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乳酸米根霉发酵体系LDH活力及代谢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酸脱氢酶(LDH)是米根霉代谢生产L-乳酸过程的关键酶,研究其在发酵过程中的活力变化,从酶水平分析发酵条件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对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人工代谢调节、菌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摇瓶条件下的米根霉AS3.1208发酵体系中乳酸脱氢酶的活力调控条件及与L-乳酸即时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中L-乳酸产率与LDH活力在36~40h时最高。葡萄糖作为C源的L-乳酸产率与LDH活力比甘薯淀粉高。与牛肉膏和蛋白胨相比,硫酸铵是米根霉代谢的最佳N源,0.40%的硫酸铵具有较高的乳酸产率与LDH活力。发酵培养基中添加CaCO3与否,对乳酸产率与LDH活力有极大影响。以甘薯淀粉为碳源,在250ml三角瓶中的装液量为100ml,发酵36~40h时的L-乳酸即时产率最大,此时LDH活力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对干酪乳杆菌非连续性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不添加补料,得到L-乳酸的最大浓度为76.9g/L,L-乳酸的产率为64.1%,最大细胞干重为6.5g/L。而发酵过程进行分批补料的试验结果证明,添加葡萄糖是发酵L-乳酸的有效方法,L-乳酸的最终浓度为90.7g/L,产率为75.5%,细胞干重为8.6g/L。L-乳酸产量提高了17.9%,细胞干重提高32.3%,L-乳酸纯度为95.7%。  相似文献   

3.
由于研究生产L-乳酸代替D-乳酸和DL-乳酸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构建米根霉液体发酵L-乳酸动力学模型,对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米根霉分批发酵过程中,测定菌体生物量、还原糖和乳酸含量,经处理后得到菌体生长、乳酸生成和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及参数。对比实验数据与模型表明,两者能较好拟合,基本反映米根霉发酵L-乳酸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细菌L-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L-乳酸的生产方法、检测方法及提取工艺,阐述了国内外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进展与生产现状,并对今后L-乳酸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米根霉不同菌丝体形态对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米根霉在3L 发酵罐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对发酵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絮状米根霉首批发酵产L- 乳酸为105.8g/L,葡萄糖转化率88.12%,球状米根霉产L- 乳酸105.0g/L,葡萄糖转化率87.50%;在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球状米根霉前6 批产L- 乳酸均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7 批产L- 乳酸78.60g/L,葡萄糖转化率均高于87.33%,产酸效率最高可达到4.26g/(L·h),而絮状米根霉前4 批产L- 乳酸可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5 批产L- 乳酸78.30g/L,第6 批产L- 乳酸77.40g/L,第7 批产L- 乳酸70.20g/L,产酸效率最高可达4.07g/(L·h)。研究数据显示,球状米根霉更适于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 乳酸。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L-乳酸发酵动力学的研究,考察了发酵培养基(氮源、碳源),发酵工艺条件(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值),确定了乳酸发酵菌株JD.L-08的生长速率,建立了生长动力学方程μ=0.24s/(0.88+s),确定了菌株JD.L-08在连续培养中的稳定状态及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平衡,通过微滤装置的选择与操作条件优化(膜孔径、膜过滤压力、膜面积、纳虑膜的选择),在移出产物L-乳酸的同时实现了菌株的循环使用,确定了L-乳酸连续循环发酵生产的工艺条件.降低了发酵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提高了发酵的转化率及发酵罐的体积产率.  相似文献   

