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型火电单元机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大时滞、并具有不确定性的被控对象。特别是锅炉侧存在着很大的迟延和惯性,常规的PID控制器在处理大迟延对象上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广义预测控制对处理大迟延对象具有独特的优势,把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应用于火电厂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对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解耦广义预测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的控制策略能够提高单元火电机组的控制品质。但是,由于机组协调控制存在的多变量强耦合问题,使得常规PID调节器难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对此,采用解耦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建立了协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解耦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的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广义预测控制系统,具有抗负荷扰动性能,鲁棒性强,适用于具有迟延和其它耦合性较强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广义预测控制在火电厂单元机组协调控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有效的火电厂单元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是提高热工自动化水平的关键问题.文章采用了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它具有算法简单,在线计算量小,鲁棒性强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火电厂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对被控对象的不确定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具有预测误差校正的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GPC)与动态矩阵控制 (DMC)混合集中优化控制算法。该算法直接对被控对象的整体模型性能指标进行优化 ,可获得最全面的反映过程未来变化趋势的动态信息量 ,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控制。同时考虑了所有输入输出之间的交互影响 ,合理考虑各控制输入输出量在算法中的地位 ,避免常规多变量控制系统设计中因解耦而造成的不可实现性和解耦网络对系统模型的过分依赖性 ,且易于实施 ,对模型的变化有较强的鲁棒性。通过对 30 0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仿真 ,结果表明 ,该算法具有控制性能好、鲁棒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先进控制策略会使电厂单元机组协调控制达到一个新的水准。但由于其中存在的强耦合问题使得常规PID难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该文采用多变量解耦广义预测控制策略为其设计了控制系统,并在所建立的协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广义预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安徽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号和4号600MW超临界机组存在的变负荷速率仅为1%/min、主燕汽压力和温度的波动分别达0.7MPa和15℃以上及再热汽温无法投入自动控制的实际情况,采用广义预测控制技术,提出了先进的协捌及再热汽温控制策略,实际应用表明:新的协调控制策略使机组的变负荷速率达到1.5%/min以上;在变负荷过程中主蒸汽压力和温度的最大动态偏差控制在0.4MPa和6℃以内,且参数不再振荡,有效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稳定性;新的再热汽温控制策略实现了烟气挡板对再热汽温的有效控制.阿热汽濉的最夫动态偏筹控制在6℃以内,且减少了再热喷水量20t/h以上,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7.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王东风  韩璞  曾德良 《中国电力》2002,35(11):69-73
总结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成果,包括模型的建立及各种控制手段如PID、自整定、模糊、神经网络、最优、预见、鲁棒、容错、反馈线性及多变量频域控制、工程中常用的直接能量平衡方法及与协调控制系统密切相关的均衡燃烧控制、采用辐射能信号的串级控制等,为协调控制系统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并指出协调控制系统存在问题及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石横电厂引进单元机组控制系统的主控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CCS),并对CCS系统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安徽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号和4号 600 MW超临界机组存在的变负荷速率仅为1%/min、主蒸汽压力和温度的波动分别达0.7 MPa和15 ℃以上及再热汽温无法投入自动控制的实际情况,采用广义预测控制技术,提出了先进的协调及再热汽温控制策略。实际应用表明:新的协调控制策略使机组的变负荷速率达到1.5%/min以上;在变负荷过程中主蒸汽压力和温度的最大动态偏差控制在0.4 MPa和6 ℃以内,且参数不再振荡,有效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稳定性;新的再热汽温控制策略实现了烟气挡板对再热汽温的有效控制,再热汽温的最大动态偏差控制在6 ℃以内,且减少了再热喷水量20 t/h以上,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0.
单元机组负荷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提出了一种具有输入约束的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单元机组负荷控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多变量约束预测控制算法是有效的,并具有算法简单,在线计算量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研究了低压缸排汽损失特性变化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了排汽面积变化及散热器管型变化对机组背压及热耗率的影响,提出以等背压设计特性的等效温度代替实际运行温度,等效温度利用小时数加权平均值确定设计气温及背压的方法,并以满负荷排汽损失最小进行排汽面积设计,可使机组年排汽总损失达到最小的水平,对改进机组的冷端选型设计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直接空冷机组防冻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建云 《电站系统工程》2008,24(1):58-60,69
在介绍直接空冷系统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直接空冷机组的控制逻辑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直接空冷系统在防冻、节能方面的控制策略的设计和技术改革提出了建议。针对空冷凝汽器冻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控制运行参数,在停机过程中合理调整冷却风机组的运行方式,退出部分空冷凝汽器,投入旁路系统以增加空冷岛的进汽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电动机参数在线辨识方案。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注入磁链扰动,实现了同时对感应电机定、转子电阻参数的在线辨识和对磁链、转速及转矩的状态观测,使系统在电机参数发生显著变化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控制特性。与全阶状态观测器相比,本文采用交互式观测器,大大简化了算法,并通过在变频器样机中的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陕西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府谷电厂)600 MW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空冷岛背压运行特性,结合空冷RB新创控制策略,重点解决由于夏季直接空冷机组受到不利风向的影响,在空冷岛上方热空气回流造成机组背压急剧恶化引起机组跳闸,提高机组在高背压恶劣环境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5.
目前游梁式抽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效率低、能耗高、调节冲次费时费力等缺陷,现有节能技术节电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将定子磁链和转矩作为控制变量,无需进行磁场定向、矢量变换和电流控制,根据电机负载变化情况迅速调整电机的输出转矩.其具有控制手段直接、转矩响应速度快、动态特性优异等特点,适用于电压变化或负载突变等场合.系统测试表明节电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直接空冷与湿冷机组在排汽末端有很大区别,导致直接空冷机组不能沿用普通湿冷机组的背压保护控制方法。为此提出背压保护安全裕度的概念,并给出了应用于直接空冷机组的基于背压保护安全裕度的模糊控制方法。考虑到直接空冷机组背压很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和风机风速的影响,建立了基于传统变工况特性的空冷机组数学模型。仿真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机组在最经济和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适应转速辨识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简称MRAS)的感应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简称DTC)方案.该方案中,根据Popov超稳定性理论得出了电动机转子转速的估算方法,给出了感应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DTC系统的结构,完成了以16位嵌入式微控制器dsPIC30F6010和智能功率模块为核心的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准确观测电动机定子磁链,可以对电动机的转速进行有效的辨识.  相似文献   

18.
结合灵武600 MW直接空冷机组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空冷机组风煤比控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了风煤比控制在机组控制中的重要性,研究了过剩空气系数对风煤比控制的影响和工程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新的直接空冷发电机组空冷风机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的新尝试经过一个完成年度的运行检验,满足了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同时打破了常规的空冷风机控制方式,为空冷风机控制方式的优化以及降低空冷风机的厂用耗电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滨 《华东电力》2012,(8):1452-1455
介绍了平海电厂2×1 000 MW机组OVATION控制系统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组成,分析了OVATION控制系统在机组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