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涂布纸的涂层结构对纸张的光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印刷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油墨转移到纸张上并在涂层表面固着渗透,其固着渗透情况最终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和油墨的使用。目前有关油墨渗透的研究报道中较为精确的是切割法,但切割的过程对于纸张有一定的损伤性,使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涂布纸的涂层厚度对油墨渗透的影响,并对其渗透深度和渗透轨迹进行定量化研究。在实验中选用荧光油墨作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描绘油墨的渗透深度和分布的印刷油墨,将所有的XY平面图像进行重构得到油墨颜料渗透的三维图像。实验研究表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油墨颜料的渗透深度和分布的均匀程度是有效和可靠的,这种方法对实验对象无损伤性,利用荧光油墨中的荧光颜料作为示踪剂,省去了荧光着色等步骤,减小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实验结果证实纸张的印刷质量可以通过增加涂布时涂层厚度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2.
热转移印刷中油墨转移渗透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印刷压力、印刷时间、孔渗比等相关印刷参数与油墨渗透深度的关系。在经典油墨渗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孔渗比的油墨渗透模型,克服了纸张毛细管半径不易测量的问题,为热转移印刷中油墨渗透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各印刷参数与油墨渗透深度的关系,可为实际操作中提高热转移印刷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纸张毛细管半径测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印刷过程中油墨渗透深度随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纸张毛细管半径方程,用实验方法测量了印刷过程中油墨在纸张中的渗透深度,由印刷压力、印刷速度、渗透深度测量值实现了纸张毛细管半径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4.
印刷油墨在可压缩纸张中渗透深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渗流方程导出了印刷过程中油墨在可压缩纸张中渗透深度与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的关系,给出了可压缩纸张渗孔比(油墨在纸张中的渗透率与纸张孔隙度之比)和油墨渗透深度的计算方法.用实验方法测量了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油墨渗透深度,并由渗透深度测量值实现了可压缩纸张渗孔比的理论计算,利用该渗孔比可在改变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的条件下计算油墨在纸张中的渗透深度,计算结果与测量值相吻合,表明该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胶版纸油墨渗透深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油墨的渗透深度做出预测及控制,首先测试了5种胶版纸的紧度、平滑度和K&N油墨吸收性等基本性能,然后通过印刷打样,测定出胶印品红油墨在这些纸张内部的渗透深度,分析了胶版纸和印刷工艺对油墨渗透深度的影响,并对加压渗透深度和自由渗透深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胶版纸的紧度、平滑度均会影响油墨在其内部的渗透,油墨的渗透深度约占胶版纸厚度的1/5-1/3;品红油墨在胶版纸内的加压渗透深度要明显大于自由渗透深度。  相似文献   

6.
在“AIC 2—5”印刷适性试验机的测试中,最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是对纸张表面起毛的测定.当印版上的油墨从纸上离开时,油墨在纸面上要产生一种力,这种力随着油墨粘稠度和印刷速度的增大而变大.当作用在纸面的外力大于纸张表面的纤维、填料及涂料结合的力时,纸张表面将要被破坏,这种现象就叫做拉毛.在印刷过程中,影响纸张拉毛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印刷速度和油墨粘度.若油墨固定,纸张的拉毛速度愈大,说明纸张的表面强度愈高.纸张表面强度是用拉毛速度来表示的.  相似文献   

7.
在印刷生产中印刷品背面粘脏是经常发生的,当发现不及时还会产生纸与纸之间的粘连,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造成废品.因此在印刷生产过程中防止印刷品产生背面粘脏是印刷操作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一、印刷品背面粘脏的产生原因印刷品背面粘脏又称背面蹭脏,一般是指在印刷机的收纸部位,前一张印刷品的墨迹未干,后一张印刷品叠放在其上面,当叠放过高时,造成前一张印刷品上的油墨被转移到后一张印刷品的背面的现象.造成印刷品背面粘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水墨不平衡在一定的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下,调节润版液的供应量,使乳化油墨中所含润版液的体积百分数低于26%,即用最少的水量与印版上的油墨相抗衡,形成轻微的W/O型乳化,这就是水墨平衡状态.实验和经验证明,印版空白部分的水膜厚度为0.5~1μm,图文部分的墨膜厚度为2~3μm时,就达到了较好的水墨平衡状态.水墨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当改变其中任一相关量,都会破坏水墨平衡,例如墨量的改变、水量的改变或墨量水量同时改变,特别是墨量和水量都大时就会产生许多印刷故障.  相似文献   

