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HR催化剂在300 kt/a的Spheripol-Ⅱ工艺装置上生产了中高流动、高刚性抗冲共聚聚丙烯EP548R,考察了HR催化剂的活性、立构定向能力、氢调敏感性、抗冲共聚能力及装置运行稳定性,并测试了EP548R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进口催化剂相比,HR催化剂活性提高约20%,外给电子体用量减少约30%(w),氢气加入量降低约10%(y),说明HR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立构定向性和高氢调敏感性。在生产负荷相当的情况下,轴流泵功率波动仅为应用进口催化剂的10%,且细粉含量仅为应用进口催化剂时的1/2。在气相反应釜乙烯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HR催化剂生产的EP548R具有更高的弯曲模量和相似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说明HR催化剂具有更好的抗冲共聚能力。  相似文献   

2.
^13C-NMR在抗冲共聚聚丙烯序列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13C-NMR在抗冲共聚聚丙烯序列结构研究中的进展。介绍了抗冲共聚聚丙烯N脉谱图及谱图归属和单元组的分布、组成及数均序列长度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抗冲共聚聚丙烯主要是由乙丙无规共聚物、乙丙可结晶共聚物(富含乙烯或丙烯均可能存在)和聚丙烯均聚物组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丙烯本体均聚和乙烯丙烯气相共聚的小试分段聚合方法,研究了Z-N催化剂体系对乙烯共聚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CM主催化剂、DIPDMS外给电子体、Cl Et2Al或n P3Al与Et3Al复配作助催化剂、提高乙烯单体浓度和共聚反应压力,均有利于提高抗冲聚丙烯产品的乙烯含量。采用优化的催化剂体系在卧式气相丙烯聚合中试装置上进行放大试验,能够长周期稳定生产乙烯含量和橡胶相含量分别达到30wt%和65wt%以上的抗冲聚丙烯产品。  相似文献   

4.
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树脂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流变改性工艺生产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树脂,通过研究母料添加量、乙烯含量、加工温度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实现对流变改性工艺的有效控制,获得流动性和抗冲击性能优异的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  相似文献   

5.
对聚丙烯(PP)装置抗冲共聚单元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温度对聚丙烯共聚产品中细粉含量的影响,提出了预络合温度和预聚合温度的最佳控制温度。  相似文献   

6.
大庆炼化公司最近实现E P T30R、EPC30R、SP179三个抗冲共聚聚丙烯牌号的成功切换。目前,该公司抗冲共聚聚丙烯年产能力已经达到30万吨,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此类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抗冲共聚聚丙烯是一种市场前景看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此前国内装置最多只能达到1  相似文献   

