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液压柱塞泵失效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引起其失效的根本原因,并基于此建立了液压柱塞泵的故障树,得到影响柱塞泵失效的最小割集;利用证据理论得到故障树底事件的失效概率区间,依据区间算子求得柱塞泵的故障区间,并研究了摩擦副磨损量的变化对液压柱塞泵可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油液的黏度对柱塞泵流动特性的影响,运用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对轴向柱塞泵的运动特性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不考虑油液黏性、考虑黏温与考虑黏压模型下柱塞泵的流动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油液的黏温模型对柱塞泵的流动特性影响较大,黏温模型下泵的泄漏较黏压模型增大0.7倍,黏度模型对柱塞泵的压力冲击无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得到了实验验证,为建立较为准确的柱塞泵动力学模型,以及研究其效率的影响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滑靴副和配流副为切入点,明确了柱塞泵转子与壳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进一步借助转子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在考虑柱塞泵转子系统中柱塞-滑靴组件的非对称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柱塞泵转子有限元模型,使用结构载荷代替转子与壳体间的作用关系,对柱塞泵转子和壳体进行切分,计算了柱塞泵转子所受的稳态激励;基于所建模型计算了柱塞泵转子的瞬态响应,分析了转子轴承刚度特性对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了柱塞-滑靴组件对柱塞泵转子的偏心作用可等效为一恒定偏载这一规律,确定了轴承刚度变化对转子响应的频率成分影响,为进一步计算柱塞泵壳体的结构振动响应和壳体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利用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柱塞泵系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出不同排油腔大小的柱塞泵输出油液脉动系数并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不同工况下的脉动系数,最终总结出柱塞泵结构参数对脉动特性的影响,为柱塞泵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型号轴线柱塞泵,分别从封闭中空柱塞和空心柱塞的角度,建立了轴向柱塞泵AMESim和Simerics MP+配流副仿真模型,分析了两种不同闭死容积的柱塞对柱塞泵出口流量脉动的影响,得出封闭中空柱塞通过减小柱塞腔闭死容积,能有效降低柱塞泵出口流量脉动,对柱塞泵减振降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型柱塞泵是微型液压驱动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微型柱塞泵进出管和配流阀流道小,使得在研究微型柱塞泵自吸性能时,除了流体重力、惯性力和黏性力外,还要考虑毛细流动效应对微型柱塞泵自吸性能的影响。在对比了流体黏度、管径和浸润角等因素后,对微型柱塞泵自吸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微型柱塞泵自吸性能受流体重力、惯性力、黏性力和毛细流动效应共同作用影响,并且在不同管径、流体黏度和浸润角下,各种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柱塞泵特性进行研究,采用Adams软件和AMESim软件分别建立了柱塞泵动力学模型和液压系统模型,通过两者的联合仿真搭建了柱塞泵虚拟样机仿真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柱塞泵在不同转速下的动力学特性以及斜盘倾角对压力脉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对恒压变量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仿真分析,先后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通过利用仿真软件AMEsim对轴向柱塞泵进行单个元件及整体进行建模,通过这次仿真分析,得出斜盘倾角对柱塞泵运行特性的影响,为轴向柱塞泵的特性及其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工程液压柱塞泵的性能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以K3V型液压柱塞泵为例进行综合性能研究,将影响液压柱塞泵使用性能的各项因素进行分层,进而得到各具体因素的权重。对比现场采集的不同柱塞泵在试验时的实验数据,结合各实验数据的权重,对柱塞泵进行综合性能评价,为液压柱塞泵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7):1035-1041
为提高柱塞泵的寿命和安全可靠性,确定柱塞泵合理的工作范围,运用FLUENT对轴向柱塞泵的运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油液的含气量、变转速、温度与柱塞泵出口流量脉动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油液的含气量对油液压缩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泄漏流量影响较小;负载压力一定时,主轴转速超过2 600 r/min左右时,容积效率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压缩流量和泄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模型的准确性得到了实验验证,为开展柱塞泵的非线性动力学及故障演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柱塞泵的容积效率,探讨了残留容积和柱塞副间隙对柱塞泵效率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可得,减小残留容积可以提高柱塞泵的容积效率,但是过小的残留容积,会使柱塞产生"咬死"现象,可以增大柱塞副间隙来改善。结合柱塞的状态平衡方程,推导出柱塞副周向摩擦力的受力方程,分析表明,随着柱塞副间隙的减小,柱塞副的周向摩擦力也减小,而柱塞泵的机械效率在增大。调节残留容积可以提高柱塞泵的效率,通过比较可以获得最佳残留容积和柱塞副间隙。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了内燃式水动力装置的有效热效率特性。内燃式水动力装置将传统内燃机与柱塞式水泵技术集成为一体,直接利用活塞往复直线运动输出水压能。定义了系统最佳有效热效率区和最佳有效热效率特性曲线并与传统内燃机驱动柱塞泵系统进行了比较。全工况有效热效率比传统内燃机驱动柱塞泵系统改善13.63%~ 74.45%。相同有效热效率水平下包含的工况明显比传统内燃机驱动柱塞泵系统宽广。内燃式水动力装置各油门开度下最高有效热效率在19.91%~28.88%之间,对应转速为1400 r/min。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一种新型液压柱塞泵。该类型柱塞泵工作时,在结构上利用柱塞自身既能转动又能往复运动的双向运动自由度,在实现吸油、排油的同时又起到配油的作用。与传统的柱塞泵相比,该泵取消了配油盘、滑靴等零件,既简化了结构,提高了极限转速,又保存了柱塞泵效率高、工作压力大等优势。试验结果表明,该泵具有重量轻、最大转速高、工作压力大等优点,明显优于相同规格的传统柱塞泵。  相似文献   

