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益物权,是以实现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他物权。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体系杂乱,分散而且过于简单,且没有使用“用益物权”这一法律术语。新近公布的民法草案也存在规定模糊,概念不清的问题。对我国用益物权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他物权,作为物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自物权即所有权相对应的限制性物权.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他人所有之物所设定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享有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包括所有权以外的其他任何物权.以上表述,概括了他物权的如下法律特征:第一,他物权是财产所有人以外的人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物权,离开他人所有之物,他物权便无法存在;第二,他物权是派生物权,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结果,他物权是所有权的子权;  相似文献   

3.
从现行立法与司法实践判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具有债权性质的不纯粹物权。用益物权的制度性优势、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农村在土地使用中的矛盾,都显示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鉴于我国在土地权利的建设方面重管理、轻权利,以债权代替物权等现状,应加强宪法对私权的保护、理顺目前土地使用制度中各种权利的关系,适时建立我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并注重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目前,我国并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更不承认其无因性,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亟需构建一种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框架,并在这一基础上,配合善意取得制度来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国应从国情出发,采取两者并存的立法形式,让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物权请求权类型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请求权按内容可分为基于所有权、他物权和占有的物权请示权,按行使方式可分为确认物权请求、返还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妨害防止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两者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出发的生态文明就是一种遵循自然的文明。  相似文献   

7.
余浩宁 《商品与质量》2012,(S7):204-205
物权行为是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中最具争议的一项制度。在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过程中,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是否有其必要性?中国是否有必要接受这一抽象的民法技术?不论从民法的理论体系上来说,还是从实践意义上来讲,将两者区分开来,在物权变动中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物权行为制度不仅使债法和物法的区分更彻底,界限更明晰,同时能够充分体现交易过程的自由、公正和安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物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法律意义,建立水事物权法律制度是合理、高效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水资源载体又是水事物权的物质基础。将应水资源载体引入水事物权制度中,形成水事物权制度的权利客体,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维持水资源的正常经济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物权形式主义制度下,物权行为往往是产生无权处分从而适用善意取得的前提.对物权行为与善意取得关系的认识,不必考虑无因问题,只需要认清或判定物权行为效力即可.善意取得于存在无处分权事实时才能发挥作用,物权行为无效时无法保护交易安全,二者相互协调,实践着共同的旨趣.但当物权行为制度能发挥作用时,根本没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余地.仅仅基于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的功能效用的比较就得出舍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结论是狭隘的.物权行为无因性原理虽然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间,其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是通过该制度在两个有关联的法律行为中适用而实现的,从而实现对第三人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学界对抵押权的物权性已有充分认识,但现行立法的规定却比较模糊,没有真正体现抵押权的物权性,这直接影响到抵押权各项法律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到抵押权担保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完善抵押权公示制度、登记制度及善意取得制度是完善抵押权物权性立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现有水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水权”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以至“水权”不能转让。在对我国水权制度的现状及其弊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水权物权化的内容和意义,水权的物权化是改革水权制度问题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的核心问题。而选择何种物权变动模式,则不仅需要立法者考虑到物权双方的利益均衡问题,还必须同时充分考虑到对物权变动第三者的保护问题,为此各国立法先后采用了物权行为、善意保护等制度。本文在比较分析物权行为和善意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立法应在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善意保护制度共同保护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绝非一件易事,它涉及对生态危机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生态文化教育,推动环境正义的实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也是培养、塑造和谐人格的契机,它是将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的培养融入到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探索生态文化教育与和谐人格教育的新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于制度正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与制度正义的统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正义、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共享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正义相统一的正义价值体系,回答了困扰人类文明发展的种际地位不等、人际分配不公、国际权责不明的生态非正义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正义价值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物权公示原则是物权法的重要制度,物权公示的原因在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而物权公信在于使物权公示具有公信力;物权公示的效力体现着对交易安全的保护,特别是物权公示的对抗力和公信力对交易安全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价值就在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本文拟通过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与相关制度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公示公信原则与交易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做了全面的阐述,其理论内涵对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生态文明对环境法的指导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体系内容的构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但环境法制建设仍存在着立法不足、适用性差、体系不健全等不足与问题,依然需要吸收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环境法法律原则构建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时间差”,为房屋双重买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在房屋双重买卖中,三方当事人形成的法律关系十分复杂。从交易环节来看,我国房屋双重买卖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情形。基于“公示要件主义”的物权公示制度是解决此类纠纷,平衡各买受人间利益的根本法律手段。因此,一是有必要澄清来自“公示对抗主义”的曲解,承认“物权行为’’并吸收“分离原则”,充实我国的“物权公示”制度。二是通过比较“不动产契约公证”制度和“预告登记”制度的优劣,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中设立“预告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认可担保物权的私力救济途径,虽然在公力救济途径中规定可以直接申请拍卖、变卖担保财产,但在民事执行法上,担保合同无法作为执行根据。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人民法院也无法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直接作出许可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在此立法背景下,来研究完善我国担保物权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消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消费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柱。促进生态消费,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生态消费的观念;二是消费者要规范自身行为,采取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政策倾斜引导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绿色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否则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生态文明及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指出绿色呼唤下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启示作用。认为要和解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