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贯山 《中国电梯》2011,(12):58-59
1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利用电梯紧急疏散的必要性 电梯使摩天大楼得以崛起,城市得以长高,电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高楼大厦一旦失火人们将如何迅速紧急疏散避险?!高楼越来越高,电梯越来越快,建筑物内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对电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遭受火灾时人们所面临前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刚才前面专家也都讲过,建筑防火规范,还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明确规定电梯在火灾的情况下是不能用于疏散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无机房电梯,在故障状态下不能使用传统的手动松闸盘车装置来移动轿厢进行紧急救援,因此,无机房电梯的救援要比有机房电梯复杂和困难。以下谈谈无机房电梯在停电、故障、事故及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爱龙 《中国电梯》2011,(16):13-13
随着当前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电梯作为垂直运输的工具,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电梯的事故也逐渐增多。电梯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伤亡事故种类可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擞底事故、其他事故。而突然停电是造成电梯事故的最直接的原因,但如果引起重视,因停电造成的电梯事故是可以大量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1前言 电梯是现代社会中大量使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垂直运输工具。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爆发性增长,电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根据我国电梯行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电梯的保有量约200万台。由于电梯大量投入使用,电梯事故频繁发生,全社会对电梯的安全日益重视,有关电梯的投诉快速增加。目前,我国有关电梯的法规还不健全,关于电梯投诉、处理的规定几乎是空白。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电梯早已经获得了广泛使用,美国大多数州有关电梯的法规非常完善,  相似文献   

5.
段博  邓代军 《中国电梯》2022,(20):56-58
对两则电梯溜梯事故应急救援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造成电梯溜梯的原因。探讨了电梯发生溜梯事故后、应急救援前应做的安全检查工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提出了预防溜梯事故及其应急救援事故的措施。最后呼吁相关人员慎重对待电梯溜梯情况下的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6.
罗丹 《中国电梯》2012,(23):34-36
分析了当前电梯远程监控和应急救援系统存在的不足;详细介绍了一种通用性较强的电梯紧急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系统的研发过程,包括研发的目标和拓扑结构图,研发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法,以及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阐述了电梯紧急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7)
城市高层建筑中电梯数量的增长使得电梯困事故频发。提供快速、有效、专业的电梯应急救援是电梯用户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电梯生产、使用、维保、监管等单位构建的一体化救援平台体系。救援平台体系可获取电梯实时运行状态,并按照权限不同构建了由维保单位、小区物业、电梯厂家和电梯监管部门组成的四位一体救援响应模式,对电梯困人和电梯故障预判提出了应对方案,提高电梯维保效率,提升电梯安全服务水平,确保了四个"第一时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建民 《中国电梯》2007,18(7):26-27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电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而电梯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深受广大用户关注。电梯故障的发生是令人焦虑的,而因电梯故障发生后处理不当造成人身事故则更令人痛心疾首。因此消除电梯事故隐患,减少电梯事故的发生就显得犹为重要.但如何能确保电梯故障后能及时解救,防止悲剧的发生,结合我国电梯市场及技术环境,作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9.
李忠  李晓帆 《中国电梯》2014,(10):19-21
针对电梯故障事故频发的问题,对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应用,以及如何实现高效快速的电梯应急处置做了研究和分析。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电梯应急救援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杭州电梯实际情况,设计建立了一套适用的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实现了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发出指令.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第一时间调查处理。该体系运行效果良好,为安全乘梯、电梯应急救援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记叶  李杨 《中国电梯》2021,(4):54-56,59
随着电梯使用数量的与日俱增,人们对电梯的安全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电梯故障和事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电梯故障和事故的发生都与电梯轿厢和层门有关,而电梯困人也是其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为了应对在意外或紧急情况下停电造成的电梯困人故障,许多电梯生产商都研制了电梯自动救援装置.但电梯自动救援操作装置其设计、制造、检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物日益高层化,电梯作为建筑物中最主要的垂直运输系统,其重要作用与安全性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抵御地震、火灾、风暴等紧急突发灾害是需要妥善考虑的问题。就电梯而言,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使电梯的耐震程度与建筑物相适应则是建筑设计和电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随着高楼大厦的平地而起,高层建筑逐年增多,电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电梯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让人们备受困扰。电梯事故时常发生,电梯安全也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本文针对电梯人员的资质、电梯检验、以及日常的电梯保养等方面对电梯的安全性能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如何加强电梯检验检测工作做了相应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但高层建筑普遍存在逃生线路长,火灾严重性大的问题。为了缩短高层建筑在消防疏散中的疏散时间,降低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的事故严重程度,利用疏散软件Pathfinder分析了高层建筑中使用电梯楼梯协同疏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高层建筑电梯可以作为协同疏散的辅助工具,增加一部电梯比单纯增加电梯最大运行速度要更加有效;设置每层电梯都使用总人数的固定比例进行疏散的时候,楼梯资源不易被充分利用;当设置n层及n层以上每层总人数的不同比例使用电梯进行向下疏散,存在最佳疏散楼层N11及最佳疏散比例20%,最后一个通过电梯疏散完毕与最后一个通过楼梯疏散完毕的人员仅相差2.7s,此方法可以为相关高层建筑火灾疏散策略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说明了电梯疏散的教育和培训很重要,在高层建筑中合理使用电梯进行疏散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总疏散时长。  相似文献   

14.
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电梯的防火、隔热、隔烟技术是否能够符合紧急疏散人员的要求?国际上有关领域专家一直在进行探讨。随着我国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几起高层建筑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损失。因此,研究讨论建筑火灾情况下电梯的防火、隔热、隔烟技术的应用及相关标准显得非常急迫。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上海市在用电梯为7万多台。电梯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各类电梯事故也呈现出多发态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数据显示,全市每天发生停电、跳闸等各类原因造成的电梯故障100多次,而每天接到的电梯故障报警有近300起。统计分析表明,很大一部分电梯事故是由于使用者缺少电梯安全使用常识或遇到特殊情况缺少应急处置能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筑的迅速发展,建筑物高度越来越高,电梯作为诸多高层建筑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的成份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以电梯为例,通过论述电梯检验的类型和电梯检测技术应用,重点分析了电梯检验过程中容易存在的危险源,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预防电梯事故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迅速,电梯已经成为了百姓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机械设备,电梯作为楼层上下的运输的工具,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安全隐患。电梯是否安全,以及电梯应急救援措施是否完善,这关乎着用户的生命安全。本文从电梯安全以及电梯应急实景出发,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电梯安全应急抢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电梯紧急疏散系统和"安全核"的疏散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高层建筑利用电梯疏散的优缺点,论证了火灾等危急情况下使用电梯进行疏散的可行性,针对火灾中使用电梯的主要危害,提出使用电梯进行疏散的条件和提高电梯疏散安全可靠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重要的垂直运输工具.它的安全可靠运行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制动器是确保电梯正常运行,且动作最频繁的重要安全部件之一.它能保证电梯的电动机在没有电源供应的情况下停止转动.并使轿厢有效地制停。电梯能否安全运行与制动器工作状况密切相关。但是作为制动器的重要技术指标——制动力的现场检测工作目前还多数采用人工测量或人为主观判断的方式.很难给出精确的测量值。然而大量事故案例表明,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施工电梯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它广泛用于高层建筑的二次结构及装修阶段,在施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下就为大家简述施工电梯在布置时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1.考虑地下工程现在大部分的高层建筑都有地下车库,有的还有人防工程,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