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石港煤矿9#、14#、15#煤层的瓦斯压力、破碎粒度对残存瓦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残存瓦斯量与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均呈幂函数关系;煤样的破碎粒度对残存瓦斯量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粒径越小,残存瓦斯量越小,并且当煤样粒径增大或者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残存瓦斯量趋于定值。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先测定煤样的残存瓦斯量,再利用事先确定的煤样残存瓦斯量与煤层瓦斯压力及含量的关系,推算煤层瓦斯压力及含量。  相似文献   

2.
由残存瓦斯量确定煤层瓦斯压力及含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突出煤样的破碎粒度、瓦斯压力对突出煤层残存瓦斯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的破碎粒度对残存瓦斯含量有显著影响,粒径越大,残存瓦斯量越大,当煤样粒径较大或较小时,煤样的残存瓦斯含量均趋于恒定.利用相同暴露时间下同一粒径煤样得出残存瓦斯含量与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均存在幂函数关系.依据此规律,可在测定煤层的残存瓦...  相似文献   

3.
煤层取样是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重要环节。目前穿层钻孔直接测定煤层瓦斯含量,采用取心法进行取样,取样过程存在操作时间过长、瓦斯损失量大的缺点,导致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值不准确。现场试验表明,孔口直接取煤样,并将煤样进行筛分,选取1~2 mm粒度的煤样测定煤层瓦斯含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为高效便捷测定煤层瓦斯含量,提出了利用瓦斯解吸率确定瓦斯含量的测定方法。瓦斯解吸实验表明,同一煤样在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瓦斯扩散系数值及变化相近,瓦斯压力在解吸初期对瓦斯解吸率影响较小。基于此,提出利用解吸率初期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来确定煤层瓦斯含量。新方法不需要选用解吸模型,并节省了残存瓦斯含量测试过程。在现场同一地点,分别利用新方法与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法进行了对比验证,表明新方法具有工程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煤样进行瓦斯含量、瓦斯组分和煤的孔容特征的实验测定基础上分析了岩浆岩侵蚀对煤层瓦斯赋存及涌出的影响,提出了在煤层开采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含量井下解吸不同的解吸方式对瓦斯损失量推算影响误差,采用瓦斯解吸速度测定仪,测定同一煤样、不同解吸方式的瓦斯解吸速度和瓦斯损失量推算精度.试验发现,当控制煤样暴露时间相同时,关闭阀门拧紧煤样罐直接解吸的方式,瓦斯解吸速度远大于关闭阀门拧紧煤样罐再打开阀门泄气后解吸,以及打开煤样罐阀门后拧紧煤样罐的解吸方式;打开煤样罐阀门后拧紧煤样罐解吸方式的瓦斯损失量,大于关闭阀门拧紧煤样罐直接解吸,及关闭阀门拧紧煤样罐再打开阀门泄气后的解吸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搞清山西大远煤业有限公司煤层瓦斯赋存情况,采用井下钻屑解吸法对煤层瓦斯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对煤层埋深与瓦斯含量参数回归,得出二者的线性关系。使用2号煤层最大埋深处的原煤瓦斯含量作为基本参数对矿井2号煤层开采时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并采用瓦斯地质法分析了影响2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因素,为该矿矿井通风和瓦斯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差异性及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分析了煤层内软分层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特征,采集了我国多个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煤样作为试验对象,应用高压容量法开展了软、硬分层煤样吸附瓦斯性能参数的对比试验,探讨了软煤、硬煤吸附性能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差异性与瓦斯赋存特征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煤样软分层的极限吸附量均大于硬分层;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试验煤样软、硬分层瓦斯含量的差值逐渐增大,其曲线的变化特征与Langmuir方程类似,并且软、硬分层瓦斯含量数值的差异主要由吸附量差值构成;煤层软、硬分层吸附瓦斯性能的差异不仅对煤层原始瓦斯赋存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还将影响煤巷掘进、瓦斯抽采过程中煤体内瓦斯流场的分布规律,需要根据煤层软、硬分层的组合特点,制订切实有效的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汶矿区协庄矿11煤层瓦斯含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协庄矿11煤层已采区采集了30个煤样,测定了每个煤样的瓦斯含量值,绘制了煤厚等值线图、顶板岩性等值线图、顶板30m岩层砂岩比等值线图和已采区瓦斯含量等值线图。以数量化理论为建模工具,运用VisuɑlC++6.0编制了瓦斯含量预测软件,对未采区瓦斯含量进行了预测,并绘制了未采区的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0.
井下取样过程是煤层瓦斯含量的准确测定与否的关键因素,陈四楼煤矿煤层瓦斯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直接法,取样方式采用风排渣孔口接渣取样。本文在介绍陈四楼煤矿测定煤层瓦斯含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取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总结取样相关的影响因素,介绍现有的先进工艺,为陈四楼煤矿采取煤样、测定瓦斯含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冉永进  赵建春  卢韶帅 《煤》2011,20(11):1-2,75
通过实测3号煤层的原始瓦斯含量、气体组分、采落煤残存瓦斯含量、工业分析等瓦斯基本参数,结合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设计开采方案,在研究大西煤矿3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分源预测法预测了达产后不同时期的矿井瓦斯涌出量,并确定了相应的瓦斯涌出等级。  相似文献   

