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Planning》2015,(3):32-38
区域物流系统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物流枢纽节点构成的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城市的经济分工差异和产业组织层次性,决定了物流枢纽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功能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需要合理确定枢纽节点的层次。本文采用灰色聚类的方法并结合Delphi法,通过确定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对区域性物流节点进行灰色聚类分析,将节点分为重要物流枢纽、次级物流枢纽和一般物流节点三个层次,并对湖北省的区域物流枢纽进行了实际分类。该方法在理论上比较严谨,计算较为简单并易于操作,对在区域物流规划和物流系统建设中确定不同层级的物流枢纽城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高铁快速建设促发集聚效应,站区 交通可达性提升,带动不同要素的空间流动 和人的集聚,形成发展动力。人群集聚状态 可以反馈并有效指导站区空间规划,已有研 究由于数据的限制等原因,多聚焦于站区空 间形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人群集聚定量 分析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采用手机 信令、高德地图POI等大数据和传统数据, 对北京、上海、重庆、成都4个城市的13个高 铁站区人群集聚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按照“人群特征—影响因素—影响机 制—规划应对”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抽提 并分析交通服务设施、商业商务设施、公共 服务设施、车站区位等人群集聚的显著影响 因素,深度剖析高铁站区人群集聚的影响机制,探明站区发展的基础支撑力、节点综合力、场所驻留力的作用机理,提出“人—站—城”多视 角统筹空间关系、“时—空—量”多层次构筑高效交通、“圈—境—业”多维度动态规划站区等 相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莫飞  张亚男  席洋  杨嘉钰 《城市规划》2021,45(9):95-102
国内现状综合交通枢纽存在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不匹配、枢纽与周边建筑结合较弱、枢纽接驳布局组织混乱、运营机制权属分割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站城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改善枢纽、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系统梳理城市与枢纽从宏观、中观、微观到运营的互动关系,剖析当下枢纽在各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涩谷站等案例的借鉴,探索各问题的破局之法,从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适应性、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关系、综合交通接驳体系、站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出北京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议,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莫飞  张亚男  席洋  杨嘉钰 《城市规划》2021,45(9):95-102
国内现状综合交通枢纽存在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不匹配、枢纽与周边建筑结合较弱、枢纽接驳布局组织混乱、运营机制权属分割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站城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改善枢纽、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系统梳理城市与枢纽从宏观、中观、微观到运营的互动关系,剖析当下枢纽在各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涩谷站等案例的借鉴,探索各问题的破局之法,从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适应性、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关系、综合交通接驳体系、站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出北京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议,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高层建筑的垂直城市化,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铁站区作为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及城市环境中的活动场所,其城市空间面临立体化、高层化的发展需求,是垂直城市的重要表征区域.本文以高铁站区的高层建筑为出发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解析了该地区复合立体化设计的发展特征与问题,并结合相关项目实践探索出了"多元功能复合、高效交通组织、公共空间营造"的规划框架与设计方法,为在高铁站区相关规划实践中创造生态可持续的立体城市环境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1)
高铁站是衔接站场所在城市和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其规划不仅要考虑站场的功能空间需求,还要考虑站场与城市、站场与区域的联动对站区空间的需求。文章以淄博高铁站规划为例,采用区域分析的方法,指出高铁站地区的开发建设要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并分别从站区、城市和区域三个空间层次展开分析,进而提出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分析交通枢纽功能的角度出发,运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城市、站域和枢纽建筑内部三个层面对枢纽空间功能整合的方法进行论述。得出枢纽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整合应建立与城市特性相适应的功能定位,并将适当的城市功能引入交通枢纽;在站域空间功能的整合层面应强化交通功能一体化布置,并与区域功能紧密联系,而枢纽内部功能的整合应采用立体化设计模式,并通过乘客流线仿真模拟等方法来形成公共空间及设施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布局与区域战略调整、枢纽选址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以及枢纽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应对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能只注重交通价值而忽视城市功能价值,在城市功能价值中则应注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到城市空间发展的综合功能,而不是只注重形象关学功能.相关城市规划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范莉  崔叙  梁朋朋 《室内设计》2023,38(5):139-146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成渝高铁 作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驱动,给沿线中小城市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高铁站区作为城市间与 城市内联系的关键区域,对促进城市群经济联 动有重要意义。然而却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开发 缓慢、活力不足等问题。