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路径依赖”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研究路径,以W古镇为研究样本,尝试管窥当下运河古镇复兴中不可持续问题的动力机制与深层逻辑。该文通过多主体“目标—认知—行为”框架分析古镇发展演化历程与路径依赖形成机制;通过古镇社群、空间、产业特征分析,探讨路径依赖下的古镇发展问题;最后从公权力适宜性转型、创新城乡资本运作模式、社区共治三方面归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定青  胡欣  周若祁 《华中建筑》2008,26(10):219-224
论文以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为对象,对城——河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其互动关系及内在规律;在城镇结合河流生态化建设的理念指导下,提出城镇生态建设对策,对河流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与控制,根据城河关系对不同类型城镇发展予以引导,协调城镇与河流水系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21,(1)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生态格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山地历史城镇在与山水环境、地域文化的适应过程中逐渐生长出山水相依、紧凑立体及多元丰富的形态肌理,其背后反映的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景观""生态与形态"的良好逻辑关系。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形态,文章通过探析形态理论的进化变迁与山地历史城镇的演变规律,借鉴生命学研究方法,提出"形态基因"的概念,以空间图谱的方式,从外部物质性状和内在信息因子两个角度入手,将山地历史城镇形态的基因构成要素分解为生态因子、形态因子和文态因子,建立"三态融合"的形态基因保护与更新方法,并对走马古镇、寸滩古镇、中山古镇、松溉古镇4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图谱进行测绘与解读,试图为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欧阳虹彬 《华中建筑》2007,25(6):155-159
洪江古镇是沅江上一个自发形成的商业性城镇,其"有机形态"的街道空间是反映当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重要载体.对其街道空间的物质形态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挖掘出了隐藏在物质形态背后的"深层因素",希望能为把握古镇特色与本质提供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古镇窑湾     
初秋,天空格外澄澈,我们驱车两小时,来到素有"南有周庄、北有窑湾"的窑湾古镇.这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古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边缘,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有着"苏北小上海"之美誉.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城镇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街道作为古镇的主要外部空间,构成了古镇空间的基本骨架,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古镇的形成和演进过程。本文通过对赤壁市羊楼洞古镇街道空间的解析,探索了古镇街道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思考了古镇街道空间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探析旅游古镇活力分布的时空特征并明确其建成环境驱动因素,对推动旅游古镇空间品质提升及其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为例,采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表征古镇日、夜间空间活力分布情况,借助全局Moran's I指数、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揭示其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明确其建成环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分布均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日间人群活动呈现出热点区"多核散布"、冷点区"团状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夜间人群活动热点区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次核心"多层极核结构。(2)空间可达性、功能设施和物质界面对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古镇日间活力受到接近度(r=n)、总体设施密度和建筑密度的影响较大;夜间活力更多受到休闲设施密度、接近度(r=400m)和建筑密度的影响。(3)各项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配合均对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有着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慈城古镇3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空间结构和文化行为变迁的研究,提炼古镇特有的"空间文化基因"类型,借助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法解析古镇全局整合度、全局深度和街网密度的构型特征,探讨古镇不同尺度的空间连通性和行为模式的耦合关系。在古镇开启旅游开发模式却未能很好地呈现活力的状况下,以空间治理为切入点,提出包含旅游、产业、居住多元融合的"运河社区共同体"理论,以期在当代为运河古镇实现可持续和创新治理模式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该文聚焦于浙东运河(上虞段),探索运河与“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共存模式。首先,在梳理浙东运河(上虞段)遗存物理基底与文化柔性基因的基础上归纳其存在问题;其次,剖析运河(上虞段)空间格局与文化需求四种特征:运河城镇格局多样性、运河空间尺度多元性、城镇需求消费性、文化传播流量化;最后,提出“文化承载—空间再塑”的场所活化策略,包括文化主题产业化、文化转译多维化、功能空间复合化、空间廊道生态化与更新模式部品化。