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音识别指利用计算机识别语音信号所表达的内容,其目的是要准确地理解语音所蕴含的含义。本文着重研究了语音识别实现过程的特征提取,针对特征提取的多种方法,选用LPC倒谱系数作为特征参数提取,较彻底地去除了语音信号产生过程的激励信息,主要反映了声道模型,而且只需十几个倒谱系数就较好地描述了语音的共振峰特性。通过对语音信号进行预加重、分帧、加窗、自相关分析,而后提取出LPC倒谱系数。根据流程编写VC程序,对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去除对语音识别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从而获得用于语音识别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基于倒谱特征的带噪语音端点检测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光锐  韦晓东 《电子学报》2000,28(10):95-97
在语音识别系统中产生错误识别的原因之一是端点检测有误差.在高信噪比情况下,正确地确定语音的端点并不困难.然而,大多数实际的语音识别系统需工作在低信噪比情况下,一些常规的端点检测方法,例如基于能量的端点检测方法在噪声环境下不能有效地工作.本文利用倒谱特征来检测语音端点,提出了带噪语音端点检测的两个算法,第一个算法利用倒谱距离代替短时能量作为判决的门限,第二个算法改进了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HMM)的语音检测以适应噪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得到高正确率的带噪语音端点检测.  相似文献   

3.
基于LPC美尔倒谱特征的带噪语音端点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的噪声环境是语音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识别预处理中的带噪端点检测作为关键技术,其性能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识别率的高低。笔者提出了基于LPC美尔倒谱特征的带噪端点检测方法,对语音信号分高低频段分别提取IPC美尔倒谱特征分析,根据Mel倒谱距离判决,采用自适应噪声估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低信噪比下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相关复倒谱的多用户盲信道辨识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针对多用户系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盲辨识方法.它利用了调制引入的循环平稳性,可以识别出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传感器(天线)各自的传输信道.利用循环复倒谱的方法可以给出信道的估计,方法简单明了,与现有的方法相比有一定的优势,适合于多用户上行链路信道.文中还给出了信道可辨识性的条件和证明,提出了辨识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5.
一种改进的基于倒谱特征的带噪语音端点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红丽  曾毓敏  王鹏 《通信技术》2009,42(2):156-158
环境噪声是语音识别和说话人识别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端点检测作为其关键技术之一,性能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识别率的高低。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倒谱特征的带噪语音端点检测方法。在传统基于倒谱距离的算法基础上,该算法进一步综合利用短时过零率和短时能量作为最终判决的门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低信噪比下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倒谱技术的无源雷达直达波提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家兵  洪一 《现代雷达》2007,29(8):75-78
利用民用FM广播信号为无源雷达的外辐射源时,由于信号在空间传输时产生严重的多径干扰,导致接收站获取的直达波参考信号与目标反射的回波在后继匹配滤波时出现失配现象,严重影响了雷达的目标检测性能。文中首先建立了基于FM广播外辐射源的双基地雷达模型;然后提出了一种在复倒谱域对直达波参考信号进行提纯处理后再进行匹配滤波的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FM广播的外辐射源雷达实验系统,通过该实验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了该方法与未提纯时相比,输出信噪比约有6dB的改善,在工程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端点检测是语音识别理论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提高语音端点检测方法的抗噪性和准确性,引入倒谱均值减(Cepstral Mean Subtraction,CMS)设计一种新的语音端点检测方法.在传统倒谱均值减算法的基础上,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提取最佳特征子集,利用二次分类...  相似文献   

8.
基于倒谱特征的语音端点检测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郭英  段艳丽  陈琪 《信号处理》2005,21(Z1):212-215
本文在讨论基于倒谱距离语音端点检测算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通过对三种典型噪声环境下信噪比(SNR)从-5dB到20dB的带噪语音信号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两种改进方案能更为准确地检测到语音的端点.  相似文献   