14.
为改进和完善高压柱塞泵的结构及工艺水平,研发了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柱塞泵在线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基于液压CAT(Computer Aided Test)技术,实现对高压柱塞泵不同系列产品的压力-流量特性、压力-输入扭矩特性、容积效率和总效率等多种性能的自动测试并能够准确绘制产品的性能曲线、生成测试报表以及存储测试数据。现场使用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满足高压柱塞泵研发和生产的要求,为我国发展新型高压柱塞泵提供可靠的测试平台。  相似文献   

15.
海水柱塞泵的低泄漏高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水作为介质时,柱塞泵通常存在泄漏大、容积效率低等缺点.为了研究海水柱塞泵的低泄漏高效率性能.优化柱塞泵性能,建立了海水柱塞泵配流阀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配流阀弹簧刚度、预紧力和阀芯开度的优化设计公式,同时利用AMESim对泵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根据前述优化设计公式设计时,通过选取合适的参数,可以减小海水泵...  相似文献   

16.
滑靴副作为大排量柱塞泵的重要摩擦副,其底面结构是影响大排量柱塞泵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为设计一种适用于大排量柱塞泵的滑靴底面结构,改善大排量柱塞泵滑靴副的综合性能,通过构建剩余压紧力条件下滑靴副总效率数学模型,以滑靴副总效率为优化目标,引入黑洞-蚁群优化算法对大排量柱塞泵滑靴底面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柱塞腔压力以及不同转速对优化前后滑靴副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黑洞-蚁群优化算法得到的滑靴底面环结构有着明显的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压减温泵为减温器喷嘴提供高温高压水,属减温减压装置中的关键设备。鉴于现有多级离心泵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三柱塞高压减温泵,并针对高温介质和进口高压力的特殊运行工况,采用了液力平衡与冷却的优化设计。新研发的三柱塞高压减温泵,通过安装在减温减压装置中工业性试验考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刘洪斌  李伟  王辽  黄肖 《流体机械》2021,(1):73-80,87
抽油泵是有杆抽油系统中的重要装置,由于泵筒两端存在压力差,泵筒和柱塞之间为往复运动的间隙配合,其在工作时就会有漏失产生.由于所选用理论基础不同,现有抽油泵漏失理论并不完善,无法保证漏失计算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间隙漏失特性和抽油泵的漏失试验结果,研究了间隙漏失理论.并建立抽油泵间隙流体的三维模型,运用FLUE...  相似文献   

19.
《流体机械》2015,(8):48-51
往复柱塞泵用途广用量大,但在用的电磁开关阀或单向阀配流系统结构松散、压力损失大、成本高、容积效率受工作频率影响大。本文首先提出了将往复直线运动转化为单向旋转运动的直动主动杆圆柱导槽凸轮机构,进而形成往复柱塞泵转套式配流系统的结构原理,利用柱塞的往复运动驱动配流套单向转动,实现配流功能,克服了阀式配流系统的诸多弊端。给出了凸轮槽型线和各主要结构件中心角的设计要求,为转套式配流系统的进一步设计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柱塞泵机体进行了模态分析,找出了柱塞泵在使用过程中振动过大的原因。并改进柱塞泵机体结构形式和更换所用材料,对改进后的机体进行模态频率比较研究,得出避免柱塞泵机体与减速机激振频率共振耦合的最优方案。为同类产品的安装使用,以及避免振动耦合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