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建伟 《中国酒》2008,(4):16-17
有些人认为酒能解愁,却不知“一醉解千愁,酒醒愁更愁”、“酒醉如泥,酒醒悔不及”。多喝没有什么好处,“酒后添杯不如无”,喝了凉酒又容易伤身体:“喝凉酒,使贼钱,早晚是病。”这正是绍兴酒饮酒之禁忌之一。而且,有些时候喝了酒会丧失个人的原则和立场,如:“喝了人家的酒,跟着人家走”、“喝了哪家酒,就说哪家话”。  相似文献   

2.
一杯不喝     
一杯不喝某君哮酒如命,某日在一家酒店两杯两杯地喝酒。服务员沉得不可思议,便问:“先生,你为什么不要大杯,而用小杯两杯地喝?”某君醉眼惺松地说:“我已经戒酒了,一杯不喝”(贾真)一杯不喝@贾真...  相似文献   

3.
风起喝暖酒     
袁梦 《上海调味品》2013,(10):96-96,98
为什么要暖着喝 夏天喝冰啤,秋冬何不饮暖酒?“越喝越暖”不够爽,你是在拿自己的身体来“温”。不如直接暖来喝,热口热心立竿见影。《红楼梦》里,宝钗就劝过宝玉要将酒烫热了才喝,有道是:“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才发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酒可以说成为一体。他的一生,他的诗作,他的欢乐,他的痛苦,都没有离开酒。他一生喝了多少酒,没法统计。他在《襄阳歌》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当然,李白没有活到百年,他只活了六十二岁。一日倾三百杯也不可能,缩小十倍,日倾三十杯,六十年,也是个不小的数字。酒喝多了,确是到了离不开的程度,他在《将进酒》中承认:“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过,李白喝醉了并不耽误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大地冰坚雪厚,居民豪爽率直,酒助其寒中寻暖,人与酒难解难分。他们认为,男人不饮酒,就不是真正的男人,甚至有“不让喝伏特加还不如让我死”的豪言壮语。在俄罗斯,见面常以“喝了没有”来打招呼,就像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吃了没有”一样。不过他们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然后食指弹出,弹到下巴。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节、假日期间,亲朋欢聚、饮酒助兴.席上你推我劝,情不可却,稍微多饮了一点,有人便觉脸红心跳,精神亢奋.也有的人头昏脑胀,智力迟钝,这时已进入轻微酒精中毒期.如果此时停杯,喝上一杯浓茶,或频饮淡盐水,或吃点醒酒蔬菜和水果,以冲淡血液中酒精的浓  相似文献   

7.
嗜酒者皆有酒瘾,酒瘾则是由于酒精所致。嗜酒成瘾有三个因素。一曰耐受性。劳动之后,苦恼之时,饮上一杯,似有“解乏、轻松、愉快”之感。时间一长,酒量逐增,人对酒的耐受性就增强了。二曰依赖性。有酒则喜,谈笑风生;无酒则不安,甚至一言不发,到处寻酒喝,俗叫“酒瘾发作”,医学上称为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其实无菜更不成席。请客吃饭,没有酒还说得过去,没有菜绝对不行,否则餐桌上空空荡荡,几个人抱着酒瓶子咕咚咕咚干喝,或者端着大瓷碗呼里呼噜干吃,肯定没劲透顶。所以正常的宴席必须有酒有莱,喝一杯酒,吃几口菜,吃着喝着,这样才符合咱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宋朝人组织饭局,一样需要有酒有菜。菜分两类,一类是下酒用的,一类是下饭用的,酒席上的莱肴主要是下酒莱,不过宋朝没有下酒莱这个称呼,他们管下酒莱叫做“按酒”。  相似文献   

9.
酒与楹联     
两千多年前,古人在婚礼仪式上就兴饮“合卺酒”,宋代改为“合欢酒”,明清时又改为“交杯酒”。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一些地区和民族,在婚嫁时仍然兴喝“女儿酒”,“别亲酒”、“梳头酒”、“做小酒”、“花月酒”、“回礼酒”、“火塘酒”、“吃山酒”、“同心酒”、“传花酒”、“栏门酒”等等。喜酒入喜联,更是喜上加喜。这种婚喜联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983、邓之诚在燕京大学时,校长司徒雷登因教师王钟翰醉酒,摔倒在马路上事要他处理。邓即在桌上放一小杯白干,要王“再喝一杯”,又说,若想喝酒,以后尽可来喝个够。王喝了杯酒后,邓只说:“好了,你回去吧。”984、杨贯一善烹鲍鱼,1986年赴北京钓鱼台为邓小平烹制鲍鱼。当时钓鱼台特意安排了十多名厨师协助。烹饪自上午11时至14时。邓小平品尝后大赞:“因为国家有开放政策,才有这么好的鲍鱼吃。”此话传向世界,从此“阿一鲍鱼”名闻世界,因此杨说:“‘阿一鲍鱼’是靠邓小平起家的。”又说:“我平生最为感谢的人就是邓小平。”985、郑午昌1944年…  相似文献   

