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组播拥塞控制协议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播作为一种有效单对多、多对多的数据传输模式,其拥塞控制机制却仍未能达到有效与恰当的标准,这也成为了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瓶颈.本文介绍了组播拥塞控制的概念,提出了评价组播拥塞控制的标准,然后分析与比较几种IP组播拥塞控制协议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层组播在解决拥塞控制上的优劣,对比了几种典型ALM协议的特点,并对ALM在解决拥塞控制方面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IP可靠组播理论,结合实际需求,提出可靠IP组播通信组件的设计,并实现,同时对通信组件做吞吐量的理论验证。可靠组播中间件提供可靠数据传输,并对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特别设计,使数据平滑传送,达到实际中行情发布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永辉  蒋林 《微机发展》2012,(2):149-152,216
IP组播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在过去几年中,组播传输机制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在组播中实现可靠性和拥塞控制非常困难,组播的拥塞控制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不断增加的UDP数据流恶化了TCP控制拥塞的能力,而且是引起高丢包率的原因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局域网内IP分配固定带宽的扩展令牌桶算法,扩展了令牌桶个数,一个令牌桶控制一个IP,消除了共享带宽的缺点,并通过设计电路,建模仿真结果表明可以对路由器交换节点的组播达到准入控制,防止造成网络拥塞,最大限度保证网络Qos,并且设计的电路占用硬件资源少,能够应用于高速电路当中。  相似文献   

4.
IP组播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方式,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在组播中实现可靠性和拥塞控制非常困难,因此设计合适的拥塞控制协议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点仅依赖于端系统控制拥塞的能力是有限的,文中尝试将一种主动队列管理(AQM)算法REM加入到多速率组播拥塞控制协议RLC当中,使网络本身参与对拥塞的监测和预防,并通过利用REM提供的拥塞指示(CI)对现有多速率组播解决办法在接收者加入层或者离开层的行为策略上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孙大为  曲博  李晓  江早  常桂然 《计算机工程》2010,36(16):232-233
针对IP组播在网络层中使用UDP协议不能有效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稳定的在端系统间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系统。使用CRC-32、端到端差错恢复和端到端拥塞控制等关键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沈阳地铁乘客资讯系统(PIS)。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保持IP组播技术节省带宽资源、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等优点,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6.
组播拥塞控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石锋  吴建平 《软件学报》2002,13(8):1441-1449
在组播获得广泛应用之前,必须解决拥塞控制问题.组播拥塞控制有两个重要的评价目标:可扩展性和TCP友好(TCP-friendly).围绕这两个评价目标,介绍组播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从不同角度对组播拥塞控制算法进行分析,并讨论最近的组播拥塞控制协议,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分层组播是在异构网络中传输多媒体实时数据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拥塞控制是实现分层组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了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的目标和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探讨了目前几种较为典型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协议,重点分析各协议解决基本问题,实现拥塞控制目标的策略。最后指出分层组播拥塞控制研究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IP组播技术和应用开始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阐述IP组播技术的概念、地址和路由,对IP组播技术在视频数据传输进行可靠性分析,提出应用IP组播实现视频传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播网关的可靠组播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组播通信的可靠性是许多Internet上的组播应用的前提.针对IP组播在Internet中难以规模化部署的现状,提出了一种使用组播网关将IP组播岛与应用层组播(ALM)区域连接起来的可靠组播(RM)体系结构,对组标识、组播网关、组管理、差错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并设计了组播网关竞争算法.该结构能够屏蔽底层组播技术差异,从而支持Internet上统一化的可靠组播服务部署.  相似文献   

10.
基于TCP/IP协议的拥塞问题、Internet QoS分析、数据传输都需考虑优先级服务的排队系统。本文引入了到达因子、路由器因子,讨论了路由器缓存容量为有限且服务规则为服从优先级服务的基于IP拥塞控制的模拟模型,分别在串并联混合情形建立两类模拟模型,这一类模型在Internet网络构架、TCP/IP拥塞问题、QoS问题定量分析、网络资源优化问题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给出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11.
IP组播技术和应用开始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阐述IP组播技术的概念、地址和路由,对IP组播技术在视频数据传输进行可靠性分析,提出应用IP组播实现视频传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包交换网络群组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IP组播技术的群组通信将是包交换通信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应用。文章首先描述了基于包交换网络群组通信的特点及要求。然后从基本要求、主要算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群组通信的组播路由、拥塞控制和安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最后指出了将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顾煜  卢剑 《计算机科学》2001,28(2):75-79
1 简介随着IP组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越来越多的组播视频会议应用系统出现在Internet上。相对于传统的单播传输应用,组播视频会议具有参与人数多,数据传输量大,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组播方式在单点对多点的传输过程中所占用带宽远远小于传统单播方式带宽需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IP组播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恒 《福建电脑》2003,(2):16-17
IP组播技术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输。本文简要介绍了IP组播技术的优势、传输特点、原理等相关知识 ,并以实例来说明组播技术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罗晨  何明  黄松  刘晓明 《计算机仿真》2005,22(12):91-94
由于可扩展建模与仿真框架(XMSF)提出的整套方法是建立在与Internet相结合的性能基础之上的,因而底层网络提供的性能在XMSF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XMSF网络服务需求,需采用叠加组播技术提供多对多的通信服务,同时应使用拥塞控制机制以保证网络服务质量(Qos)。该文首先介绍了叠加组播的概念,同时和传统的IP组播进行了比较,然后给出了一种组播拥塞控制模型,并在MAX—PLUS代数基础上采用线性循环法,分析了该模型吞吐量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高彦  马义忠  商宏杰 《软件》2011,32(1):4-7
本文融合了网络层组播与应用层组播以及隧道技术,在可靠组播差错恢复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拥塞控制,使组播的一些中间接收者充当虚拟组播源,在拥塞发生处进行灵活的速率调节,从而灵活有效地解决异构网络中组播的拥塞控制问题,通过仿真试验对组播拥塞控制算法的评价指标进行有效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组播策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组播技术是一种针对点对点或多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的组通信模型,是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虽然组播技术的应用明显地提高了网络利用率,但组播网络本身存在的拥塞问题和组播路由协议在其扩展性和公平性方面存在固有的问题,严重阻碍组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文中对组播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着重针对组播拥塞控制技术及组播的各种路由协议应用分别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各种算法及协议本身存在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组播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组播QoS保障和拥塞控制的Overlay实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配置困难以及控制技术的复杂性,IP组播(IP Mmulticast,IPM)至今仍未在Intemct上得到推广。而以Overlay方式在Intemet中提供灵活有效的组播服务则成为近年来网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在基于Overlay的Intemet组播(Overlay Multicast,OM)中实现有效的Qos和可靠性保证,这已成为OM研究的新课题。该文通过建立组播QoS的数学模型,对基于Overlay实现Intemet组播的QoS和拥塞控制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组播技术因为其独特的传输特性而成为当前网络应用的热点;通过介绍IP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组播通信模型,给出了组播通信的优点,详细分析了IP组播体系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实现IP组播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了通过WinSock实现IP组播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段的网络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数学推证,证明了信息包在不同优先级的转发约束下,STSR拥塞控制模型的缓冲区共享策略发生拥塞的概率小于分用策略,证明了在组播信息包的优先级高于非组播信息包的前提下,具有组播转发优先的STSR组播拥塞控制模型其缓冲区共享策略,更优于具有同等优先级的组播拥控模型的共享策略,这一结果的取得对于拥塞控制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