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我国汽车工业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3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为了解决曲轴轴颈不耐磨技术难题,开始研究了感应加热和淬火技术。1936年有感应热处理技术专著出版。50年代,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有40%~50%的热处理件采用感应热处理技术。当时R淬表层,心部不强化,主要用于磨损的零件。由于存在开裂和变形问题,碳含量控制在0.4%~0.5%,表面复杂的零件很难得到应用。50年代,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和感应热处理技术。主要用来提高如曲轴、凸轮轴、花键轴、传动轴、钢板弹簧销、主销、飞轮齿环等零件… 相似文献
3.
国外汽车工业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感应热处理在国外应用十分广泛。感应热处理零件所占比重在逐渐扩大。感应热处理设备制造水平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感应热处理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1低淬钢种类、特点1.五种类问)低碳低淬钢,其含碳量为0.2%,适用于汽车车架。(2)中碳低淬钢,含碳量为0.4%~0.6%,适用于轴类、齿轮和钢板弹簧。()高碳低淬钢,含碳量为0·95%~l·05%,适用于轴承。l·2低淬钢特点(l)钢中合金含量低,因此淬透性低;(2)本质细晶粒,感应加热淬火,晶粒度可达11~12级;(3)淬火时需要很大的临界冷速,表面冷速8000~30000℃/S… 相似文献
4.
5.
感应热处理技术在汽车发动机铸铁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感应热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列举了其在汽车发动机铸铁上的应用实例,提出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充分发挥铸铁材质的综合潜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型压铸模用钢及其真空热处理工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国内外常用压铸模具材料及显微组织状况,提出了优化国产模具材料组织的措施,并对大型压铸模具的真空淬、回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型模具的热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8.
9.
介绍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物理基础及基本原理,分析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组织转变特征,重点阐述了不同预备热处理状态对感应加热淬火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康守仁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1991,(4)
在大量实践和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通过改善热处理工艺,提高模具使用寿命的方法。介绍了普通碳素工具钢热处理工艺的改善;防止线切割电火花加工后模具变形开裂的措施;合金工具钢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模具超低温处理及高温回火等工艺改进。可供模具制造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限制淬透性轴承钢的整体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限制淬透性轴承钢制造的铁路轴承内套圈采用整体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处理的工艺要点及处理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该工艺处理的套圈获得表层为马氏体,心部为珠光体的优良强韧性组织和表层大于3mm的压应力层,套圈的疲劳寿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对两副同类而使用寿命悬殊,分别为进口和国产的压铸模进行失效剖析对比,结果表明:两模虽材质均优,但进口压铸模因热处理工艺优良、合理,获得高的使用寿命;相反国产压铸模由于热处理不当导致过早失效。 相似文献
14.
中频感应局部加热弯管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塑性理论和结构静力条件,对中频感应局部加热弯管过程的变形及受力状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采用无量纲方法,计算得到了在不同相对弯曲半径条件下弯管过程中塑性变形区的无量纲轴向推力和弯矩、弯管外侧壁厚减薄率和内侧壁厚增厚率等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证明该理论模型可用于中频感应局部加热弯管工艺及设备参数的设计及优化,并为小弯曲半径弯管理论的建立和工艺的实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冷挤压模具的深冷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常规热处理后的部分高合金模具钢和钢结硬质合金的冷技压模具进行深冷处理,模具的硬度略微变化而红硬性和耐磨性增加,大大提高冷挤压模具的使用寿命.深冷处理强化的原因主要是残余奥氏体转变、超微细碳化物析出及表面粗糙度和摩擦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4Cr2MoWVNi钢离子渗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Cr2MoWVNi钢进行离子渗氮工艺处理,研究了温度、时间对渗层组织、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处理温度和时间,可以得到最佳的渗氮层深及表面硬度,在保证一定的渗氮层深条件下,4Cr2MoWVNi钢的热耐磨性能明显提高,使模具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