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水专学报》2017,(5):52-58
作为基于伦理同一性的道德价值观,公共价值概念核心在于"公共",是基于"公—共"关系的伦理价值生态。如果说"公"是道德价值层面,则"共"就是伦理存在层面,二者基于不同侧面演绎着公共价值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也隐喻着公共价值的理想形态是道德之"公"与伦理之"共"的预定和谐,所含蕴的不仅是知行合一,也表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合一。作为社会特殊群体,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具备如下特征:道德之公体现为诉求"不患寡而患不均",伦理之共突出不仅要求结果公正,更倾向程序公正。问题复杂性则在于:该群体的伦理—道德镜像是作为主体信仰的道德之公与赖以生存的伦理之共高度分离,由此而衍生的群体公共价值问题是:为理想之公而奋斗不已的道德主义者与甘愿放弃道德原则屈服于现实的伦理主义者。前者诉求崇高精神的知行合一,虽艰难而不屈;后者则追逐生活并凸显务实,随波逐流而沦落为道德伪善,理论上的公共分离与现实的二级对立后果必然是对社会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2.
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责任伦理、安全伦理与环境伦理.其中,责任伦理是土木工程师应确立的基本价值立场,安全伦理(security ethics)是土木工程师应具备的底线道德,环境伦理则是技术时代对土木工程师最迫切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3.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信仰,就是要将其置身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信仰既存在着现代性“道德谋划”不足,又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是超越了社会、群体、个体利益差别的统一,是超越了政治-伦理理念和文化价值分裂的共识和共享。  相似文献   

4.
试论信息技术环境下伦理问题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的科学技术相比较,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伦理问题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信息技术涉及到的道德德关系具有多元性;在这个领域中,对道德主体的约束更加注重自律的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现有的信息伦理规范具有滞后性。此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影响深远、危害极大,这使得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固然大,但其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亦具有重要影响,后者包括生命、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早期生命伦理思想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层生态学及医学伦理中的生命伦理思想,其实都通过与环境伦理的关联影响现代环境法;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影响环境法制度设计,发展模式的选择则影响现代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而新型经济伦理更深刻影响到现代环境法本身;审慎精神和促进科技发展的科技伦理追求,也是影响现代环境法具体制度设计的主要因素,而"人定胜天"的科技伦理观更与其有关;西方政治伦理也影响到其现代环境治理及法治,环保理念甚至还上升成为绿党的政治主张,通过政治对法律的影响而影响到现代环境立法。我国环境法学研究长期依赖环境伦理路径,研究西方非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将为我们打开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新窗。  相似文献   

8.
谈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环境关系中的道德--生态伦理,是体现人的道德水准的又一尺度。本论述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制度伦理是确认制度合理性、正当性的重要方面,探讨了制度伦理通过对制度的合道德性评价来制约制度的专横性和不正当性的功能,并指出了以优化社会制度的选择和安排,促进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从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传播和获取越来越便利,因而引发了各种道德问题。介绍了信息伦理的概念,阐述了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权、资源共享与所有权、言论责任与言论自由等信息伦理议题。信息化社会中,伦理议题的复杂度高、范围广,社会、组织或协会的规范条文难以涵盖所有的情况。最积极的做法是由个人的道德决策做起,将伦理理念融入决策及生活中,对个人或组织在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息产品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加以抑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络道德建设的难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网络道德的特殊性使得网络道德建设不能套用传统社会的道德建设体系,在道德规范、道德标准、道德原则、道德评价的设计上需要符合网络道德的精神和要求,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着自身的难题。加强责任伦理建设、遵从底线伦理原则、倡导普遍接受的伦理范畴、整合各种资源,构筑社会系统工程是网络道德建设破解难题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传播和获取越来越便利,因而引发了各种道德问题.介绍了信息伦理的概念,阐述了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权、资源共享与所有权、言论责任与言论自由等信息伦理议题.信息化社会中,伦理议题的复杂度高、范围广,社会、组织或协会的规范条文难以涵盖所有的情况.最积极的做法是由个人的道德决策做起,将伦理理念融入决策及生活中,对个人或组织在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息产品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加以抑制.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水专学报》2016,(2):59-63
与原子式探讨有所不同,伦理本性在于实体性,所诉求的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正是伦理精神之所在。当前,以暴力让座为典型的系列极端事件,所表征的不仅是道德的祛魅,更是家庭、社会以及国家三大典型伦理实体精神断裂的伦理表征,形态就在于个体行为从卑贱意识向贱民再到暴民的转换。问题解决需要重塑伦理、凝聚精神。要倡导一场伦理的精神洗礼、基于制度约束助推伦理场域建设、构建示范群体的伦理效应。在持续凝聚家庭—社会—国家多层面的伦理生态链进程中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河童曼陀罗》是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河童系列作品的合集。该书围绕河童这一虚构的动物形象展开,蕴含着深刻的环境伦理。其中对河童的主体性建构拓展了伦理学的思维视野,对人类提出了关怀自身以外物种的道德伦理要求;对人与河童共荣共存、共建整个生态圈的美好愿景刻画,与深层生态学有共通之处;对河童的地方书写,则推动了河童的地方传承,引发了人们对地方生态建设的深省,将伦理的探讨从理论层面延伸至实践层面。作品中的这些内涵与当下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遥相呼应,体现出作者的前瞻性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警察伦理规范被信守的前提在于其自身的现实合理性.这种合理性除了它所蕴涵的价值精神合乎社会发展规律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基本要件:一是警察伦理规范必须是国家和社会价值期待的真实体现;二是警察伦理规范必须具有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准则体系;三是警察伦理规范必须植根于客观的社会道德现实.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发展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危机;匡正发展的伦理性诉求是历史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全新的视角论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与协调性;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性,形成了一个检视的标度。  相似文献   

17.
环境决策的目标是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公众参与是获得这种平衡所不可缺少的。而环境信息公开不完整和相应保障制度的缺乏,使得公众难以成功地参与决策。这种情形之下,环境信息公开静】度的完善、公众参与程序的规范和法律救济制度的建设成为公众成功参与环境决策最为迫切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社会关系、生产实践、社会分工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制度与道德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制度中具有的伦理蕴含,通过对制度的群体性、稳定性、强制性的分析论述,论证了制度在道德建设中对人“集体观念的形式”、“道德的养成”、“扬善抑恶作用的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并结合实际进一步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制度建设中的伦理蕴含,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补充,是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伦理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网络主体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准则和规约。网络社会语境下人的伦理价值诉求应当坚持"善"、"正当"、责任"、"仁爱"和诚信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在明朝中叶提出"知行合一",意在针砭当时知而不行、功利之习盛行的现实流弊。他将知行关系分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认为都无碍于成圣之道,但他忽视了主体的自觉差异;他将"行"界定为意念由发动至展开成为行为的整个历程,混淆了知行在具体实践过程的界限。但"知行合一"类的"完美道德的劝世良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而伦理学研究者更应努力将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付诸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