从而探讨“小城镇”运河文脉与场所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从水系和黄土塬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黄土高原"塬-沟"相间的独特地貌景观进行了量化分析。水系级别越高,且相邻水系级别相差越小,则其所切割的黄土塬则越大。其次,将黄土塬和城镇数据叠加,得出黄土塬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塬面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城镇密度最大;下游区分布的城镇数量多。第三,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黄土塬城镇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沟壑生态保护+塬面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塬面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泾渭水系构成西安都市圈自然地理的基本构架,与城镇发展建设存在密切关联;当代城镇的盲目发展和破坏性建设加剧了水系生态的退化,极大地制约着城镇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寻求城镇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相协调的规划策略与方法,提出建构泾渭水系生态廊道的理念,从不同尺度解析了廊道结构与建构方法;在此基础上,优化都市圈景观格局,形成城乡协调的都市圈城镇发展整体格局;结合河流地区生态规划引导各类城镇发展方向,依托河流生态廊道完善城镇规划布局,促进城河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泉州市峰尾古镇的雨洪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城镇空间营造中的"海绵城市"思维,并从古镇的风水格局、排洪系统、建筑排水、排水构造等方面分析古镇空间营造中体现的"海绵智慧",最后从峰尾古镇雨洪空间营造的思路中提出对当代城镇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众多古镇相应进入了一个空间扩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从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对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城镇形态、用地类型和空间肌理等指标的测评,准确评估古镇现状与规划期末的空间扩展变化。研究发现规划作为重构城乡空间秩序的力量对古镇传统空间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古镇空间扩展模式,本文提出了与现实相适应的古镇空间秩序重建策略,明确古镇规划必须尊重空间"文化基因",基于一定的逻辑理性进行扩展,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必须在"文化生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其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因运河而兴盛,因河流众多而驰名。城区流淌着古运河、光府河、越河、小光河、小府河、任城河6条河流,水系十分发达。为弘扬运河文化,突出城市特色,济宁市委、市政府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城区河湖水系综合开发改造工程,实现河湖水系变活变清,打造优美的水环境,再现“运河之都”风采。  相似文献   

15.
河流水系往往是城镇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城镇的急速发展和扩张,导致河流水系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和侵蚀,更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丽江古城,徽州古村落和苏州古镇城乡水网与和谐人居的关系,指出水与人,水与城及人与城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发展的关系,而其精髓是人与天调。城镇发展必须在保护河流水系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构合理的土地与水系空间格局,才能使水与人、水与城、人与城三者平衡共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梳理东浦古镇的"文化基因"类型,探究物质文化基因与文化行为传承的耦合性,并在其作为文旅特色小镇开发但未很好实现空间活化的境遇下,提出包含旅游、产业、居住多元融合的适应性更新策略,以期为运河古镇的文脉传承与空间活化作一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地域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历史建筑遗产的"活化"顺理成章。徐州新沂窑湾赵信隆酱园店沿用至今,遗留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丰富,依据东西两路建筑,将其分别为酱园文化展示、窑湾民俗展示两区,并融入古镇风貌环境之中,并成为一处人气颇高的旅游景点与历史文化展示场所。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运河传统航运功能的弱化,运河沿岸游憩空间的塑造逐渐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开发和保护运河遗产的重要途径,但其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真正融入周边社区邻里乃至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这一关键问题。以伦敦摄政运河为例,分析总结其沿岸游憩空间发展模式:城河一体的跨河市集开发;阴阳相生的临河景观建筑布局;多元立体的通河游憩路线架构;亲疏有序的沿河绿地组织。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城市运河沿岸游憩空间组织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镇历史水系是长期与自然过程动态调适下构建的人工水系网络。总结其历史经验,对缓解当代城镇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特色危机等问题均有借鉴意义。本文以高山平川型典型山地城镇历史水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历史水系的组织特征,提取"源—汇—流"水系结构,并进一步分别阐述"源"、"汇"、"流"三要素营造方式,及其城镇生产生活的调蓄、排流、景观营造等多功能关联,从而为当前山地城镇水系的适宜性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