11.
荷兰人的吃饭方式不同于英、美。他们习惯于每天只吃一顿热食,农民家庭或许在中午吃这顿热饭,而其它家庭则在黄昏时吃。按照习惯,常常在吃这顿饭之间喝上一小杯荷兰酒,一般总是喝冰镇的;妇女则喝不太浓的白葡萄酒。这顿热饭总是以上等汤开始,有时经常放些肉丸子或面条,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可能再来个葡  相似文献   

12.
阿晨 《中国食品》2011,(23):58-59
时下,有个关于一日三餐的段子很流行:早晨,冲杯三聚氰氨奶,切个苏丹红咸蛋,吃几根地沟油炸油条;中午,泡壶香精茶叶,要一盘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来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晚上,吃避孕药鱼,石膏豆腐,喝几杯甲醇勾兑酒,再来个硫磺馒头。  相似文献   

13.
若干年以前,当酒业祖师杜康老先生酿造出这种又香又辣、又甜又涩的液体后,酒便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芸芸众生,不仅寻常百姓为之痴迷,名人贤士更为之陶醉,并不断演绎出“名人与酒”的佳话。现代名人中,酒量最大的要数周恩来总理和许世友将军。据说周总理当年率领起义队伍攻克贵州茅台镇,豪兴之时,用盛一两酒的杯子至少喝了二十五杯茅台!少林寺“科班”出身的许世友将军对酒情有独钟,长征途中,由于他屡建奇功,首长特许他喝酒。有人想攀伴,首长说:“许世友一次能喝三  相似文献   

14.
媒体观点     
《新食品》2011,(3):37-37
小刀酒到底给谁喝? 三井小刀“出奇制胜”地抛出了一句“喝小刀,成大器”的广告语,让人心生疑虑:喝了小刀,就能成大器吗?  相似文献   

15.
李湘洪 《中国酒》2006,(10):57-57
“鬼才”黄永玉大师将天赐风物与民族文化巧妙融合,题写了独一无二的“酒鬼”品名,道出了酒鬼酒和喝酒鬼酒者的极高、极妙境地,创意设计大俗大雅、反璞归真的麻袋陶瓶,折射了湘西人民鲜活的人文情感、纯朴无忌的人性本质和崇尚自然的天性,达到知酒者善饮者与“无上之妙品”的绝妙结合,堪称“中华酒品酒史之绝唱”,也使得酒鬼酒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16.
《食品指南》2013,(3):24-29
吃喝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但有时候,饿了不知道吃什么;或者饿了却吃不好,喝了,又马上会后悔。饮食之于人类。不仅仅是果腹,还有温暖、安全和爱。只有吃饱了、喝好了,才有力气去“馋”。去经营“住”和“行”。“馋人”,说白了。就是好吃之人有一个“通病”:这一刻还是萎靡不振、哪儿都不想去,一旦旁人说:“走,带你去吃XXX”,便霎时眼睛一亮,即刻变回一条好汉或是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7.
喜欢红酒的人会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开一瓶酒品尝的时候,一旦喝不完几天后酒就会坏掉,当再需要品尝此款酒的时候,就又要开一瓶,这样一来,不仅成本高了,同时浪费也比较大。而近几年出现的葡萄酒分杯机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春佳节的脚步渐渐临近,邀上亲朋好友,摆一桌丰盛的宴席,再喝上那么几杯,何其惬意!都知道酗酒有害,但是,少了酒,仿佛又让佳节少了那么几分味道。性格豪爽的厨师们,好酒者更是众多。那么,这酒到底能不能喝?该喝多少?又该怎样喝?  相似文献   

19.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四句唐诗,道出了冬季饮酒之乐。有喝酒爱好的老年人,在岁暮天寒的季节适当喝点酒,有益于温通血脉、调和气血,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享受。那么,喝什么酒好呢?现简单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20.
董培勤 《烹调知识》2004,(12):28-28
这个以腾格里命名的苏木和腾格里沙漠一样恢宏并充满气势和力度。我对腾格里比较陌生,只有一次在若干年前夜宿查拉湖吃肉喝酒的经历。只记得在土坑头上,点燃汽灯,先是就着沙葱和土豆丝喝,喝的是“单峰驼”,一杯接着一杯地敬酒,敬不动了就开始划,最后不知道肉咋吃下了,羊尾巴咋吸下了,反正第二天还是茶泡肉,用刀子把肥的瘦的削在碗里,冲上滚烫的砖茶,一口肉一口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