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ICS公司R.Collyer先生受纺织部邀请于1988年5月在北京作ICS公司电脑配色系统及其应用的技术交流。现将有关技术内容简介如下。 1. 多光源评色灯箱 多光源评色灯箱是一只特别设计的灯箱,用于物体色的颜色观察和评定不同光源下两物体色的颜色匹配程度。该灯箱可提供四种不同的光源;模拟  相似文献   

2.
针对印染业中的计算机配色工艺设计了一种利用测色仪进行颜色校正、实现颜色远程传递的算法。该算法以Pantone标准色卡为参照,对企业和客户端不同测色仪的测试结果进行校正,以解决同一样本在不同测色仪上的色度值误差,使企业和客户对产品的色泽要求最终达到一致,从而将客户的颜色效果传递给企业,方便企业进行计算机配色。实践证明,提出的远程校色方法能够帮助印染企业改进颜色传递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3.
胡媛  王佳  严岩 《印刷世界》2012,(1):42-45
传统四色印刷系统没有足够的自由度去调节可视区域的光谱,因此只能进行同色异谱的复制。也就是说,传统的颜色匹配只是针对单一的观察者和照明条件(通常是CIE D50和1931标准观察者),而对于其他的观察者和照明条件来说是极不稳定的。对于颜色匹配应用,例如零售目录和艺术品复制,由于灯光和观察条件不可控,经常会出现颜色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显示器屏幕作为图像和颜色显示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立颜色控制值RGB与对应呈现的颜色色度值间的特性化关系是控制屏幕准确呈色的技术手段和关键,但ICC标准的色彩管理体系中,并没有构建显示器的实际呈色关系。试验基于ICC色彩管理技术,将显示器视为RGB输出设备,并将其实际光色的色度三刺激值CIEXYZ匹配为自身白场下的CIELAB值,建立其与RGB控制值之间的关系,形成显示器自身和环境光照条件下实际呈色的规律。一台普通液晶显示器在3个不同光照环境中的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描述其自身光色,还是不同环境光照下的呈色,色域内RGB到实际呈色预测的ΔE*ab色差平均在1以下,最大也不超过2;期望的呈色与受控下实际呈色的ΔE*ab色差则平均小于1.8,最大小于6。  相似文献   

5.
<正>同色异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十分普遍的光学现象,本文通过色彩实验研究了颜色的同色异谱程度评价方法,提出在颜色匹配过程中解决同色异谱的有效方案。一、引言光谱组成不同的两个颜色,在特定的照明体和观察者条件下,具有相同的颜色外观,颜色相匹配,这就是同色异谱色;当照明光源改变了,或者观察者改变了,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引起原来的同色异谱性质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而颜色数据不再匹配,  相似文献   

6.
徐海松 《印染》2005,31(21):35-39
光源的颜色特性可以用分布温度、颜色温度或相关颜色温度来描述,而物体的颜色与照明体或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密切相关。为了统一颜色的评价标准,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了多种具有不同色温的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此外,还介绍了基于CIE标准体系的色度计算方法,以及颜色的主波长和色纯度等视觉色度参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印刷品观测光源信息引入印刷色彩管理流程,通过获取观测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采用不同光源下颜色光谱反射率转换的计算方法,在不同观测光源下分别计算印刷和打样输出标准色靶色块的可见光谱的光谱反射率,生成观测光源下的印刷设备ICC特性文件和打样设备ICC特性文件.采用两种ICC特性文件分别输出样张,在不同的观测光源下,达到打样样张与印刷样张在颜色视觉上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8.
齐福斌 《今日印刷》2013,(10):57-58
3.显示器状态及环境条件为准确显示颜色,必须对显示器的工作状态、环境条件等进行合理设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色温。不同色温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显示效果。色温越高,画面整体越偏冷色调。色温选择相当于设定参照白点,即相当于无油墨的印刷白纸的观察效果。通常,白点的色温设置与标准观察台照明光源的色温一致。常用的标准色温有D50和D65光源。D50比D65要发暖一些。也有人建议使用D60光源,既没有D50光线那么暖,也没有D65光线那么冷,是比较理想的显示效果。使用的标准光源应该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9.
在彩色复制过程中,用户期望理想的色彩再现和印刷品色彩的一致性,在评价颜色时观察条件非常重要。本文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刷业中色评价标准照明条件(见CY—3—91)和美国国家标准ANSI PH2.30—1994《彩色照片,彩色透明正片及照相制版复制品的观察条件》,这两个标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了标准光源的色温,色度坐标,光谱功率分布,显色指数,照度,照度的均匀度,观察环境等重要指标。这将有助于消除颜色评价中引起的混乱和错误。 一、前言 印刷工业对颜色的评价主要是对彩色原稿、彩色打样样张和彩色印刷品,不论是采用何种分色设备,分色  相似文献   