7.
蔗糖及废蜜发酵生产L-乳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L-乳酸的性质及用途,结合糖厂实际,提出用蔗糖及废蜜发酵生产L-乳酸,并简述了发酵法生产L-乳酸的技术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米根霉直接发酵淀粉制备L-乳酸产酸率低,仅通过改良菌种本身难以进一步提高产酸率。通过代谢调控可进一步增加菌种的产酸能力,提高发酵水平。在米根霉发酵过程中投加植酸、镁离子、锌离子对提高L-乳酸的产酸率起到促进作用,最终L-乳酸产酸率提高至12%,与未经过调控过程相比产酸率提高2%。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4):134-139
为了解决基酒中乳酸乙酯酯含量不足,风味欠缺的问题,该文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T103为出发菌株,分别以L/D-乳酸为底物测定其酯化力,发现相较于D-乳酸,黑曲酯化酶对L-乳酸酯化能力更强,并通过对7株乳酸菌发酵产L-乳酸性能的比较,发现各菌株在以玉米为原料的发酵培养基上所产L-乳酸比例明显高于以大米为原料的发酵培养基,进一步发现不同初始糖度对产L-乳酸的比例没有明显影响,并初步确定了最佳L-乳酸发酵液制备工艺:以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B1为出发菌株,接种于以玉米为原料,糖度为18°Bx的乳酸发酵培养基中,发酵13 d,乳酸总量可达89.19 g/L,其中L-乳酸所占比例高达99%。该文为今后乳酸菌的强化发酵和高乳酸乙酯调味酒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米根霉直接发酵淀粉制备L-乳酸产酸率低,仅通过改良菌种本身难以进一步提高产酸率.通过代谢调控可进一步增加菌种的产酸能力,提高发酵水平.在米根霉发酵过程中投加植酸、镁离子、锌离子对提高L-乳酸的产酸率起到促进作用,最终L-乳酸产酸率提高至12%,与未经过调控过程相比产酸率提高2%.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s the processing of amaranth in baked goods is challenging, the use of sourdough fermentation is a promising possibility to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this raw material. In this study the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 and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in amaranth‐based sourdough were examined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m as starter cultures. pH, total titratable acidity (TTA) and lactic/acetic acid ratio of the sourdough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wheat bread were evaluated using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s of 30 and 35 °C. RESULTS: While fermentation pH, TTA and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showed small variations with the use of L. plantarum and L. paralimentarius, L. helveticus reached the most intensive acidification after initial adaptation to the substrate. Acetic acid production was independent of lactic acid metabolism. Furthermore, the lactic/acetic acid ratio exceeded recommendation by 10–35 times (fermentation quotient 25–82). Sensory evalu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s bu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micro‐organism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e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required of a customised starter for amaranth flour.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曹亮  周建军  魏锐  刘益红 《食品科学》2010,31(22):207-210
目的:对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发酵和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汉中地区的虎杖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虎杖中白藜芦醇自然发酵和提取条件。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45℃、料液比1:3、发酵时间48h、白藜芦醇苷的转化率为96.1%;自然发酵后最佳提取条件为98% 甲醇、料液比1:6、提取3 次、每次1h,白藜芦醇的得率达1.912%;通过发酵和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达90%。结论:本实验可为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发酵和提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传统的硫酸水解工艺制得皂素废水,然后采用3种不同方式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实现了利用废水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同时降低废水COD值的目的。实验表明:3种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s-腺苷蛋氨酸的产量影响不同,将纯糖液的s-腺苷蛋氨酸产率记作100%,处理1,只调节废水pH发酵得到的s-腺苷蛋氨酸产量为7.75171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12.37%,同时废水COD去除率达35.11%;处理2,先调节废水pH然后进行活性炭吸附之后发酵得到s-腺苷蛋氨酸产量为4.29515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6.86%,同时废水COD去除率达71.68%;处理3,先进行活性炭吸附然后调节其pH之后发酵得到的s-腺苷蛋氨酸的产量为10.21076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16.30%,同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65.74%。从工业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处理3的方式为最佳方式。研究实现了废水中有用资源的再利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目前该项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薯蓣皂素生产废水发酵生产谷胱甘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传统工艺酸解盾叶薯蓣得到的皂素生产废水是一类酸性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主要通过对皂素废水进行了3种不同方式的预处理,实现废水发酵生产谷胱甘肽,同时降低废水COD值的目的。实验表明,3种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谷胱甘肽产量影响不同,将纯糖液的谷胱甘肽产率记作100%,处理1,只调节废水pH值,发酵得到的谷胱甘肽产量为0.847 625 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54.79%,同时废水COD去除率达57.17%;处理2,先调节废水pH值,然后进行活性炭吸附之后发酵,得到谷胱甘肽产量为0.835 7 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55.02%,同时废水COD去除率达77.60%;处理3,先进行活性炭吸附,然后调节其pH之后发酵,得到的谷胱甘肽的产量为0.689 0 g/L,达到纯糖液发酵的44.55%,同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73.52%。从工业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处理2的方式为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化学膨松剂发酵、老面发酵和酵母发酵优劣,讨论得出酵母在操作方便性、工业化生产可行性、及对最终发酵面制品营养保持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采用酵母发酵是未来发酵面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移位浸出法和原池淋浇浸出法这两种方法在低盐固态酱油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原池淋浇浸出法优于移位浸出法。  相似文献   

17.
淀粉原料生料发酵法生产酒精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生料发酵概念,回顾生料糖化及发酵历史,对生料酒精发酵工艺与传统蒸煮双酶法发酵工艺进行比较,总结生料发酵优势,认为生料发酵作为一种低能耗、工艺简单及糖醇转化率高的酒精生产工艺应得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发酵猕猴桃汁的研究(Ⅰ)——发酵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猕猴桃汁为原料 ,添加发酵力弱、产香明显的二株酵母菌 C.pelliculosa E-3 6与K.apiculata E-4 5共同发酵制成发酵果汁饮料。试验了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菌种配比各重要因素对发酵风味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找到最优发酵条件 ,即 :E-3 6与 E-4 5二菌比为 4∶ 1 ,总接种量为 5% ,发酵温度为 2 7℃ ,发酵时间为 2 .5d。该饮料香味浓郁 ,风味协调 ,是一种新型的发酵无醇果汁饮料。  相似文献   

19.
发酵布丁豆腐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恩岐  乔支红 《食品科学》2006,27(6):128-130
本实验通过在豆浆中添加葡萄糖酸-δ-内酯(GDL)和CaCl2并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一种新型的布丁豆腐,其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富有弹性,并具有独特的豆香味。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5h、接种量4%,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GDL和CaCl2的最佳添加量为:0.2%和0.05%。  相似文献   

20.
以笃斯越桔为原料,采用粟酒裂殖酵母降酸生产全汁越桔酒,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为5d,酵母添加量0·5%。生物降酸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粟酒裂殖酵母接种量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4d。澄清剂的最佳使用量为:明胶200mg/L和皂土2000mg/L澄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