8.
印刷行业常说的"最大墨量"、"纸张最大受墨量",就是Total Ink Limit,即总墨量限制,指的是四色印刷时最大的油墨叠印率。不同的输出设备、不同类型的纸张种类,对应了不同的最大墨量。而最大墨量会影响印刷品的呈色效果与印刷生产的材料成本。  相似文献   

9.
在瓦楞纸板直接柔印过程中,印刷压力的精确控制是油墨精确转移、印刷图文准确再现和减少瓦楞纸板物理性能损失的关键条件.本文通过调节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之间的间隙△L,改变印刷压力,定量研究了印刷压力变化对瓦楞纸板柔印品质的影响.实验分析和测量了印版表面油墨转移效果及网点增大值;测试了瓦楞纸板印刷前后的厚度、耐破度、戳穿强度、边压强度及粘合强度变化等.实验结果表明:7.5mm厚的AB型5层瓦楞纸板采用硬度36HSA、厚度3.94mm的杜邦柔性树脂版印刷时,最佳压力为间隙△L=10.9mm,此时柔性版适时厚度为3.73mm,瓦楞纸板适时厚度为7.17mm,减压后纸板厚度为7.30mm,厚度压缩了2.7%.本研究对于高品质瓦楞纸板的研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纸张转印墨斑检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不同印刷条件下探讨了新闻纸、单面涂布白纸板和铜版纸转印墨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新闻纸的优化印刷条件为:油墨量0.10 mL、印刷压力650 N、速度0.4 m/s;主客观判定结果有差异,最少墨量时客观判定效果好,中等墨量时主观判定效果较好.两种涂布白纸板的优化印刷条件为:油墨量0.35mL、印刷压力200 N、速度0.3 m/s;铜版纸优选出的印刷条件为:油墨量0.50 mL,印刷压力500 N,速度0.2m/s.2人组及4人组主观判定结果的相关性较强;3种客观判定方法中,光谱法与主观判定的一致性最好,PTS法次之,灰度法最差,光谱法和PTS法有望作为评价纸张转印墨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当前主流发展的一种印刷技术。数字印刷的工艺与传统印刷不同,因此数字印刷对于相关印刷材料的适性要求也不同,特别是目前数字印刷的质量还无法与胶印相媲美。为了追求良好的印刷质量与更高的印刷速度,数字印刷材料特别是油墨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液体电子油墨是一种带电的液体油墨,是HP Indigo区别于别家数字印刷机的技术核心。该种油墨具有颗粒小、色彩再现性好、物理性能稳定、承印材料广等特点,并且该种油墨是唯一一家被Pantone认可的数字印刷颜色,可再现95%的Pantone色。本实验目的是以不同比例的电子油墨原墨与图像油相混合,进行流变曲线测试,进而得到不同比例的图像油对油墨的黏度、表面张力的影响,探讨图像油在数字印刷过程中的作用。分别采用油墨与图像油1:1,2:1,3;1,1:2,1:3的混合比例,测试其稳态流动性和动态流动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图像油与油墨共混比例发生变化,油墨与图像油的混合物黏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凹版印方式是包装印刷领域的一种重要的印刷方式,而目前对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研究和分析并没有达到像对平版印刷的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对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机理研究只能做定性的分析。为此,本文主要从凹版的加网线数和雕针角度两个方面来研究其对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影响。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制作标准的测试版,其次,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按实际生产的要求进行电子雕刻制作凹版,最后,在相同的印刷条件下打样,获得转移墨量,测量出印刷品的密度值。本文主要从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量的影响规律和印印刷品密度的影响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不同加网线数和不同的雕针角度对凹版印刷油墨的转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性聚氨酯(PU)乳液干燥后,表面膜层连续致密,对油墨的吸收能力差,影响油墨的干燥和色彩还原。为了提高PU膜层对油墨的吸收,通过加入纳米氧化铝粉体砂磨,得到了浆料,在支持体上涂布得到了PU吸墨涂层。研究了不同纳米粉体含量对涂层透光率及色块实地密度的影响,不同软、硬段PU对图像分辨率和耐水性的影响。实验发现,涂层的透光率随着纳米粉体的增加而降低;用硬段PU得到的涂层,墨滴扩散小,图像的分辨率比软段PU的高,而且硬段涂层上油墨的实地密度较高。同时,印刷色块在硬段PU的涂层上有更好的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14.
无水胶印因印刷中无需使用润版液,具有有水胶印无法实现的色彩饱和的优势。单体是UV无水胶印油墨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油墨的各项性能都有重要影响。使用不同单体分别制备油墨样品,测试了样品的流动曲线、触变性破解指数、表面张力、光泽度、固化速度等性能参数,分析了单体种类对油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体黏度直接影响到油墨样品的黏度;所使用的六种单体都具有良好的固化速度;使用单官能度单体的油墨样品表面张力最低;六种油墨样品都具有较大的触变性。运用配方设计原理,对EOEOEA、TPGDA、TMPTA三种单体进行复合配方实验的结果为0:3:7。  相似文献   