10.
第三部分 用于颜色选择、颜色设计或审美评价的观测条件 3.1 范围 在印刷业中,有时有必要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观察彩色图象或材料;以便从最终的销售或应用角度模拟分析或评价其颜色外观。虽然许多不同性质的光源都可用于观测印刷品,但是,日光、白炽灯及荧光是三种最常用的光源。本标准对这三种光源进行了规定。 注意:本标准规定的观察条件不是用于颜色复制过程中对颜色质量及均匀性的评价的。那些条件已在第一部分中进行了规定。本标准的观测条件只适用于在颜色复制过程之前,对将要被复制的图象素材进行评价选择。 3.2 用于挑选反射原稿、彩色印品、包装的颜色观察 3.2.1 照度 观测表面中心的照度应为800±200Lux。 用余弦校正的光度计测量观测表面边缘的照度,其照度至少应为中心照度的60%。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印刷数据集CIELAB系列色差公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差是印刷工业中质量检验、过程控制、产品分类的重要参数。目前,CIELAB色差公式依然是国家标准和印刷行业标准中计算和测量标准,现在已经研究表明它具有很差的均匀性,因此,很多新的色差公式被研究了出来,如CIEDE2000、CIEDE94、CMC(l:c)。本文分析了各色差公式的权重函数SH、SC、SL。由于这些色差公式在研究的时侯使用了一些数据集,如RIT-DuPont数据集、Witt数据集等,但是没有专门的印刷数据集包含在其中。为了研究色差公式在印刷工业中的应用性能,开发了一个新的基于印刷工业的数据集。选了10个视觉正常的人作为观察者,围绕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17个颜色中心设计并印刷了144对颜色,在D65光源下,L*=50,照度为1000 lx的观察箱中对颜色进行了视觉对比实验,得出了每个色对的视觉差△V。然后用标准残差平方和(STRESS)的方法分析了各个色差公式的性能。结果表明CIEDE2000和CIE94色差公式在性能要由于CMC和CIELAB公式。最后,建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应采用CIEDE2000色差公式。  相似文献   

