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热潮肇始于颁布《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的2010年,目前步道规划相关研究依赖经验分析,缺乏空间技术方法的应用。针对山区地形复杂的三维空间特点,基于地形图、高清卫片和GPS航迹航点数据,将"3S"空间技术集成应用于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提高了步道建设条件评价、步道线路优化比选和步道设施优化布局的科学性以及规划成果展示的直观性。基于3S技术构建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技术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现场踏勘和经验分析等传统规划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规划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文章依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服务设施的相关标准,借鉴海内外步道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经验,结合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案例,从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安全救援系统专项规划和标识系统专项规划三个层次明确规划内容及编制要求,并建议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配套步道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关于服务设施配置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12)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规划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文章依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服务设施的相关标准,借鉴海内外步道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经验,结合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案例,从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安全救援系统专项规划和标识系统专项规划三个层次明确规划内容及编制要求,并建议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配套步道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关于服务设施配置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种类谱不断发生变化。工作节奏加快、气候环境恶劣、生态空间减少,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城市体育公园这种具有主题性、系统性、技术性、安全性、持续性,能满足日常体育活动的优质公共空间。步道游线是城市体育公园中利用率最高、健身最为便捷、投资最低的基础设施。本文以南京青奥体育公园的步道游线为例,勘查步道各项基本参数、考察铺装材质与连接、统计分析景观植被数据,以及调查流线相关节点设施合理性。提出规划策略:结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科学规划步道游线长度、坡度、铺装,合理配置景观植被、出入口等,分别提升步道健身康养性、铺装安全性、景观植被舒适性、景观节点趣味性、出入口设置合理性,以充分发挥体育公园步道的健身康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冠顶式步道是新兴的城市步道类型,因其独特的架空结构,给使用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观景游憩体验。因此从人体感知的角度切入,依托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函数框架及理论内涵,对中国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及其所属环境对民众的心理所产生的刺激和感知强度进行量化,获取目前民众对于该步道的各种感知反馈,分析其景观环境现状。通过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步道设计建造品质的感知、游憩健身体验、观景体验以及整体景观营造的感知突出且良好,最后针对架空行走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骏  曾曦 《室内设计》2010,(5):54-58
随着“五个重庆”之“健康重庆”口号的提出,重庆开始大力建设登山步道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与健康活动需求。然而快速的建设进程中一些问题先后出现,例如对登山步道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当地历史文脉与遗迹破坏、步道景观无特色、景观设计不合理等等。本文以重庆南山著名的登山步道——黄葛古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登山步道建设中始于设计对象定位的规划与设计全过程,通过介绍贯穿其中的以自然、野趣、人性化为宗旨的设计手法,希望为还原生态良好、历史悠久的古道,创造适宜居住、创业、旅游并具体有休闲特色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及其规划管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克帅  朱海森 《规划师》2008,24(11):85-89
游憩步道的建设,既可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又可以满足公众的户外游憩需求。建设游憩步道的3条原则为: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享受徒步的乐趣;维护步道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为不同行程安排的步道使用者提供关于设施和服务的充分的信息。英格兰国家步道建设标准主要有路线设置标准、景观廊道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系统信息提供标准、标识系统标准。  相似文献   

8.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来自于自然,却整日穿梭于钢筋混凝土丛林而疏远了自然,疏远了天性和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积极参加爬山健身活动,人们对内在健康的要求和重返自然的呼声也不断提高.在现有步道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以更好地为广大登山健身爱好者服务,是本工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杭州十里琅铛国家级健身步道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山地,多为山脊步道,并与多条上山游步道贯通,串联上天竺、龙井村、小牙坞、梅家坞、云栖竹径等重要景区节点,是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健身休闲、登高望远的首选路线.  相似文献   

10.
李文杰 《居业》2021,(8):19-20
对唐山市博物馆至启新水泥厂一带的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对周边绿化景观规划与梳理,通过构建绿化廊道以及对周边居住小区的改造,在各主要景观节点之间建立完整的步行通道.通过步道规划,促进周边现状公园景点、博物馆及废旧工业遗址之间的联系.通过步道及景观规划,挖掘唐山的工业历史,创造美好的步行体验.  相似文献   