7.
采用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等研究了透明抗冲共聚聚丙烯、普通无规共聚透明聚丙烯、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透明抗冲共聚聚丙烯的乙烯含量介于普通无规共聚透明聚丙烯和抗冲共聚聚丙烯之间,橡胶相含量高于普通无规共聚透明聚丙烯,橡胶相的重均分子量较小,粒径小于0.4μm,分散均一,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汽车保险杠用抗冲共聚聚丙烯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汽车保险杠系统结构特点、保险杠材料的发展状况、聚丙烯在保险杠上的应用以及国内外保险杠用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BCM催化剂并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BCM催化剂活性高,活性衰减速率慢,氢调敏感性好,定向能力高,制备的聚丙烯粉料细粉含量低;使用该催化剂在200 kt/a的Innovene气相聚丙烯装置上通过氢调法成功制备了高橡胶含量抗冲共聚聚丙烯K9017H,生产负荷达23.0~23.5 t/h;装置运行平稳,K9017H粉料的细粉和超细粉质量分数均低于0.1%;K9017H粒料的弯曲模量达987 MPa,冲击强度达60.8 kJ/m~2,具有优异的刚韧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以抗冲共聚聚丙烯为基体,通过熔融浸渍拉挤工艺和密炼工艺制备长芳纶纤维增强抗冲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长芳纶纤维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芳纶纤维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维卡软化温度及硬度,但韧性降低。熔融浸渍拉挤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密炼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长芳纶纤维与抗冲共聚聚丙烯基体的相容性很差。动态力学行为表明,长芳纶纤维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抗形变能力显著增加。实验证明,使用长芳纶纤维进行增强,可以使复合材料的性能有较大提高,但其界面相容性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Spheripol工艺中试装置上制备了丙丁无规抗冲共聚聚丙烯(记作PP-1)和乙丙丁无规抗冲共聚聚丙烯(记作PP-2),对两种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无规抗冲共聚聚丙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结晶特点,分别结合Caze法和Mo法提出的理论对非等温结晶动力学Ozawa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采用修正过的两种方法更加符合无规抗冲共聚聚丙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采用Caze法修正Ozawa模型后求出的PP-1和PP-2的Avrami指数分别为2.44,2.37,说明乙烯单体的引入并不会使PP-1的成核机理和生长方式发生改变。采用Mo法修正Ozawa模型后求出的动力学参数F(T)在同一相对结晶度下PP-1小于PP-2,表明在同一时间内PP-2要达到某一结晶度所需冷却速率更大;采用Kissinger法计算的PP-1和PP-2的结晶活化能分别为11.12,14.14 kJ/mol,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抗冲共聚聚丙烯(ICPP)和可控流变抗冲共聚聚丙烯(CRICPP)的流变行为以及亚微观形态.结果表明:CRICPP在加工流动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经注塑加工,相分离后的形态与ICPP明显不同; ICPP的分散相由较大的颗粒组成;而CRICPP则由多个小颗粒聚集而成,且随着过氧化物含量的提高,组成分散相的颗粒尺寸明显变小.为直观描述ICPP及CRICPP的相分离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分散相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13.
扬子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最近在其聚丙烯中试装置上成功开发出系列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高流动抗冲聚丙烯的优点和生产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外高流动抗冲聚丙烯的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高流动抗冲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流动抗冲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流动抗冲聚丙烯组合物可以通过常规的共混改性的方法进行制备,优选的制备方法是,将嵌段共聚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加工助剂、成核剂、过氧化物母料混合后,经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切粒。本发明采用  相似文献   

16.
《橡塑化工时代》2006,18(6):30-30
近日,从大庆炼化公司获悉,该公司最近实现EPT30R、EPC30R、SP179三个抗冲共聚聚丙烯牌号的成功切换。目前,该公司抗冲共聚聚丙烯年产能力已经达到30万t,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此类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抗冲共聚聚丙烯是一种市场前景看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此前国内装置最多只能达到15万t/a的生产能力。大庆炼化聚丙烯装置设计产能为30万如。按照设计,该装置可生产103种牌号的聚丙烯。  相似文献   

17.
李淑娟  常素萍 《广州化工》2014,(23):187-188,193
介绍了聚丙烯抗冲共聚物2500 H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结构性能,针对低温冲击强度对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重要性做了阐述。从工艺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抗冲聚丙烯2500H,着重从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及原料的精制情况、产品熔融指数( MFR)、乙烯用量、异丙醇用量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得出了提高产品低温冲击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反应器内生产抗冲改性聚丙烯(PP)的典型工艺。特别介绍了Basell公司最近开发的多区循环反应器技术,对比了采用该工艺制备和常规工艺制备的多相共聚PP的性能。对我国在反应器内生产抗冲改性PP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将抗冲共聚聚丙烯分为乙醚可溶物(级分1)、己烷可溶物(级分2)、庚烷可溶物(级分3)和庚烷不溶物(级分4)四个级分,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分析了各级分的组成和分子结构.DSC结果显示:级分1没有熔融峰,级分2~级分4的熔融峰分别出现在80~90,120~140,160℃.WAXD结果显示:级分1和级分2为非晶态聚合物,级分3为长序列共聚物,级分4为等规聚丙烯.由此可以确定,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多重微结构,由乙丙无规共聚物、短序列共聚物、长序列共聚物和等规聚丙烯构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其模塑收缩率及耐应力发白性能。结果表明: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易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沿熔体流动方向形成柱状取向结构,此橡胶相取向结构赋予抗冲共聚聚丙烯低模塑收缩率和良好的耐应力发白性能;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则呈现典型的"海-岛"状橡胶形态,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模塑收缩率和较差的耐应力发白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