12.
严家程  杨胜强  杨相玉 《煤矿安全》2012,43(10):152-154
新建矿井瓦斯资料缺乏,尤其是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数据。基于新建矿井勘探期间勘探钻孔取得的煤样,利用勘探钻孔煤芯解吸法测定了煤层瓦斯含量等参数,依据计算煤层瓦斯含量的朗格缪尔方程,推导出原始煤层瓦斯压力。根据计算得到的煤层瓦斯压力及周边生产矿井资料,对宝达煤矿K2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3.
朱申庆 《煤》2012,21(2):16-18
通过实测下霍煤矿3号煤层的原始瓦斯含量、气体组分等瓦斯基本参数,结合地勘期间的瓦斯含量数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设计开采方案,在研究下霍煤矿3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推测出下霍煤矿井田范围内的3号煤层既有甲烷带,又有瓦斯风化带,采用分源预测法对下霍煤矿一、二采区3号煤层开采时的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苌延辉  宋常胜 《中国矿业》2012,21(Z1):517-519
为了防治华阳煤矿9号、15号煤层的瓦斯灾害,通过对华阳煤矿瓦斯地质资料的整理,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并结合煤层相关参数的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试,研究了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上覆基岩厚度、煤层埋深等地质因素对9号、15号煤层瓦斯赋存、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华阳煤矿瓦斯含量整体沿着倾斜方向按线性规律变化,受地质构造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呈现走向不均衡性;华阳煤矿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的影响与煤层埋深对瓦斯的影响基本一致;华阳煤矿瓦斯含量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分源预测法在生产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璞 《煤炭技术》2014,(10):37-39
通过对成庄矿3#煤层进行煤层含量测定,并结合矿井地勘期间煤层瓦斯含量测试数据,得出了该矿3#煤层含量分布规律,根据煤层含量分布规律,使用分源预测法对成庄矿3#煤层采掘工作面、生产盘区和矿井进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  相似文献   

16.
吴锦旗 《矿冶》2020,29(5):10-14
为了提高玉溪煤矿顺层钻孔瓦斯抽采浓度及抽采效率,基于合理封孔深度的重要性,根据玉溪煤矿现场测定条件,采用测定瓦斯含量法研究巷道“三带”分布规律,确定巷道周围松动圈范围并得出顺层钻孔合理封孔深度范围。通过现场抽采效果验证,证明顺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应该超过集中应力带应力峰值点,最后确定玉溪煤矿顺层钻孔合理封孔深度为12.5m,大幅度提高了瓦斯的抽采浓度,延长了抽放衰减周期,为煤层瓦斯长时间预抽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矿井高浓度瓦斯的稳定利用,增加了安全保障,创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尽管国家对煤矿安全治理极其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开采深度加深,开采条件就越来越复杂,煤层瓦斯更加难以治理,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结合马尾沟矿井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了马尾沟矿井瓦斯赋存条件,探讨矿井地质构造特征,找出影响矿井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是煤层埋藏深度。建立煤层底板标高和煤层瓦斯含量的数学相关性关系,预测出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从而对矿井安全生产以及煤层深部开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冀托  蔡成功 《煤矿安全》2012,43(4):79-81
为了对泉店煤矿11采区二3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对其瓦斯压力、煤的坚固性系数、瓦斯放散初速度、瓦斯含量等瓦斯基础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测定结果,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等规定,确定11采区二3煤层为非突出煤层。  相似文献   

19.
李亚鹏  刘明举 《煤炭技术》2014,(10):278-280
受煤层地质和周围开采扰动的影响,超化煤矿二1煤层在测试煤层相关参数时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起伏很大,因此选用基于瓦斯含量的相对瓦斯压力指标法对观测孔进行极限时间瓦斯抽放。根据观测孔相对瓦斯压力的变化对该煤层预抽瓦斯抽放半径进行测定,根据实测效果为该煤层确定合理的瓦斯抽放影响半径和有效半径,从而指导该矿井安全消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