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对古田溪一级大坝施工情况作了历史回顾和技术总结;对大坝运行近30年来的工况作了统计和评价;对运行中的主要维护情况作了系统的总结。以作为大坝鉴定、评审大坝施工方法、质量和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以及了解大坝运行和维护情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大坝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水的需要,需加高13 m。初期工程泄洪调度贯彻了先开深孔,后开表孔的原则,根据记录,深孔泄洪9~11坝段的3~8孔泄洪历时最长,下游河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刷,并形成了多处冲刷坑。目前,下游河床冲刷在深度上已稳定,但往上游、东侧两方向仍有发展。大坝加高后,挑距加大,可能在下游侧产生严重冲刷,并且冲刷坑最低点向下游侧移动;深孔坝段可能使目前的冲刷坑加深,并向下游河床扩展。为了保证大坝安全运行,需要采取相关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岗南水库正常溢洪道初建按大坝212m高程设计。1962年竣工。1966年为提高水库防洪标准.于10月正式动工改建,1967年7月主体工程竣工,最大泄量5640m^3/s。改建后堰顶高程由原来的198m降到了191m。改建后泄流形式、水流状况都有所改变,而下游挑坎仍为原建形式。  相似文献   

5.
1基本情况岗南水库正常溢洪道初建按大坝Z12m高程设计,1962年竣工。1966年为提高水库防洪标准,于10月正式动工改建,1967年7月主体工程竣工,最大地量5640m’/s。改建后堰顶高程由原来的198m降到了191m。改建后泄流形式、水流状况都有所改变,而下游挑坎仍为原建形式。1963年泄洪后发现下游形成较大冲坑,坑底高程低于挑坎齿槽底部高程4m,严重威胁着工程的安全,据探井发现正常溢洪道闸室基础后部有软弱夹泥层目前尚未处理。经初步分析,泄量超过600m_3/s八时下游冲坑将加深,并影响闸室的稳定,于1989年对正常溢洪道下游挑坎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大坝下游河床岩体为变质辉长辉绿岩及变质闪长岩,岩性坚硬,但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多,裂隙密集.初期工程1973年建成后投入使用.目前,为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正在进行加高工程.初期工程完工后,对泄流建筑物的运用及其下游河床的冲刷情况的观测为计算大坝加高后下游河床冲刷坑深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考虑岩体结构、泄流特征等因素,根据简易估算、模型试验成果对后期大坝加高后坝下河床冲刷坑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古田溪一级大坝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总长412m,分25个坝段,其中靠左岸3段为土坝,混凝土坝段宽14—20m,最大坝高71m,大坝建成于五十年代末。施工过程中,由于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总的质量良好。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为了赶进度,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与后期的养护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高块浇捣不够密实,蓄水初期个别坝段坝体渗水量较大(单个排水孔最大达14.8m~3/h):混凝土浇筑后提前拆模或间歇养护,造成部分坝段裂缝较多等情况。这些问题引起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重视,施工中期就已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施工单位组织了专门人员监测裂缝的发展,绘制了一些裂缝分布草图,并对裂缝较多的五、六坝段上下游面的部分裂缝进行超声波探测。由于当时正处于施工紧张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古田溪一级大坝1964~1984年长系列坝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坝体相对位移及伸缩缝变化等观测项目的各测点实测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讨论了观测精度、测值时程变化、空间分布、与水位、温度的关系等问题;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电算建立了各项目多个测点不同时段的统计方程;还采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法计算了两个坝段多种条件下的理论水压位移,说明了在不同水位下的变形态势。研究中探索了将确定性计算与统计计算相结合和互作补充的方法,在国内第一次建立了水平位移的混合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重点坝段水平位移安全监控带方程,最后对变形性态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今后加强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田溪一级大坝位于福建省境内闽江左岸支流古田溪上,坝址区地质为白垩纪流纹斑岩.坝型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由21个混凝土坝段及左岸接头土坝组成,由右向左编号为2~#~22~#坝段,22~#坝段以左为接头土坝,全长430余米,最大坝高71余米.12~#~15~#为泄洪坝段,溢洪道分四孔,每孔净宽13m,各设13×8.1m弧形闸门一道.正常高水位382m,死水位  相似文献   

