锈钢上的氧化膜,同钎剂一样与不锈钢表面氧化物相作用,使氧化物变得可以被熔融钎料渗透。钎料熔化时富Mn—Cu 熔液超前于主体钎料沿氧化物—钢界面流布。母材金属在富Mn—Cu 熔液中的溶解使氧化膜剥离、破碎,为主体钎料的大规模铺展准备了条件。作为Mn 氧化反应的结果,真空炉中氧化性气体(主要是O_2和H_2O)的分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不锈钢分类     
薄鑫涛 《热处理》2020,(1):56-56
从热处理生产工艺考虑,不锈钢按显微组织和热处理特征分类更具有实际意义。一般加热至某一温度快冷(空冷)至室温所能获得的组织分为:铁素体型、马氏体型、奥氏体型、奥氏体-铁素体型及沉淀硬化型五类。(1)马氏体不锈钢:代表钢种为12Cr13、20Cr13、40Cr13、14Cr17Ni2和95Cr18等。(2)铁素体不锈钢:典型钢为06Cr13Al、10Cr17、10Cr17Mo等。(3)奥氏体不锈钢:典型钢为12Cr18Ni9(1Cr18Ni9)、06Cr19Ni10(0Cr18Ni9)等,工业上应用广泛,无磁性。(4)双相(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其中一相含量不低于25%,可以分为低合金型、中合金型、高合金型及超级双相不锈钢,如0Cr25Ni5Mo2等。(5)沉淀硬化不锈钢:17-4PH(M)05Cr17Ni4Cu4Nb、17-7PH(半A)07Cr17Ni7Al、PH15-7Mo(半A)07Cr15Ni7Mo2Al等。  相似文献   

9.
用变角 XPS 对 Fe19Cr 9 Ni 及 Fe19Cr9Ni2.5Mo 不锈钢在除氧的0.1MHCl 溶液中形成的钝化膜进行研究,显示出不锈钢钝化膜的双层偶极特性。合金中 Mo 元素的加入,通过在膜的表层形成 MoO_4~(2-)而强化了钝化膜的偶极特性。在中性溶液中 MoO_4~(2-)也可以从溶液中引进,它们对强化已形成的钝化膜之偶极特性起着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18—8不锈钢(SUS304)在N_2+H_2的混合气氛中进行离子氮化后的表面。根据衍射结果研究了氮化表层组织与耐蚀性及硬度的关系。用400℃处理,在材料表面生成数μm深的、具有磁性的硬的(约HMV1000)M_4N[M=(Fe、Cr、Ni)]型氮化层。该氮化层在氧化性溶液中比基体的γ相易受腐蚀,而在强氧化性溶液中则比基体的γ相难以腐蚀。在500℃或600℃处理时,其表面生成含有CrN相的硬氮化层(HMV1250和HMV860)。这层氮化层在任一种非氧化、强氧化的溶液中都比基体γ相易受腐蚀。  相似文献   

11.
根据质量守恒和同时平衡原理,以Me(Co、Ni、Fe、Mn)为金属元素,建立Me-OH-、Me-OH--CO32-、Me-OH--S2-、Me-OH--NH3和Me-OH--NH3-CO32-等多个配合-沉淀体系的热力学平衡模型。结果表明:Fe3+可以在Me-OH-、Me-OH--NH3体系中通过调节pH=3预先沉淀分离,而Co、Ni、Mn仅在Me-OH--NH3-CO32-体系中有分离效果。Me-OH--NH3-CO32-体系热力学计算表明:Co、Ni、Mn在溶液中的行为受pH值、配合剂、沉淀剂浓度共同影响,碳酸根初始总浓度[C]增大和氨初始总浓度[N]减小有利于Co、Ni、Mn形成沉淀。当[C]=1 mol/L、[N]=2 mol/L、pH值为9~10时,大部分Ni以高级氨配离子[Ni(NH3)42+]、[Ni(NH3)52+]、[Ni(NH3)62+]的形式保留在溶液中,而Co、Mn以MnCO3、CoCO3的形式沉淀出来。Co可在Me-OH--S2-体系中通过调节pH<6从溶液中与Mn分离。研究结果可为钴镍二次资源综合回收钴镍、制备钴镍产品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ZrO_2,Si_3N_4和SiC 3种陶瓷配副对1Cr18Ni9Ti不锈钢在90%的H_2O_2溶液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在该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受配副的影响明显。与ZrO_2对磨,发生了粘着行为,导致了大的摩擦系数(0.17~0.27)和最高的1Cr18Ni9Ti不锈钢磨损量。与SiC对磨,发生了氧化和水解反应,形成的胶体膜起到了润滑作用,导致了小的摩擦系数(0.035)和最低的1Cr18Ni9Ti不锈钢磨损量。粘着行为和水解反应均发生于1Cr18Ni9Ti/Si_3N_4的磨损过程中,粘着与保护膜的耦合,导致了复杂的摩擦系数。对于配副,ZrO_2的磨损体积最大,SiC最小,Si_3N_4表面有粘着层,因此磨损体积介于上述2种陶瓷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以三种酸(HCl、HNO_3、H_2SO_4)与甲醇分别配制成不同pH的酸性溶液作为腐蚀介质,考察了316L不锈钢在超临界水氧化条件下的腐蚀情况。结果表明:在3种腐蚀介质中,随着酸性的增强,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增大,其增幅在pH为3~5时最大,在pH为2~3时较小,在pH为5~6时几乎维持不变;316L不锈钢表面的腐蚀产物为Fe_3O_4、(Cr,Ni)Fe_2O_4和Cr_2O_3等氧化物,氧化物种类与酸的类别没有明显关系;在HCl溶液中腐蚀后,316L不锈钢表面并未出现点蚀现象,这与超临界水氧化条件下无法形成稳定的氧浓差电池有关。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heteropoly complexes K_n[Ga(H_20)MW_(11)O_39)]·xH_20 [M=Cu(Ⅱ), Co(Ⅱ), Cr(Ⅲ),Fe(Ⅲ), Mn(Ⅳ)] have been prepared in this laboratory firstly.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hemicalanalysis, ionexchange, IR, UV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着色液中镍离子(Ni~(2 ))浓度变化对不锈钢化学着色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自制镜面反射装置分别对着色膜成分和光泽度进行微区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着色液中Ni~(2 )浓度的增大,不锈钢的着色起色电位下降;着色速度减慢,着色时间延长;着色膜光泽度降低,色调变暗。着色膜中主要成分Fe含量呈现振荡式略微下降趋势,O、Ni含量基本无变化,Cr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当C_(Ni)~(2 )>8.0 g/L时,着色膜表面发雾,此时着色液不再适合着色。  相似文献   