11.
杨正波  车震宇  游智明 《园林》2023,(10):116-125
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游客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轨迹、照片等大数据信息。以“两步路”平台的轨迹与兴趣照片为数据来源,以昆明市环滇池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核密度分析、时空路径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景观偏好。结果表明:(1)环滇池及周边地区游客呈现出“一年两峰一谷”的特征,游客轨迹密度由“环状”逐年向环东北区域聚集,照片兴趣点也由“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但多聚集在环东北区域,环西南区域较弱,时空分布不均;(2)游客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各有偏好,照片元素也呈现出一定的组合倾向性,但人文景观塑造不足;(3)研究区域形成了“热、中、冷”的时空分布区域,这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环境感知的景观偏好倾向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发现,环滇池及周边地区整体旅游发展不平衡,建议突出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加强特色资源的空间互补,构建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旨在对大数据背后隐性旅游信息的探索,以游客的视角促进环滇池地区旅游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健身步道正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建设好健身步道,发挥其潜在价值变得十分重要。该文从地域特色塑造角度出发,通过对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案例的分析,针对步道空间序列组织、活力空间营造、景观配置、智能科技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期指导今后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新浪微博的签到数据和大众点评网站的相关评论文本为数据来源,利用GIS核密度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和高频次分析等方法对桂林主城区代表景点的游客感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析,游客的签到地图呈现“一核多点”式的分布特征,以象鼻山景区为核心,水系环境为骨架深度串联的点线面式的游赏体系;(2)从景点的热度评分分析,说明在位置区域和交通便利相似的条件下,景点热度评分与景区特色、设施建设、与周围基础设施建设的关联程度等密切相关;(3)从活动类型分析,不同景点的受众人群和景观类型不同,从而景点的活动偏好也有所不同;(4)从景点的情绪来源统计分析,正面评价主要为景区的风景、地理位置、游玩项目等,负面评价主要为景区性价比低、景区管理落后、游玩项目乏味等。最后,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增加桂林景区可游赏性和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厦门山水步道起于本岛东部国际邮轮码头,沿狐尾山、仙岳山、园山、薛岭山、虎头山、金山、湖边水库、五缘湾、虎仔山、观音山,终于西部观音山沙滩,串联厦门岛中、北部各重要山体和水系生态节点。基于绿色、生态的慢行系统规划背景,同时也根据项目实际特点,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求,从线路选择、桥型设计、景观附属等方面以"安全、经济、适用、美观"为基本原则,为厦门市民乃至国内外游客创建一条将海海相连,集健身、通勤、休闲与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走廊带,也为类似步道系统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是衡量城市景观元素感知属 性的2个独立变量。这2个概念往往易被混淆,且鲜有研究探 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甄选出既受人关注又受人喜爱的景观元 素。通过将城市景观照片作为测试媒介,结合眼动分析法与审 美偏好测试,量化分析了城市景观元素的视觉关注度与审美 偏好。结果显示:1)相比自然景观元素(山体、树林、水体、 草地),人工景观元素(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桥梁、道路)更 易受到关注;2)不同自然景观元素对审美偏好的贡献差异显 著,水体审美偏好显著,而山体偏好表现负向;3)在易受到 关注的各类景观元素中,传统建筑、桥梁等偏好显著,现代建 筑偏好表现负向。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 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照片访谈,对乡村景观视觉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不同人群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此方法将研究所针对的乡村景观按公众喜好进行排序,并将景观中包含的各种元素对视觉质量的贡献及其属性有效地筛选出来。以山东烟台初旺村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应用。调查中所用的图片包含乡村景观的可视性元素,如建筑造型,景观植被等。研究者从200张120°全景照片中选取30张进行访谈,并选择50位村民及50位从业者通过照片以找到景观中明显的特性为前提,对代表景观的视觉特性的元素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显示,不同人群对同一乡村景观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特点、功能与意义。因此,在制定针对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当考虑多方偏好及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尝试从女性游园者视角,统计分析相关网络评论数据,自下而上地解读其对天津中心城区历史公园的景观感知。基于图像分析,揭示女性游客在视觉上较偏好建筑、小品、植物等景观元素;基于文本提取关键词,归纳剖析其对历史元素、园林风格、园内活动、改造实施等的多样感知和态度。女性游园者相关历史背景和价值认识较缺乏,有待合理引导;其感知重视个体儿时记忆,贴近日常生活需求,可为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连续性路径空间是步行健身行为高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城市建设中,能够被大众高效利用的健身步道呈碎片化分布,全民健身导向下亟须在现有城市空间中进行高连续性的步道网络化构建。以青岛主城四区为例,基于连续性目标,通过对OSM数据的爬取与处理,形成适于连续度赋值的城市基础路网数据。挖掘具有高连续性特征的铁路沿线、高架走廊、滨河沿海、环景观外边界路径等潜力空间融入步道选线设计,提出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高连续性选线技术路线。基于ArcGIS网络分析计算成本最小路径,兼顾路口等级及公园、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紧邻性进行步道选线规划,并从连续度水平、便捷可达性、环境舒适性、空间多元性几方面对选线结果进行探讨。该选线途径有助于提升城市步行运动环境的健身利用效能,为实现高连续性的健身步道网络构建提供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游人在浏览滨水景观过程所产生的感知和行为,以临沂大学羲之湖、剑桥湖、文心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邀请游人进行拍照试验,结合照片进行问卷访谈并收集有效词条,采用图悦软件对词频进行分析,对滨水景观喜好进行初步预测。通过对游人观景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到游人观景点的热点区域分布,结合照片分析从而得到滨水景观元素、滨水景观感知以及游人驻足点、游人观景点的区域特点,进一步获得游人对临沂大学滨水景观偏好的信息。结果显示,游人对滨水平台、木栈道、标志性建筑、湖中置石、湖心岛、特色植物等景观元素和色彩艳丽的元素具有景观偏好,游人在滨水景区观景区域的分布与滨水景观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游人对滨水景观的偏好是由“丰富性—功能性—特色性”三大属性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三维耦合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7,(2)
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文章针对中国步道建设热潮中缺乏理论与规范依据的现状,通过对美国和中国步道发展经验的比较,对中国步道的定义、分类等进行界定,并结合《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对北京市步道系统规划展开探讨,希望能对未来中国国家步道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