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园林》2019,(8)
本文以徐州燕子埠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彭城相缪宇墓中"苑囿长卷"和"娱憩图"两幅缪宇苑囿图为对象,以墓主人的生平、画像石内容解析为参考,结合汉代园林的造园特征,对画像石中的园林要素进行解读,并对缪宇苑囿的造园手法及建筑营造进行解析,展示了汉代徐派园林权贵官宦私家园林的风采以及汉代自然山水式园林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代的园林包括秦汉苑囿,秦汉台榭,秦汉私家园林三部分,秦汉园林的特点(征)是:“大为苑囿,高为台榭”。  相似文献   

3.
张亦弛 《风景园林》2020,27(10):124-128
伦敦皇家苑囿是世界上最早开放的园林,也是英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探讨皇家苑囿的开放历程,深入理解园林的公共属性及“苑囿”(park)这一景观形式。借由历时性的分析,指出苑囿在传入英格兰初期,本是开放的场所,但在14世纪开始演变为王室的私人狩猎场。随后,这些苑囿一直被王室半开放给指定的特权群体,或财富阶层,以换取利益,直至19世纪下半叶才迫于民众压力实现完全开放。因此,皇家苑囿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完全开放的过程;而其开放与否则与苑囿功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满足王室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1997,(1)
一提中国园林,大家容易想到小型私园,都知其中浓缩了中国园林设计手法,仿佛足以代表中国园林。这是一种误解。由于我们对中国园林认识的局限,至今很少有人明确指出:中国园林从来是“一大二公”的。甲骨文中有“囿”,我们易于断言,帝王苑囿在商代即已出现。帝王苑囿大面积圈地,所以中国园林的刍型,一开始即以“大”的规模问世。历代帝王苑囿,各有定制,但通常容民樵采耕牧,并不一律划为禁区,所以也有“公”的意味。先秦时代,各国宫廷都无严密关防,遂致车马鼓乐之声,内外相闻。楚国大臣追逃奴,一追就追进了章华宫。《楚辞·招魂·大招》所招之魂,并不限于帝王,其所述园林之盛,颇有“公园”意味。后世皇都,都鼓励种树,严惩“不毛”;天街槐衙,花团锦簇,历代“大赋”所描绘的京城,都是园林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灭辽,以会宁为都城(今黑龙江省阿城),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在营建金中都宫殿的同时,利用辽代陪都南京(今北京)的基本水系湖泊,开始了大规模的苑囿园林建设。苑囿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生产、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早在秦汉便有雏形,是中国园林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6.
“人间仙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追求与力图体验的美好空间,是生活的一类审美理想。名山及苑囿园林游憩,即这类追求和理想的模糊实现。此前,有关中国园林史的研究论及园林起源与宗教关系时,多谈到秦汉方士神仙说的影响,例如将所谓海上“三神山”引入帝王苑囿,其实在此种建构思想产生之前,还有一个将仙境从天上搬到地下的转换过程。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述,解析这种神仙空间的思想转换,认为在巫、方士及神仙家虚拟仙界基础之上,由一统天下的绝对集权统治者及其政治文士,促使并形成仙界从“天上”到人间的转换。真正的生命享受的仙境,还是在人间。这一唯物实在的仙境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游观风景的审美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宁 《中国园林》2020,36(8):135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沈福煦 《园林》1997,(2):16-17
中国古代园林大体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有人把自然风景也列入其中,则成为四种类型了。但自然风景多属名胜而不属园林。大凡园林,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工多于自然,二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归属。自然风景则此两点不甚强调。皇家苑囿的所有者即帝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3)
从殷周、秦汉到清代末期,从最早的苑囿到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园林三大地方风格的形成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北雄南秀岭南巧",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园林艺术形态,徽派园林虽然系属江南园林,但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该文将追寻徽派园林的发展脉络,初步研究徽派园林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1.
园林是承载养生活动的载体,是养生思想的外化体现。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养生思想实现“神性 -人性 - 理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论文从养生“理性”精神的内涵入手,从园林中园名景名的语义变化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梳理、类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养生理性精神对园林空间形态演变和意境生成的影响与作用:一是“起居养生”促进园居空间多元化的生成;二是“闲情养生”丰富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三是“动静结合”强化了动观空间与静观空间相互结合的营建思想;四是“形神兼养”为园林意境与养心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共通的思想基础。最终揭示出宋代园林空间在功能、形态、情趣等方面的演变特征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福煦 《园林》1997,(1):14-16
园林是一种文化,所以与东西方的其他文化一样,东西方园林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风格。去年本栏目曾连载五篇西方园林的赏析的文章;从今年第一期起,我们将每期刊出一篇东方园林赏析的文章,以飨读者。除本篇外,其余五篇的题目为:皇家苑囿、寺庙园林、私家园林、日本的园林、日本名园赏析。  相似文献   

