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南漳地区的堡寨聚落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南漳地区大的历史环境着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分析了南漳堡寨在选址布局上的特征及其在区域防守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南漳堡寨军事防御设施的构建,然后对南漳堡寨的防御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2)
清末以后的闽南侨乡社会深受安全问题困扰,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有别于防御性鲜明的聚落民居,闽南侨乡的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隐蔽性,其防御性空间设计体系有待系统梳理。文章以闽南著名侨乡檀林古村为例,从"村落—组团—单体建筑"三个层级系统解析村落防御性空间特征,并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尝试探讨闽南侨乡聚落防御性空间设计的特征及创造性,以期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价值判定、村落保护研究及实践、安居工程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泓沁 《南方建筑》2006,(5):119-122
堡寨聚落防御体系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住防合一”的聚落防御体系。本文以江永兰溪勾蓝瑶古寨为实例,从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的形成原因,整体防御环境,层级防御结构,精神防御系统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指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湘峪古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其空间格局完整,建筑遗产丰富,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堡寨式聚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2006年,湘峪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院落分布、院落构成、社会地位与居住心理、地形处理、立面构成、屋瓦特征、防御功能等方面对湘峪古村民居建筑的特征进行横向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具体院落实例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展示以湘峪古村为一例的晋东南堡寨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价值于万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堡寨聚落是满足居住功能的设防聚落.晋陕、闽赣地区的传统堡寨聚落虽然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却在南北方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发展演变,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防御格局.通过对两者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防御性特点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出同源文化在南北不同地域中,解决各自防御性需求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和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区传统聚落“英谈古寨”防御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历史上战乱频发,匪祸不断,在太行山区广泛分布着大量传统聚落,以高墙外围设防的堡寨形式.拥有其独特鲜明的防御属性。本文从英谈堡寨聚落防御体系形成的根由.随形就势的整体防御环境.层级的防御建构,精神防御系统几个方面对英谈的防御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堡寨聚落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设防聚落形式。而其目前正处于极度衰落之中,且相应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紧迫而必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其防御性建筑空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揭示其形态内涵及空间特性,并由此引申探讨了堡寨建筑空间与社会运作的关联,最后指出其在精神防御方面的规划与营造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文章选择曾经广布堡寨、而今天依然留存有丰富多样的明清时期防御性遗构的山西省作为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堡寨聚落发生的整体环境以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实例为依托进行比较与归类,提炼出堡寨聚落之共性特征,指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历史社会学、考古学和建筑学方法,基于战争与防御背景,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中原地区军事化社会与乡村防御聚落的关系、乡村防御聚落的长期演变及其建构。研究结论包括:(1)中原乡村聚落堡寨化现象随战争周期性再现,防御性是凝固在中原聚落的地域性特征之一;(2)中原聚落防御体系在史前至封建末期的长时段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3)明清至民国的中原各类乡村防御聚落在防御思想和设施类型两方面相似,但因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修建动因、财力物力、人员素养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样态。  相似文献   

11.
贺鼎  郑淳之  王子瑜 《风景园林》2023,30(4):115-122
【目的】北京长城沿线区域水环境复杂,在旱涝灾害威胁下长城堡寨聚落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水适应性景观。对长城堡寨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和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山地村镇聚落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根据降水量、城水距离对堡寨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提出水穿城、近水建城、旱地堡寨3种城水关系类型。【结果】归纳得出聚落为应对旱涝双重威胁、季节性干旱、季节性洪涝3种灾害条件,其水适应性景观相应形成台田模式、坑塘模式、沟渠模式3种景观模式,并总结不同景观模式下的空间模式、调蓄模式、作物类型和礼俗信仰。【结论】北京长城堡寨聚落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水适应景观模式。在传统水适应性智慧的指引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聚落选址布局、旱涝调蓄方式和礼俗信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水适应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传统广府村落是岭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村落形态结构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广府村落的生命活力和特色价值。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助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村落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13.
文化空间是一种时空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的文化的活态存续;民族村寨既是包含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空间,又是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形态,其文化空间属性价值更甚于历史、经济或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建构下,关注于民族村寨文化实践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民族村寨的文化空间价值特征,并提取出文化特征场所、建成空间形态、农林活动环境3个文化空间层面。依照“价值保护”的思路,民族村寨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发展建设布局和形态,都应以文化空间特征价值为依据来确定和规划。而在制度和规范层面制定从文化空间视角出发的民族村寨价值保护的规划原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保护实践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卢素英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3):107-112
从儒根文化背景下中医养生角度,结合中医“三因致病”理论,以中原士族迁居肇庆后营造的家族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族谱、调研资料,分别从物理空间营造、精神空间构建以及生活空间植被等物质要素应用3个层面进行解析,概括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气候融合所体现的地域养生特征。最后以有“科甲蝉联”“七十儒冠鬓未衰”之称的桃溪村为例进行考查验证。结果表明,何氏族人从京东徐州辗转至肇庆后将中原文化、宗族礼教与村落选址、空间营造结合,一方面为族人提供了顺应“天时”的健康物理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与“儒学传家”的融合成就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族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调摄智慧与当地自然植被应用融合,营造了村落人居环境“食—疗—景”一体的植被群落,将健康疗愈融汇到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从而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3个层面为族人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丹巴地区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本文以丹巴聚落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考证为基础,结合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探讨当地聚落的空间结构:以墨尔多神山为信仰中心,在各村寨的神山下建立起神山-公共节庆场地-村寨-农田-河流的空间模式,村寨内部则分为土司官寨的中心式聚落和普通村寨的非中心式聚落两种形态,并分析自然条件、族群历史、社会组织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自纽曼提出“可防卫空间”理论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与实践反映出的多元方法现在被称为“第二代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建议防止犯罪应采用综合方法,重点探讨了如何结合规划及社会和管理的各方面来防止犯罪。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长城沿线戍边城堡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地区长城防御体系、戍边城堡布局方略及城堡形态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各类"城堡村落"演化与军事、生态、社会经济的关系,探讨了长城沿线"城堡村落"更新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大鹏所城是深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居作为大鹏所城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的成长发展是构建所城保护开发体系的基点。文章选取6栋典型民居,按照规划功能将其置于现时现地进行分析,找到既适合本土特征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功能设置,营建出吸引人群、富于活力的场所与空间;进而提出典型民居从内容到外壳的有效整改,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利用模式,为大鹏所城保护方案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支撑,同时也希望能为其它类似古城民居的改造更新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