15.
撤黏剂与调墨油对胶印油墨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印油墨的流变性与其印刷适性有着密切联系。撤黏剂、调墨油是调整油墨黏性和黏度的常用材料。为了研究胶印油墨黏性及黏度的变化对油墨流变性的影响,分别用撤黏剂和调墨油调整油墨的黏性和黏度,探讨了撤黏剂和调墨油用量对黏性值和黏度的影响,并考察了黏性、黏度的变化对油墨流变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撤黏剂用量的增加,油墨黏性下降的同时,黏度也出现下降趋势;随着调墨油用量的增加,油墨黏度下降的同时,黏性值也会下降。说明撤黏剂和调墨油均会同时改变油墨的黏性和黏度,但改变的程度有所不同。撤黏剂和调墨油的用量对油墨的触变性、动态黏弹性等流变学参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紫外荧光防伪胶印油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由紫外光(200~400nm)照射,可发射出可见光(400~800nm)的新型特种油墨,紫外荧光防伪油墨在现代印刷工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采用具有红光发射的无机荧光材料BaCaBO3F:Eu3+,Li+作为颜料,首次制备合成了该种荧光油墨样品。进一步通过相关光谱测试分析,研究了荧光油墨中颜料的添加量对荧光油墨发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荧光油墨的最佳配比,提高了紫外荧光油墨的发光功效。此外,本文还对油墨的细度、塑性黏度、黏着性等一些印刷适性及其流变学特性进行测试,辅以流变学实验手段考察胶印墨的黏度、触变性、弹性以及温度对油墨墨性的影响,得到了有价值的参数及规律:在剪切速率恒定不变时,剪切应力随其作用时间表现为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无色荧光油墨可以很好地增加印刷品的明度,扩大普通胶印油墨在相应色相范围内的呈色范围,使印刷品看上去更加鲜艳明亮。上述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新型荧光油墨在有价证券、商品包装和有效证件等印刷防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在上述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表面施胶技术的不断发展,聚合物类表面施胶剂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在现代造纸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传统表面施胶剂相比,它们具有成膜性好、印品质量佳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非涂布喷墨打印纸。本实验以美国Hercules和Sartomer公司不同型号SMA为对象,首先对比研究SMA类施胶剂对纸张物理和喷墨打印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的SMA表面施胶剂,然后将其与阳离子淀粉表面施胶剂复配,考察不同配比对纸张物理及喷墨打印性能最终的影响,分析SMA和阳离子淀粉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S520在改善纸张物理性能和喷墨打印性能方面要优于其它几种施胶剂。S520成膜性好,可降低纸张透气度,提高平滑度和Cobb值,对纸张白度和不透明度影响较小;能够影响印品的色密度,扩大暗调范围,灰梯尺为90%时,密度提高约0.2,提高墨点清晰度5.4%。  相似文献   

18.
数字喷墨印刷凭借高质量、低成本、易操作的优势,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被认为是未来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代表。随着数字印刷与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与结合,数子喷墨印刷方式被逐渐应用于图书出版行业的个性化按需印刷,这使得纸质喷墨印刷品的存置稳定性研究备受关注。本文是针对纸质喷墨印刷品自然条件下光老化现象进行的研究,文中首先分析了导致印刷品褪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对印刷品老化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离的算法模型;其后,在排除湿度变化影响的完全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对数字喷墨印刷样张进行了光老化试验,通过X-rite Spctroeye密度仪测量晒前、晒后实验样张的相关参数,分析了光照后印刷品颜色变化现象,并进一步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油墨光照衰退经验模型;最后,对印刷材料光老化特性对印刷品色彩及阶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研究是首次在尽量排除湿度变化影响的自然光照条件下,对数字喷墨印刷品进行的光老化试验,并对图像阶调递增过程中油墨光照衰退的规律进行了推导,总结得到了油墨光照衰退经验模型。本文所提出的光老化分析方法与得到的油墨褪色关系模型,对印刷品老化现象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PE膜、PP膜、PET膜及牛奶黑白膜4种软包装材料的摩擦系数进行了一系列测定,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摩擦副组成、试验温度、静接触时间、滑动速度和法向载荷等实验参数对软包装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了实验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摩擦副组成的摩擦系数有显著差异;试验温度和静接触时间都对摩擦系数影响显著(P<0.05);试验速度和法向载荷对摩擦系数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