10.
古田溪一级大坝自1959年6月蓄水投入运行至今已近30年。贯彻于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为保证古田溪一级大坝继续正常运行。1986年5月,福建省电力工业局根据电业工业法规要求,决定于1987年元月起在我厂开展古田一级大坝安全鉴定,鉴定工作在省局主持下进行,于1988年5月结束。1987年9月25日,水电部正式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特别是大坝安全检查部分内容,为古田一级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的方式、原则等提供依据。我厂古田一级大坝安全鉴定工作自始至终在“中心”指导下开展工作。以下将我厂配合省局在这次大坝鉴定中所做主要工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原设计的一级消力池下游冲刷破坏情况的分析,初探了河床破坏原因,从实际运用效果上论证兴建二级消力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湖水电站大坝下游河床的实测资料,对其冲坑及河床冲刷演变进行分析,并提出为减小冲刷而在工程管理上应采取的措施,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坝观测是坝工安全管理的耳目,是基础性的工作,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是对建筑物运行性状进行正确评价,从而可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本文分析了古田溪一级大坝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对变形监测系统进行改造,结果提高了观测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大坝观测是坝工安全管理的耳目,是基础性的工作。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是对建筑物运行性态进行正确评价,从而可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本文介绍了古田溪一级大坝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对变形监测系统进行改造,结果提高了观测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建国初期建造的老坝上——古田溪一级大坝上进行大坝变形自动化监测系统改造的经验和运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水利枢纽共设置12个泄洪深孔,20个泄洪堰.丹江大坝为高坝,开闸泄洪水流对近坝段冲蚀破坏力非常大,冲刷坑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坝体的安全,因此,对泄洪坝段冲刷后河床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依据丹江口水利枢纽坝区下游冲刷坑多年地形及相关水文观测资料,对冲刷坑的演变规律及发展速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冲淤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冲刷坑在横向与纵向发展虽已趋缓慢,但在原有的冲刷带的基础上又产生一条新的冲刷带,这条冲刷带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威胁着大坝下游纵向围堰的安全,应继续对其进行监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古田溪一级大坝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大坝共分为21个坝段,详见“概况”一文。大坝运行以来,靠近左岸土坝的21坝段坝基排水管堵塞,造成宽缝积水较高,产生侧向水压力;22坝段与左岸土坝相接,左侧有心墙土压力和渗透力,上、下游有水压力和堆石压力,工作条件较为复杂。而14坝段为河床部份的溢流坝段,坝体除承受上、下游水压力、浪压力、淤沙压力、坝体自重等荷载外,还承受沿坝轴线方向为非均匀分布的坝基扬压力和右侧宽缝的侧向水压力,为三向受力结构。按重力法验算坝体应力在校核情况时,在坝体上游面出现0.1kg/cm~2的主拉应力。为此,确定在这次大坝鉴定时对这三个受力复杂的坝段进行  相似文献   

18.
泄水建筑物的下游一般如消能设备不良、护堤长度不够、质量不好以及下游水位发生变化,往往发生冲刷,危及主体工程的安全。护堤发生冲刷时,应拋块石、土袋、竹石笼、柳石枕、铅丝石笼等抢护。所抛石块应尽量选用大的。用竹石笼、柳石枕、铅丝笼时要尽量铺放整齐牢固(见图19、20),还可以采取抬高尾水位的办法,以缩小上下游水位差,减少冲刷。  相似文献   

19.
水库溢洪道下游冲刷成因的探讨徐宏宇,生远方(绥化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一、问题的提出绥化市津河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始建于1985年,1962年建成蓄水,溢洪道为开敞式。水库运行多年,始终未能解决好“消能”问题,致使下游海漫被回掏。为此又做梯级消能三级,...  相似文献   

20.
古田溪二级大坝水平位移一级监控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红  顾冲时  吴中如 《红水河》2003,22(2):70-72
在对古田溪二级大坝结构力学特性及位移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概率法和结构分析的混合模型法拟定了古田溪二级大坝水平位移的一级安全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