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化过滤减少滤池出水颗粒数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颗粒计数仪对强化过滤技术降低滤池出水浊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颗粒计数能更准确反映水中的悬浮颗粒情况,强化过滤主要去除粒径为2μm的颗粒;投加聚氯化铝(PAC)较活化硅酸能更有效地降低浊度和颗粒数;在反冲洗水中投加PAC可有效降低滤池初期出水浊度和颗粒数.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投加2.5~3 mg/L的PAC,出水浊度最低,且不会影响过滤周期.投加适当剂量的PAC不会导致出水的铝超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介绍了饮用水常用的微生物和浊度检测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实际检测中需要更加准确的替代方法。通过几种检测技术的对比,确定使用颗粒浓度检测指标可能会更合理。浊度值和R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中颗粒物质的含量;前者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胶体颗粒比较灵敏,后者对于粒径大于1μm的悬浮颗粒比较灵敏,从而在不同颗粒粒径范围内的检测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得在整个粒径范围内都有了灵敏有效的水质检测方法。浊度检测法在实用上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水质检测手段。可以预计透光脉动检测法将来也能够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颗粒计数检测技术监测过滤过程中的颗粒物去除情况,研究了滤层厚度和混凝剂投量对滤池过滤效能的影响,并与浊度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浊度检测,颗粒计数检测技术可以非常灵敏地反映出滤后水悬浮颗粒数量及颗粒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能从更深层次描述过滤过程对颗粒物的截留特性,能够分辨出滤层厚度和投药量对滤后水水质及颗粒物含量的影响程度,可以弥补或替代浊度检测,是非常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浊度和颗粒数指标来考察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颗粒物质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颗粒物质,满足饮用水生物安全的要求。膜进水的浊度较高和延长膜过滤时间有利于减少膜出水的颗粒。提高膜通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膜出水的颗粒。试验还表明,浊度越低,其与颗粒数之间的相关性越差。  相似文献   

5.
透光脉动检测值与悬浮液颗粒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透光脉动检测技术。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明,在较低颗粒浓度范围内(本试验在1~200NTU范围内),透光脉动检测值R与颗粒浓度的平方根确实存在良好的直线关系。这个结果在实用上有重要意义,有可能利用透光脉动检测仪在比浊度更灵敏的粒径范围内(d>1μm)监测水中颗粒物质的浓度以及总量的相对变化情况,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颗粒物质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利》2008,(10):81
技术简介:可以定量表征水中悬浮颗粒物质的含量.测量范围为0~200。 功能与用途 用于水中浊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应用在线浊度仪和颗粒计数仪对滤前投加次氯酸钠强化过滤降低滤池出水浊度和颗粒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滤前投加次氯酸钠能有效减少滤池出水的浊度和颗粒数,在2mg/L次氯酸钠投加量下,滤池出水浊度和颗粒数较未投加之前分别降低了60%和76%,且滤池的过滤周期延长了8h;强化过滤主要去除水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并能有效地降低滤池因滤速突变造成的颗粒物穿透程度;颗粒计数仪能更为准确地反映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东部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4个城市实际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农村用户端饮用水中残余铝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饮用水中残余铝的来源和超标的原因,探讨不同形态铝与浊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供水下,在出厂水达标时用户端仍存在总铝超标的情况,特别是出厂水残余铝浓度大于100μg/L时超标风险较大。与出厂水对比,龙头水中颗粒铝和溶解铝浓度都有增加,出厂水混凝剂残留与管网输配过程中沉积铝的释放是用户端铝超标的主要原因。颗粒铝与浊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浊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颗粒铝的含量。管网水力条件的不稳定导致出厂水残余铝易在管网输配过程中沉积或释放,用户端残余铝随输水距离呈现先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颗粒计数仪器在给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线颗粒计数仪和在线浊度仪并行监测长江水源水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对常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工艺处理长江原水,在运行周期内,滤池出水中2~3 μm颗粒物数平均在50粒/mL以下,滤后水中浊度呈逐级下降趋势,颗粒物总量则逐渐上升,两者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确定以滤池后出水中2~3 μm颗粒物数急剧波动作为滤池是否需要反冲洗的判断依据,并初步验证当原水平均水温在18℃以上时,普通快滤池运行周期可以延长至42 h,滤池过滤效率平均在3以上.  相似文献   

