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曾走入的误区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分析了其盲动阶段的表现,指出盲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更有意识领域方面的缘由.认为许多城市在公共空间建设上,尚未形成鲜明的本土特色,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死亡观念,体现了基督教思想对他创作的影响.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一种宗教与世俗观念的混合物,旧约、新约对其都有影响,同时世俗理念也被提及.莎剧中的死亡主题集中出现在历史剧和悲剧中,是因为政治气候的变坏使得莎士比亚感到悲观,这种对社会的担忧直接体现在创作中,这就是莎剧创作风格改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工具理性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了实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预设了一个"反事实性"的前提-理想言辞情境,即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论证规则、不受任何约束和强制、平等自由地展开对话,以此来达成共识真理.然而由于社会权力、知识拥有量差异、时间限度、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等因素,限制了理想言辞情境的实现,理想言辞情境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家庭主义原则能否成为构建社会公共秩序的原则,在论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原则差别之后,认为家庭主义原则无法推演出非个人的公共性规则.因而在其基础上构建的社会可能是私人社会,而非公共社会.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认为,直觉主义混淆了"真实性"和"正当性"两种不同的有效性要求,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从个体独白的角度研究规范性陈述,它们都会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为了克服西方元伦理学这三个流派的缺陷,哈贝马斯一方面提出规范性陈述具有"类似真理性"的主张,另一方面通过在商谈中引入"普遍化原则",说明规范陈述的非任意性和主体间性.尽管哈贝马斯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也对西方元伦理学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作为宇宙中心的象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在艾略特诗歌中,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丧失了宗教维度,世俗浮出水面.本文试从"城市"主题对艾略特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以世俗之城的"末世审判"为隐喻所体现的现代文明的信仰缺失以及宗教秩序的混沌瘫痪.  相似文献   

7.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的觉醒,不仅使公民对公权力更加重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在公共空间显得过于偏激和执拗.公民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素质包括具备公民理性和公民意识.基于此,分析了当代中国公民非理性现状,并对公民理性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代民间诗人王梵志一生作品产量丰富,内容涉及多个种类,他所有诗歌中最优秀的要属世俗诗歌.他对世俗生活的描述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上,而是以戏谑的语言抒发内心不平的"翻着袜"手法来观照.本文将王梵志世俗诗歌粗略划分为社会政治诗、家庭生活诗和世间百态诗三种类型,并分别用"翻着袜"的手法来分析这三类诗歌,从而实现从"翻着袜"观照王梵志世俗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信、坦诚的政府与理性、负责的媒体在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互相借重,有策略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政府和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迅速构建主流舆论,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最优传播,促进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稳定.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效能得到体现,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得到公众肯定.实现政府和媒体良性互动要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传播机制,同时媒体应把社会责任作为媒体的核心精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时我国文艺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所蕴涵的宗教文化同样对后世影响甚大.小说中诸如诸葛亮之类的谋士身上既具有儒士的风范,又具有佛道宗教气息.这部传世名著中提及两位纯粹的宗教徒--张鲁和普净,一个道士,一个僧人.他们在小说中有不同的作为,作者对他们也褒贬不一.在对这些人物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了作者的宗教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为了共生'国际哲学教育计划"中期项目的一部分,我从2008年4月开始在东京大学哲学研究中心(UTCP)"世俗化、宗教和国家"研讨班授课.关注的议题主要是:当代世界普遍出现的"宗教复兴"现象,用现有的、过于简单化的世俗化理论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世界各地的宗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人类社会是否会在世俗化与宗教复兴这两个相互冲突的趋势中走向混乱?世俗、宗教与国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才有助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就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陈振明提出重视对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创新研究.指出,当代国外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治理与改革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而当前我国的政府治理与改革产生了大量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市场体制的逐步成熟,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迁,客观上需要我国构建新型的公共治理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创新研究,以推进我国政府治理变革.张成福提出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及理论创新必须关注"大"问题或学科的核心问题,认为当代公共行政领域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有: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角色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利益导向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行动问题;公共行政中多重角色之间的互动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责任实现问题等.在公共行政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中,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特色,但要在我国当前体制及现实状况下来研究具体问题.周志忍就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着重指出几点:研究的问题导向性;研究综述的写作;研究范围的确定;善于观察,联系实际,避免学术研究走极端.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是人类传播史上一种新生事物,本文着重论述在以新媒介为主导的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如何构筑网络媒体与传播和谐化的桥梁.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各个社会成员恰当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过程--这是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而角色与互动的相依相生,互动与传播的紧密相连,使得角色扮演也必须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由此,社会角色与大众传播相联系,"角色"就不再仅仅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也成为传播学的关键概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或一个社区的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反映,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及形象化的标志.许久以来,人们逐渐从对文化艺术的历史功能到对它的公共性及其话语权利的理解;从对民族、国家的特性到对市民社会及公共领域的理解;从对艺术家个体角色地位的追问到他们的社会公民职责的正视;使得人们逐步对公共艺术和公共社会的内涵域外延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清晰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里,梧桐往往以偶数栽植.双桐意象指涉丰富,研究双桐意象具有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价值.乡土社会里,双桐是家园的象征,全国有不少以"双桐"命名的村落.士人文化中,双桐又是精神的盟友,文人常以"双桐"为字号、室名.世俗世界里,双桐是爱情的表征,"双桐"是夫妇好合,"半死桐"则是丧偶.宗教世界里,双桐则又是佛门圣物,双桐是中土化的娑罗双树.  相似文献   

17.
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反映出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公众民意表达也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化、阶层化和群体性等新特点.在面对群体性民意表达时,政府与公众应在公共理性的框架内,寻求理性和有序的解决途径.为科学引导群体性民意表达,必须培育和完善公共理性,营造理性民意表达的社会环境,完善理性民意表达的制度建设和拓宽理性民意表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东乡族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表明:其主要来源于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而基于职业、教育过程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网络比较缺乏.这种特征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特有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以及传统的社会角色分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丢勒是德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一系列自画像令后世瞩目。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对创作自画像的影响,认为他的两幅重要的自画像是画家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对艺术家的偏见激烈碰撞的结果,这对理解现代艺术家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