研究通过多源时空数据 分析,从发展模式、发展速度与功能定位3个方 面,探寻站区要素时空演化特征及相互影响关 系,并依据点轴辐射模式与空间价值,提出增强 交通可达性、抓牢本底优势、控制开发时序等应 对措施,为成渝中小城市高铁站区未来规划与 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成都新机场为例,探讨了大型枢纽机场场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方法。首先总结了枢纽机场场外综合交通规划应注意全局性、系统性、开放性、可靠性几个要点,然后针对成都新机场距离城市中心远、定位高的特点,提出了成都新机场场外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策略,包括宏观层面融入国家铁路网络、中观层面协调城市群交通融合、微观层面解决机场集疏运等。文章可为距离城市中心远的枢纽机场场外交通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站城协同,指铁路客站与城市日常运行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包括机动交通和骑行步行在内的运动系统是其重要内容。欧洲铁路车站作为铁路建设先驱,在绿色出行趋势下,不断实践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等高效可持续的站城协同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欧洲铁路站区的运动模式组织,总结其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及出租车等系统在绿色出行趋势下的协同策略。步行系统以立体交通高效组织;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以高可达性和高路权分配提升服务;小汽车以压缩路权、限制停车降低使用强度,推行差别化交通管理。并希望以此作为中国“站城协同”探索和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沛锡 《华中建筑》2020,38(3):71-76
该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对耦合共生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行阐述,指出现阶段国内轨道交通站点片区在功能布局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二,对耦合共生理论的发展演变和逐步深化进行了论述,并列举了它的四种特性:相吸性、多样性、联动性和正向性,并进一步引申,对耦合共生理论如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层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宏观层面,城市应与区域周边环境进行协调呼应,而在微观层面,城市的内部功能应避免分割独立,应通过建筑集群、轴线和空间的集约混合,来塑造精致化、特色化、人性化的功能场所。最后,对成都市双流区城市轨道交通怡心湖核心区开展规划实践,从区块和轴线两个层面提出了基于耦合共生理论的功能布局,提出了"打造圈层式主题功能区,多维要素耦合的网络格局"的规划思路。上述研究旨在将耦合共生的理论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核心区的规划实践,并为今后的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和节点尺度,分别考察了北京建外SOHO总平面、街道、失落空间、广场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SOHO城市设计和管理经验,提出了提升建外SOHO城市设计和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剑 《规划师》2009,25(10):39-43
城市雕塑是城市艺术的体现,编制城市雕塑规划,要站在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的立场,注重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特征,增强与城市风格、空间形态的吻合。南宁市城市雕塑规划着重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紧扣时代发展主题,选取独特的雕塑题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引导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文化强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对于山水资源丰富、文化特征凸显的咸阳来讲,需要从整体构架思考城市未来空间风貌。因此,本文通过对咸阳城市文化特色的解读,明确了文化和城市特色塑造的关系,确定了塑造城市空间风貌特征的三个层次:即从宏观上抓纲筑魂,构筑城市特色;中观上搭建脉络,强化轴线;微观上靓化节点,塑造地域建筑。  相似文献   

17.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晨  许彦曦  佟庆 《规划师》2007,23(2):58-60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从宏观层次划分防灾分区,从中观层次划分防灾单元,在微观层次确定避难场所的结构功能;应遵循一场所用,就近布置的原则;根据避难场所等级(市级、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确定服务半径;场所选择应考虑安全性、基础设施、疏散通道、标识系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综合交通枢纽邻接区交通网络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现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客流集散中心,其邻接区极易出现人群及车辆混杂拥堵等情况,从而影响枢纽乃至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优化枢纽邻接区交通网络以保证枢纽的服务效率与水平极为重要。文章以成都四大枢纽站为例,建立空间句法导向下的枢纽邻接区城市地铁交通网络、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拓扑关系模型,通过整体集成度、平均深度、连接度等参量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分析,对交通网络的可达性、中心性、渗透性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四大枢纽邻接区交通网络的优化建议,指导枢纽邻接区的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7,(6)
"站城一体开发"是TOD理论与亚洲高密度城市特征相结合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大阪-梅田枢纽在"站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逐步建立了与其复杂的建成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空间系统。该系统包含城市与建筑多元化空间要素,由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个竖向层次构成;在结构上呈现层级与网络秩序,在功能上兼顾交通与生活需求,在环境上呼应生态与地域文脉,对枢纽地区城市空间效率的提升、秩序的优化和活力的激发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网络规划已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矛盾关系的有效手段。城市发展与生态基础设施的共轭性决定城市生态网络发展的一体性和有机性。本文以结构、功能为基础,立足社会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来研究城市景观适应性系统。本文以河南省汤阴县为研究对象,为实现预设增效目标,提升服务功能,通过识别重要节点空间、廊道及关键性生态功能空间,构架不同等级生态廊道和景观斑块来修复城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完善关键性生态功能空间的生态连接,强化城镇发展空间与外围生态建设空间的相互联系和生态连接,使网络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功效最大化,进而构建城景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