12.
从颜色输出能力和输出准确性两方面对HpIndigo 1050数字印刷机模拟传统胶印的可能性和方法进行和分析和研究。HpIndigo 1050数字印刷机所用的青、品红和黄油墨与胶印所用油墨有固有的色度差异,不能通过墨量调整而消除,因而,其输出色域不能完全达到胶印要求,主要表现为缺失对胶印原色和二次复合色高饱和色的模拟能力。利用色彩管理技术,可使数字印刷输出色域内的颜色较为准确地模拟胶印输出,大色差只发生在没有能力模拟的超色域颜色上。针对IT8.7/3色标的928个颜色,输出的CIELAB平均和最大色差由色彩管理前的4.98和13.90降到了3.13和13.13,提高了模拟胶印颜色输出的精度;特别地,中灰色的情况,平均和最大色差则由4.91和5.59降低到了0.92和2.00,使图像中敏感的中灰色达到更为准确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彩色印刷中引起色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网点增大是造成色差的重要原因,CMY网点变化对色差影响的程度却各不相同。为此,设计了用于测试的彩色图像,图像上色块分别属于不同颜色区及阶调区,在标准条件下对图像进行彩色打样,测量网点变化前后色块的颜色值,计算色块之间的色差,分析比较各原色网点增大在不同色域及不同阶调对色差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所有色区,暗调处C、M对色差的影响大于Y,高调处则相反;相同网点增大在暗调处产生的色差大于在高调处的色差值。蓝色区,M对色差的影响大于C。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首先根据Munsell颜色色相环理论将专色划分为十个色区,然后针对每个色区设计在IGT上制作了大量的建模样本,经过印刷样张数据的测量并分析,最后采用分色区的方法,通过回归法分别建立了十个色区的基于蒙版方程的凹版印刷色模型,并通过色差法验证配色模型的精度。利用C++编程语言和MySQL数据库成功地开发了商用的凹版印刷专色配色功能模块。配色软件的运行结果表明,基于此配色理论的凹版印刷专色配色系统是易于计算机编程实现的,并且在配出色与目标色的色差落在国标要求的合格印刷品的色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颜色空间转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进的ICC色彩管理技术,是以色彩空间变化为核心的新型色彩控制方法,其中CMYK与Lab颜色空间转换在色彩管理中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采用ECI2002标准色靶数据,均匀选取建模数据及检验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CMYK到Lab及Lab到CMYK的颜色空间转换模型;最后对转换模型精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RBF神经网络适合于CMYK与Lab间的颜色空间转换,其建模简单方便,网络训练速度快,转换精度高。随着建模方法的改进,该方法用于颜色空间转换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自制水性铜版纸喷墨墨水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其打印性能及承印介质对于打印性能的影响。对比了水性铜版纸喷墨墨水和普通水性喷墨墨水在铜版纸及数码相纸上的干燥时间,并通过视频接触角仪测试了墨滴干燥过程,得出铜版纸墨水的干燥速度明显快于普通水性墨水,并且墨滴在纸张表面的扩散较小。使用普通喷墨墨水和铜版纸喷墨墨水打印人物及静物图,对比打印效果,发现铜版纸墨水能够更好的再现图像的细节和颜色,并能够较好的再现阶调层次。使用铜版纸墨水在不同的铜版纸上打印,通过红、绿、蓝滤色片测试其色密度,并求出色强度和色相误差,评价不同铜版纸上的颜色特征,得出铜版纸喷墨墨水在恒联有光、东帆有光和紫兴无光三种铜版纸上颜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印刷滚筒采用斜齿轮传动是现代印刷机的基本要求,传动过程中必然在轴线方向产生一个分力,这个分力会使滚筒在轴向方向上产生一个较小的位移,即轴向串动。印刷过程中,滚筒的轴向位移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印刷品产生不不良影响。同时,滚筒的轴向串动量是鉴定印刷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高速印刷机,对机械性能和滚筒的轴向串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在高速运转情况下,有效地掌握和控制滚筒轴向串动量,采用了激光多普勒测振仪,测试并分析各滚筒轴向串动量。以某四色印刷机作为测试对象,通过合理地在滚筒上选定测点,采集了的橡皮滚筒、压印滚筒及传纸滚筒的轴向振动信号,并通过求积分,得到各滚筒的在不同速度下的轴向串动量,并进行了分析,说明印刷速度越高,同种滚筒的轴向串动量越大,表明串动量的大小跟印刷速度有关。在相同速度下,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传纸滚筒的串动量差距较大,表明滚筒串动量大小跟滚筒的装配结构有关,测试结果与滚筒的实际结构和装配情况一致,可作为控制串动量大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Kubelka-Munk理论为基础,尝试检验计算机光谱配色系统应用在胶印印墨的配色与显色效能为何?本研究选择30种标准色样,并以两种品牌印墨在开发之配色模型下进行配色预测,所得的混色配方经实际展色后,其与标准色样之平均色差值E*00是3.72及4.22,此色差值与一般印刷作业之容差值仍有差距;此现象从CFI之检验亦有相同的结论情形。因此以Kubelka-Munk理论为基础的配色,其配色方程式仍须经多方修正,此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再者,母色数据库之准确与否亦应为影响配色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纸张-色料"组合所表现的色彩范围差别很大,定量地确定色域大小进而比较不同色域的性质,对确定设备或过程的呈色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立体空间剖分,进而有效计算并定量比较色域的新方法。任一呈色组合所能表现的颜色,在三维空间中(Lab空间)构成一个特定的、不规则的空间立体,该空间立体表现了该组合的色域范围,若将该空间立体的边缘坐标标记出来,则基本标记出了该"颜色立体"的空间轮廓,通过轮廓线上的边缘坐标值(Lab值),"颜色立体"的空间体积可实现数值计算,即实现色域的量化进而实现不同色域的比较。该立体轮廓上的坐标由该色域中高饱和度颜色点组成,这个性质为提取空间颜色立体的轮廓提供了便利。基于Lab颜色模型的这个性质,本文根据Delaunay理论在三维空间的扩展,将空间离散的颜色点,构造成多个四面体网格,即将不规则的颜色空间立体分解为多个四面体网格,再综合各四面体体积之和,进而得到色域的体积数值计算方法,实现色域定量计算和比较的构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比较不同"纸张—色料"组合的呈色色域大小,且通过有区别地选择特定颜色坐标,可实现对特定颜色区域高精确度的呈色性能计算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撤黏剂与调墨油对胶印油墨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印油墨的流变性与其印刷适性有着密切联系。撤黏剂、调墨油是调整油墨黏性和黏度的常用材料。为了研究胶印油墨黏性及黏度的变化对油墨流变性的影响,分别用撤黏剂和调墨油调整油墨的黏性和黏度,探讨了撤黏剂和调墨油用量对黏性值和黏度的影响,并考察了黏性、黏度的变化对油墨流变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撤黏剂用量的增加,油墨黏性下降的同时,黏度也出现下降趋势;随着调墨油用量的增加,油墨黏度下降的同时,黏性值也会下降。说明撤黏剂和调墨油均会同时改变油墨的黏性和黏度,但改变的程度有所不同。撤黏剂和调墨油的用量对油墨的触变性、动态黏弹性等流变学参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