9.
逆滤波法估计声门波含有较多的谐波成分,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复倒谱相位分解的声门波估计方法。首先估计嗓音信号的基音周期,利用复倒谱将每个基音周期内嗓音信号分解为最大相位信号与最小相位信号,经过微分运算后与声门闭合点位置结合,实现微分声门波估计。对微分声门波积分,即为所估计的声门波。采用迭代自适应逆滤波方法和本文方法提取的声门波进行参数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提取的声门波更能反映声带振动特性,声门开相、闭相信息明确,有效减小声源谐波成分和声道干扰。在估计微分声门波最小值时表现出最佳性能,估计误差低至0.25%。89%的时域参数与标准值的误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0.
王帛  冯新喜 《现代电子技术》2010,33(23):92-94,98
短波通信以其天波传播特性,在通信领域具有其他通信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为解决短波通信中信噪比较低,噪声信号严重影响语音处理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倒谱速变率的平滑端点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噪声信号的倒谱特征,初步确定语音信号端点,然后加入平滑优化处理以及Holdon设计,降低由于倒谱突变造成的误判。实测信号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不过多加重系统负担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音识别的互信息匹配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俞一彪  赵鹤鸣 《通信技术》2001,(8):39-42,72
互信息是随机变量或随机信号之间所携带对方信息的定量描述。语音识别的互信息匹配模型依据互信息理论以及语音信号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而提出,这一模型同时考虑了语音信号的时变发布特征和统计分布特征,能有效地提高同类模式的凝聚度,减少非同类模式间的耦合性。语音识别实验和实际应用表明,互信息匹配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精度和很高的运行效率,与其它模式匹配方法相比更适合嵌入式系统的语音识别应用。对互信息匹配模型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介绍了这一模型在几个语音识别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柏静  韦岗 《电声技术》2005,(8):43-46
阐述了一种新的基于语音线性预测模型和经典自相关函数法的基音周期检测算法。该算法的特点在于着重对被处理语音进行滤波预处理和平滑后处理。它克服了自相关法在对低信噪比的语音信号检测时常出现半倍频误差的缺点,同时又克服了对某些变化曲线较大的语音信号检测时随机错误较多的问题。实验表明,在噪声环境下.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提高传统自相关基音检测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语音业务在ATM网络中降低装配时延提高系统质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震  毕厚杰 《通信学报》1998,19(10):76-84
本文针对ATM网络中的语音通信,提出了一种降低信元装配时延的新方法,以及相应的基于ADPCM的新的信源编码系统,它能确保在信元丢失时,收发双方编译码系统不会失步,并且能产生基本无附加听觉噪声的丢失段恢复语音。文中还分析了各部分参数的求法,实验表明,该法产生的丢失段恢复语音,具有良好的听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话音活动检测的模型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东  李明远 《电信科学》1995,11(10):22-25
本文给出了基于ADPCM编码的话音活动检测器及其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分组预约多址协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陈卓  何强 《电声技术》2006,(3):49-51,61
讨论了将Mel域滤波器组应用于语音增强中,使其在保证语音可懂度的前提下,达到降低背景噪声的良好效果。同时,为了能够在低运算资源的设备上实现鲁棒性前端,在ETSI标准的核心维纳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算法以提高算法效率。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运算量小,降噪性能强,语音清晰度高。  相似文献   

16.
Complex networks are becoming more complex because of the use of many components with diverse technologies.In fact,manual configuration that makes each component interoperable has breed latent danger to sys-tem security.There is still no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se studies and prospects for further research.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component configuration and difficulty of security assurance in typical complex network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abstract models and formal analysis methods required for intelligent configur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specifically analyzes,and compares the current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configuration semantic awareness,automatic generation of security configuration,dynamic deployment,and verification evaluation.These technolo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complex networks intelligent configuration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mainstream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complex networks configuration and its security test environment and detection index system,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iveness verification capability of configuration security.The whole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nfiguration security proces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of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improving network security.  相似文献   

17.
In the simplest case, the matrix inversion lemma gives an explicit formula of the inverse of a positive-definite matrix ${mmb A}$ added to a rank-one matrix ${mmb{bb}}^{H}$ as follows: $({mmb A}+{mmb{bb}}^{H})^{-1}={mmb A}^{-1}-{mmb A}^{-1}{mmb b}(1+{mmb b}^{H}{mmb A}^{-1}{mmb b})^{-1}{mmb b}^{H}{mmb A}^{-1}.$ It is well known in the literature that this formula is very useful to develop a recursive least-squares algorithm for the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systems or the design of adaptive filters. We extend this result to the case when the matrix ${mmb A}$ is singular and present a matrix pseudo-inversion lemma along with some illustrative examples. Such a singular case may occur in a situation where a given problem is overdetermined in the sense that it has more equations than unknowns. This lemma is important in its own right, but in order to show the usefulness of the lemma, we apply it to develop an adaptive super-exponential algorithm for the blind deconvolution of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摘要:利用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并联电阻的等效电导等于各电导之和的结论.导出了电阻等效的新结论,即任意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与一个电压控制电压源的串联,也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和一个电流控制电压源的串联;任意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和一个电流控制电流源的并联,也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压控制电流源的并联。本文给出了这种等效方法的理论证明,并以实例说明了电阻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