13.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自然”观黄德昌师法造化,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这是历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遵奉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帝王的苑囿、达官显宦的园林,还是文化雅士的田庄、私家的庭院,在选地择址、立体造型、平面布局、取材用料、...  相似文献   

14.
盛清乾隆皇帝很喜欢传统建筑和园林,在大清国力的支持下,他缔造了我国古典建筑和园林的最后一个辉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起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精品——外八庙。乾隆又是一个园林鉴赏家,对山水林泉有着特别的感情,在他当政时期,先后下江南游历六次,每次均带回不少好景,仿建于北京郊区的苑囿之中。当时京城的苑囿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仅在西郊海淀香山一带,就有著名的三  相似文献   

15.
隋山水建筑宫苑杨广(即隋炀帝)登位后每月役丁200万营造东京洛阳,“又于阜涧营显仁宫,苑囿相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隋书·食货志》)在众多宫苑中,要以西苑为最宏伟,并具新的特色而著称于园林史上。  相似文献   

16.
南越国宫苑遗址文化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园林三千年的历史行程中,秦、汉苑囿体现了园林初期阶段的最高成就。但由于历史久远,这一时期的园林杰作多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这使人们无法通过实物比较,体会秦汉时期的园林艺术魅力。直到南越国宫苑园林遗址的发现,才使人们第一次通过实物感受到如此生动的西汉园林风貌,令人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与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时间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中国古人认为时间统率空间。传统园林作为时空的综合艺术,时间观念是其最深层的营构机制。中国古代时间观念可分为四时五方的循环时间观和生命流变的线性时间观两种。前者影响产生传统园林“厅堂为心、时景四方”的稳定骨架及“园路成环,圈层嵌套”的总体格局;后者使园林空间序列产生“屈曲不息”“阴阳二律”及“节奏秩序”的形态特征。传统园林空间正是在这两者的融合之下形成“静中有变”“变中有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园林”一词的溯源,大都引用西晋(公元200年左右)以后的诗文“白日照园林”(晋·张瀚)或“驰骛翔园林”(晋·左思),并据此推断“园林”一词出现在西晋。近年,笔者在查阅典籍时,看到了更早的史料。汉·班彪在“游居赋”[1]中曰:“……享鸟鱼之瑞命,瞻淇澳之园林,美绿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岳而高游……”其中,“瞻”有瞻仰和看、观、望等义,“淇”通琪,“澳”通奥,“淇澳”可以理解为美好、弯曲、奥深,这类含义的“园林”,已具有完备的游赏与审美对象等特征。这同汉代的宫苑园圃、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庄园宅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的造园活动不会晚于秦汉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包括了苑囿、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等不同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山、水、林是其必备的元素.即使是受到经济、地域等限制的私家园林,也成功地用湖石垒砌成假山,并植以树木作为点睛之物.同样用山水营造的园林空间,它的体量也经历了由大到小、由浩大到精微的变化,其中受到山水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园林的“曲”是最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之一.园林的曲既是物质形态上的曲,同样也是深层内涵的曲.通过对曲的运用,既使园林的形态贴近自然,也使得园林突破了地界的限制,创造出丰富的层次与空间.这样婉转的形态与隽永的内涵意境引发了从古至今的许多思考研究与创作,也为实际的游赏活动增添许多乐趣.本文就将从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两方面铺展开,探讨具体元素的塑造与运用对园林之“曲”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