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体育公园场所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设计有助于城市居民充分感受到健身的便利之处,也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界面形态。该文运用城市精明增长理论,以实际案例分析了体育公园场所与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在适合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布置体育公园场所,以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体育健身场所的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类活动和交往的空间,也是犯罪发生率较高的场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却对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有着特殊性的影响。文章以长春市文化广场为典型实例,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环境要素、空间使用情况和空间场所氛围等构成因素入手,分析由季节性变化引发的不同空间对防卫安全的影响,并针对其影响提出可行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微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由行为分析、需求分析、制定策略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场所观察法、实地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了解公共开放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探讨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确立整合设计的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为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宜人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人的使用价值及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受。通过公共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发挥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启示作用,塑造与活动、交往等行为呼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该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例阐述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剖析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探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构筑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11)
行为场所理论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抽象关系,本文对行为场所理论进行了探讨,选取水晶城居住区设计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成败得失,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满足更多的人性化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要满足该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又要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的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通过调研分析,提出舒适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研究使用者行为习惯,然后分别基于使用者的行为和"微气候"环境,提出舒适性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行为场所理论看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晶  柴寅 《山西建筑》2008,34(3):25-26
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行为场所理论进行了探讨,选取居住小区环境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成败得失,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满足更多的人性化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城镇特色消逝、千城一面等问题的突显,使得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产生诸多"无场所"现象。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延续地域文脉,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从注重"空间创造"转化为强调"场所营造",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场所感。文章以贵州省金沙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空间到场所,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现场所感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就寒地城市而言,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对人们抵御冬季恶劣气候、促进社会交往、增加体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寒地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冬季健康需求,及其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的关系,从公共空间的配置体系建立、布局优化、设计要素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公共空间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前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带来了新的城市公共健康问题。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作为城市建成空间重要的设计者,可引导"健康城市"计划;通过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跨学科、跨部门与跨行业的协同合作,在设计决策中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使建成环境能够促进城市居民日常体力活动的增加,减少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研究重点介绍纽约市的《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的策略内容、循证策略体系的生成及跨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产生的影响力三方面内容,为中国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犯罪的重要载体和条件,其空间品质的优劣对防卫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我国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由于缺少对防卫安全的足够重视,容易形成缺失可防卫性的消极空间。文章以CPTED理论为基础,以长春市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的安全需求、空间属性和场地特征等因素,通过消除刺激犯罪的环境因素和减少犯罪机会等手段,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监控和领域感来提高可防卫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各地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广场已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广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集会、游憩等重要活动的场所.文章以昆明市西寺塔广场为例,以使用后评价(POE)理论作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广场的使用现状、使用者的体验及感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对该广场研究为基础,为今后此类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内主要城市的城市建成环 境设计导则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3篇设计导 则,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文本主题分析总 结城市建成环境要素框架,继而利用WELL 健康社区标准作为评估参考进行文本评估 分析,探讨导则中的环境要素和对应策略是 否对公共健康具有支持作用。研究表明,国 内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导则主要关注两个类别 的八大环境要素:软质要素(植物、水体、 地形),硬质要素(道路、铺装场地、建筑 及园林构筑、公共艺术和景观小品、城市 家具),其中包含37个子项、241个对应指 标。八个要素均能作为支持公共健康的载 体,可以通过营造利于健康的物理环境、促 进居民体力活动和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角度来改善场所的环境要素以促进公共 健康。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患者比例持续增长,城市公共健康面临严峻挑战。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卫生资源,具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功能,其健康效益被各学科领域广泛认可,但鲜有探究公共健康目标下的城市绿色空间构建。本文从健康的视角出发,回顾城市绿色空间的起源,梳理工业化以来城市绿色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分析绿色空间对于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最后以公共健康效益为导向,探索从城市—街区—场所的多尺度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期为健康导向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的场所,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可以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并传承城市的文化.文章以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对已建成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的调研与分析,探求在这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中存在人性化设计缺失的各个方面以及在人性化设计中的优秀设计经验,以为今后的改造以及新建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广州市城市生长的背景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人口密度飞速上升,居民开始自发寻找适宜的城市缝隙空间作为其户外公共活动场所。城市缝隙空间对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一部分。文章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城市缝隙空间的实地观察调研,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总结出城市缝隙空间对居民活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城市缝隙空间提供对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上海古北新区在规划实施与管理中,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组织居住区公共交往中心,序列场所空间,环境艺术布局等,集中展现古北新区中心和城市设计中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城市设计和场所设计相关理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广场—成都舞台为例,通过分析其图底关系,空间围合,人群活动类型,进而论证出成都舞台杰出的场所精神的营造。  相似文献   

19.
博士文摘     
《新建筑》2001,(2):75-76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及建构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研究作者:骆小芳导师:胡绍学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环境不仅仅囿于建筑内部,而且向城市公共空间扩展。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整体环境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适宜的场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是外部环境建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最近2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并日益…  相似文献   

20.
以公共空间设计作为过程为切入点,从公共空间整体环境的体验和城市设计活动两个层面,试图探寻哥本哈根近10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快速发展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