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角 《中华建设》2014,(6):56-56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王澍曾接受一次采访。其中一个问题问他:"你曾批评过梁思成,批评的核心是什么?"王澍回答说:"他(梁思成)面对两个不同类型的文明,却用治西方建筑史的方法来治中国建筑史。这方法对中国建筑的终结是有致命性的。他采用西方建筑史当时比较主流的方法——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建筑史,事实上西方建筑史的做法也不完全是那样。这就使中国的民间建筑完全不在他所讨论的建筑史范围内。但我们又以他的观点制定了建筑文物保护法,导致每个城市只保留几处著名的传统大建筑就可以了,其他都拆了。”  相似文献   

2.
影子 《中华建设》2014,(12):52-57
"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中国建筑史》梁思成(1944年)  相似文献   

3.
独角 《中华建设》2014,(8):52-52
我面前摊开的,是一本十七前年的旧书。估计这本书没有被人打开过,或是被压得太紧了,书页都已经粘连在了一起,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一点一点揭开。书里面只有两张是水彩画,剩下的都是素描和建筑图。我学过美术,一看就知道梁思成的水彩功力不错,素描虽然画的都是建筑,类似速写的那种,不过也很精细。至于建筑图,多数都是作业,  相似文献   

4.
时值2009年4月20日,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诞辰108周年纪念日之际,于是提笔怀念。当笔尖碰触薄纸,我的情绪与梁先生的建筑思想相碰撞。在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里,我心顿生感激。  相似文献   

5.
时值2009年4月20日,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诞辰108周年纪念日之际,于是提笔怀念。当笔尖碰触薄纸,我的情绪与梁先生的建筑思想相碰撞。在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里,我心顿生感激。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时值2009年4月20日,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诞辰108周年纪念日之际,于是提笔怀念。当笔尖碰触薄纸,我的情绪与梁先生的建筑思想相碰撞。在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里,我心顿生感激。  相似文献   

7.
又是人间四月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才女林徽因,她使得人间四月变得如此美丽.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1920年,林徽因随其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求学考察.1921年,回国后,在北平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24年,林徽因与梁启超、林长民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并与徐志摩、张韵海等用英语演出了泰戈尔的诗剧《沙恭达罗》,受到北平舆论界好评.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同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舞台美术,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进修建筑课程、担任建筑系设计课助教.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这门学科之所以有趣,因为一方面它逻辑严谨,自成体系;同时它又完全由人创造,注入了人的情绪。建筑从不独立于时间存在,它与时代、社会、历史息息相关。有了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对照,丰富而清晰的趣味便呈现了出来。建筑的这种复杂性与人性相通,在这本《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提起梁思成,可能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于梁、林二人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梁陈方案的被否决……梁思成,成了简单的悲情先知形象。这,其实也是一种神话。事实是,梁思成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时代中,他的性格如此丰富多元,很难用漫画的方式加以解读。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梁思成,透过作者冷静的笔端,我们方能明白,为什么梁思成会如此积极地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中,为何不惜对朋友、同事口诛笔伐……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因此不通过建筑就无法真正欣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西方人非常重视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装饰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的理性思考,提出一套系统的、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观点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袁山 《中华建设》2011,(8):122-123
在这个建筑师越来越浮躁的年代,建筑师对国外理论往往任意模仿而不假思索,只有当我们看到粤、赣、闽地区的客家围屋、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绚烂一时的审美要素,也承载着中国建筑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在世界戏剧史中独树一帜。与它共生的演艺场所,也相应地按自己的传统发展,故而在世界建筑史中形成~种独特的观演建筑。  相似文献   

14.
正合上发黄的书页子,心中竟有一丝怅然。合上的不仅仅是陈老师的声声呼喊与身体力行的乡土实践,还有无人响应与践行的凄凉。刚开始的阅读是被那饱含激情的生动文笔所吸引,尽管对"钢筋水泥盒子"的强烈呼唤和对"大屋顶、小亭子"这些民族形式探索的绝对否定,让我一时有些无法接受,但当陈老师将现代建筑下"住者有其屋"的民主理想和工业化趋势展示在你眼前、所谓"民族形式"下的封建与殖民思想和背后的高费用一层层剖析出来时,你不得不对那样的嬉笑怒骂深表敬意。批判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强烈社会和历史责任意识,也无怪乎西方人将其称为"中国建筑界的鲁迅"。之所以特地引用西方人的话,不是陈老师批判的以外国人的论证来撑起自己可怜的信心,而是目前国内大部分不吃陈老师这一套。  相似文献   

15.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5年间,..  相似文献   

16.
独角 《中华建设》2014,(7):54-54
正某些建筑理论已经要变成法国当代哲学了(对我来说),也就是晦涩难懂。所以这本书很厉害。它讲理论,深入浅出,容易读懂。而且讲明白了理论所面对的问题。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发达国家,在当代艺术和建筑方面也处在领先地位。作为日本新锐建筑评论家的五十岚太郎先生,在  相似文献   

17.
林琳(以下简称林):20世纪六十年代,徐复观先生针对一直存在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撰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因为艺术是文化的精华.而对于时下的中国,虽没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担忧.却在如何实践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上出现了不小的困惑.我看到您的新作《稽古征今论转化——中国艺术精神》,在文化的视野下关注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您说,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化大潮中进行的,艺术的转化方法和整个文化的转化方法是一致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到李允鉌先生的《华夏意匠》,这是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但是真好看,读这本书,如同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快速掠过。与著名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比起来,《华夏意匠》的立意更高,从建筑讲到历史、人文,而且触角颇深,处处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索和心得。作者论及中西建筑的根本区别,认为源头还是在文化上。西方建筑是神本,而中国古代建筑是人本,讲  相似文献   

19.
周静 《中华建设》2012,(8):100-101
正我们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时经常提到要继承传统,以使传统中的一些优秀品质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无论是宫殿的辉煌、庙宇的素雅,或是民居的恬淡,都只是一些现象的追忆。"传统"似乎就遍布于我们生活世界的周遭,而当我们想抓住它时,却又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建筑室内设计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态、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的映射出当地的传统内涵和独特个性。回顾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模仿、学习、消化、吸收、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正在一天天消失。因此,如何使传统的精髓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重新焕发光彩,需要设计师作出深层的考量和多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要读这本书,我想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大段大段的论述,极少的图示,枯燥无味的语言占据了绝大部分。与隈研吾的另一部名著《十宅论》着重于方法论不同,如果把他的书比作某种哲学的话,那么《负建筑》实际上用来阐述这种哲学的世界观。我们看到当代日本建筑师的书,往往有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但隈研吾的这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