16.
为避免制备温度过高引起基体性能退化,采用了室温熔盐电镀与热处理复合技术在HR-2不锈钢卜进行了渗Al涂层制备研究,并对涂层的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制备渗Al涂层是可行的;经500℃和700℃两种温度下热处理,成功制得成分渐变,冶金结合且无缝隙和裂纹的10-15 μm厚渗Al涂层.经700℃下2 h热处理后,渗Al涂层与基体无明显界面,依次由(Fe,Cr,Mn,Ni)2Al5,(Fe,Cr,Mn,Ni)Al和(Fe,Cr,Mn,Ni)3Al3层组成;与700℃热处理后不同,经500℃下10 h热处理后,渗Al涂层与基体间界面明显,由内外两层组成.  相似文献   

17.
1Cr18Mn14N不锈钢在HCl溶液中的空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磁致伸缩空蚀实验机研究了1Cr18Mn14N不锈钢在HCl溶液中的空蚀行为,利用扫描电镜(SEM)跟踪观察了试样表面的空蚀形貌,测量了静态和空蚀条件下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了腐蚀和氢对空蚀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mol/LHCl溶液中,加工硬化能力高的1Cr18Mn14N不锈钢的抗空蚀性能优于水轮机常规用材0Cr13Ni5Mo;当盐酸浓度增大为0.5mol/L时,阳极溶解和氢的共同作用促进1Cr18Mn14N不锈钢表面裂纹的形核和失稳扩展,裂纹扩展、连接引起材料大量脱落,使1Cr18Mn14N不锈钢的抗空蚀性能大大劣化,反而不如0Cr13Ni5Mo不锈钢.  相似文献   

18.
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评定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法)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在H_2SO_4+Na_2S_4O_6溶液中钝化区回扫电位、扫描速度、溶液温度、溶液浓度等因素对测试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AISI304、316系列奥氏体不锈钢在此溶液中的最佳实验条件。并进行了不同敏化状态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此溶液中的EPR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a_2S_4O_6作为活化剂的EPR法同样是一种快速、定量、非破坏性的评价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时,对于304系列不锈钢选用H_2SO_4+KSCN溶液比较灵敏,而对于316系列不锈钢则选用H_2SO_4+Na_2S_4O_6溶液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9.
除铁是锌湿法冶金过程的重要步骤。磷酸盐沉淀法相比于传统的铁矾、针铁矿和赤铁矿沉淀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磷酸盐沉淀法的从硫酸锌溶液中净化除铁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绘制了298K时Men+-P-H_2O(Me:Zn(Ⅱ),Cu(Ⅱ),Fe(Ⅱ),Fe(Ⅲ),Ni(Ⅱ))系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磷酸盐沉淀法的从硫酸锌溶液中净化除铁和磷酸铁碱分解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为0~5.0时磷酸盐形成由易至难依次为Fe(Ⅲ)Cu(Ⅱ)Fe(Ⅱ)Zn(Ⅱ)Ni(Ⅱ);整个pH值范围可以分为难溶磷酸盐稳定区、Me(OH)_n稳定区;高p H区磷酸盐中的Me转变为稳定的Me(OH)_n,实现磷酸盐碱分解。验证实验表明,加入1.0倍理论量的磷酸钠,控制沉淀pH值为2.0,铁、锌、铜、镍沉淀率分别为98.9%、3.5%、2.8%、0.7%;FePO_4与其2.0倍物质量的Na OH反应,产物为Fe(OH)_3、Na_2HPO_4,磷浸出率为96.8%,分解液pH为11.3,实验与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20.
以Fe-18Cr-30Ni为基础,添加不同含量的Al设计了4组新型奥氏体耐热钢。利用氧化质量增加法研究了4组新型奥氏体耐热钢在700、800和900℃下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绘制了氧化动力学质量增加曲线,并利用XRD、SEM和EDS对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3号钢在900℃时均形成了较为致密的Al2O3内层氧化膜,合金表面生成的复合氧化膜由内到外依次为Al_2O_3、(Al_(0.9)Cr_(0.1))_2O_3、尖晶石氧化物Fe(Cr,Al)_2O_4;1号钢氧化过程中还形成了富(Cr,Fe)的混合氧化物,降低了Al_2O_3氧化膜的连续性;4号钢900℃并没有形成致密的Al_2O_3内层氧化膜,生成的复合氧化膜由内到外依次为(Al_(0.9)Cr_(0.1))_2O_3、尖晶石氧化物Fe(Cr,Al)_2O_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