10.
窦茵  杨珍 《上海水务》2007,23(3):6-9
利用颗粒物计数仪在长江原水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研究,选择最佳混凝剂,同时利用颗粒物计数仪分析沉淀池和滤池出水中的浊度以及颗粒物粒径和数量,探索颗粒计数仪在水厂中的应用特点,为水厂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颗粒活性炭柱 淹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联用 (GACC IHFMS)去除饮用水中污染物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装置都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同时弥补对方的不足 ,使系统出水中检不出浊度 ,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率较高 ;但系统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是GACC IHFMS系统的一个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单因子絮凝投药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透光率脉动絮凝检测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投药控制新技术。浊水中泥沙颗粒在絮凝前后大小和数量的变化,可引起水的透光率及相应输出电流信号的变化,从而反映出水的絮凝程度。试验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只需要测定絮凝水的相对透光率脉动值一个参数,便可实现投药控制,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适应水中泥沙浓度急剧变化的情况,能有效地进行高浊度水的投药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方某水厂微污染水源水设计新型气浮生物过滤一体化单元进行颗粒活性炭、陶粒填料对比中试研究,发现两种填料对浊度的处理效果均十分稳定;当进水氨氮<2.5mg/L时,活性炭填料具有更好的处理能力;活性炭填料具有70%左右的CODMn去除率,陶粒填料对CODMn的处理能力波动较大;气浮对混凝后水中氨氮可有约10%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运行,输水末端调节池内逐渐出现了藻类增殖和泥沙淤积的问题。管理单位拟采用投加次氯酸钠的方法抑制藻类增殖、淤泥上浮,但加氯对水质、悬浮物和淤泥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探究了不同加氯量对不同深度水质、对悬浮物、淤泥沉淀特征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氯虽然造成水中悬浮颗粒的暂时升高,但同时提高了悬浮物的沉降速度,且加氯量越大,悬浮物沉降速度越快。加氯能减少出水中有机物含量但不会增加其浊度,使出水水质更好。次氯酸钠直接和淤泥接触后,会轻微破坏淤泥表面的有机物、藻类等微生物的附着状态,使淤泥有机质释放到上清液,总有机碳浓度显著升高。淤泥溶液加氯能够造成浊液层颗粒增加,但是此类颗粒的沉降速度也被加快,加氯并不影响出水中的浊度,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低于检出限。加氯后淤泥颗粒粒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浸没式超滤膜完整性检测与膜丝修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市新城区优质水厂超滤膜完整性通过压力衰减测试进行直接监测,由浊度计和颗粒计数器进行间接监测。一旦发现泄漏,可对膜组件进行隔离或修补。膜完整性测试与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超滤膜对3μm以上的颗粒去除率大于4log,膜滤水浊度低于0.1NTU,颗粒数小于50个/mL,膜完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地区的两种原水和不同过滤工艺为例,采用生产性试验与模拟柱试验相结合的手段,探讨了颗粒计数法与浊度联合用于过滤环节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滤料层不同深度出水的颗粒数超过50粒/mL的穿透时间与滤速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滤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变化比浊度更灵敏地反映滤池运行状况;初滤水存在颗粒短时穿透现象,且以小于10μm的颗粒为主,为防止"两虫"所引起的风险,生产性运行时需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利用颗粒物对数去除率指标可以综合判断滤池的运行状况,有助于提高滤池的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滤、颗粒活性炭和紫外线消毒组合工艺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表明,对水中浊度、CODMn、UV254、细菌总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90.7%、96.2%和94.5%,以上各参数最终出水平均值分别为0.155NTU、0.35mg/L、0.009cm-1、0CFU/mL,达到了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的要求。因此,超滤、颗粒活性炭与紫外线消毒组合工艺用于制备直接饮用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颗粒计数法为辅助监测手段,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针对给水厂进水量存在变化的特点,根据沉后水浊度和颗粒粒径分布确定了不同水量条件下的最佳搅拌速率,提出了沉降比及排泥的控制参数.生产性运行表明,合理的参数选择不仅有利于保证澄清池出水水质的稳定,也能为水厂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水中杂质的粒径、分子量分布及其它水质指标,能够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各种处理方法的选择如图所示。高浓度粗颗粒悬浮物应当首先在初沉池或水库中进行预处理。如果高浊度仅在短时期内出现,平时可直接进水,而仅在高浊度期用储存的水。从保  相似文献   

20.
为对比折板絮凝与机械絮凝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特选取黄河下游两个原水水质与混合工段相似的水厂。基于颗粒物粒径分布与浊度分析,表明相较于折板絮凝,机械絮凝可以为絮体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各级絮凝段颗粒物密度系数A和颗粒物粒径分布系数β均低于相应折板絮凝工段,大粒径颗粒物占比明显提高,出水中1μm以上颗粒物平均粒径为6.5μm,高于折板絮凝出水颗粒物平均粒径3.1μm。此外,经相同烧杯沉淀后,机械絮凝与折板絮凝出水浊度分别为(1.1±0.2)NTU与(2±0.3)NTU。研究结果表明机械絮凝在降低浊度和COD_(Mn)等方面,效果优于折板絮凝,为水厂运行优化及水质提标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