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的意象     
将“意象”观引入建筑设计中,阐述了建筑设计“立意造象,以象尽意”的意象创作原则及其在建筑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此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地区化往往以多元文化融合的面目出现,赣文化便是如此。本设计从地区化的建筑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象着手,通过对场地建筑的解读,试图达成建筑内涵和场所精神的契合,从而表达庐山的地区文化理念和明确的文化特性,体现出地方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武宏伟 《城市建筑》2023,(6):127-130
文章以重庆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相应的地域特征与石刻艺术文化,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表达的五个类型、意象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探讨建筑意象表达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期突破建筑设计单纯建筑表皮和符号模仿的方式,为建筑设计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来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晓峰 《建筑学报》2003,(12):58-59
文章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在国内一向过于界限分明的现象提出质疑,指出其对建筑教育的不利影响;通过对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的过程分析,介绍了近年来作者对于建筑设计与建筑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顾晶  杨茂川 《山西建筑》2009,35(20):14-15
通过实例归纳了日本建筑在继承传统意象的主要设计手法,剖析了日本现代建筑对其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并分析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当前建筑设计的误区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筑之美在于它不仅是建筑材料构筑的实用空间,更在于建筑创作中蕴涵了某种主题思想,即建筑意象。如悉尼歌剧院的"帆船"形态成为经典,"流水别墅"更是建筑史上的瑰宝。结合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阐述建筑意象构思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7.
吴保军 《安徽建筑》2002,9(Z1):10-11
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具体形态。一座建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仍能保持不落后,不仅是建筑技术或者建筑材料与设备的作用,而且更主要是所创造的建筑空间。空间创造成败与否,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建筑师的建筑空间意象,而空间意象的形成又是感性和理性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了解二者在空间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能动的加以运用,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有积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当前广泛使用的简体字,汉字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成为我国文化中极具特色、魅力十足的存在。在生活中,汉字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中,汉字构造法的多种思维尤其是意象思维,被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有效促进了标志设计的发展。该文首先阐述汉字意象思维的概念,接着阐述汉字构造法中意象思维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了汉字构造法中的意象思维应用于标志设计的必要性,最后探究汉字构造法中意象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充分发挥汉字构造法中意象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效用,促进标志设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类型:行为、意象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捷 《华中建筑》2007,25(1):64-65
建筑中的类型具有行为和意象两个方面的含义,由于类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其行为模式和意象形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延续、转化和发展,当代建筑设计可以和传统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发展出本土自身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10.
建筑设计意象的造型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华中建筑》2007,25(1):123-127
该文由分析建筑设计意象概念和作用入手,指出可以凭借建筑造型去对之加以诗意的表达,从而解决建筑设计原创性和人性化现实设计问题.从此概念出发,文章阐述了建筑设计意象的几个本质特征,进而结合它论证并归纳出一条建筑造型表达设计意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斯密特教授总结他在德国和中国多年的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教学经验,撰写了《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一书。此书是少有的论述建筑设计逻辑的入门书。围绕书内主要章节,解析了建筑设计逻辑的思想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与完成     
传统建筑设计的完成往往止步于建筑师图纸的交付。本文从吉山软件园办公楼的案例出发,阐述了建筑与人之间重要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建造,使用者的填充、修改和“再定义”对于提高建筑设计完成度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刘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的两种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敬  钟文凯 《时代建筑》2008,(1):94-103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 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钟文凯从对工业建筑的“再现”、个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对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馆进行了分析,从中观察到刘家琨的这一新作品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有意识地趋向多元、复杂的变化,和一种关注点从内到外的转移。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条,反映了刘家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找“另一条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皇家广场作为巴黎城市重要的历史性空间保存至今,经过了多次甚至不断的“再设计”改造。以景观设计学专业视角,通过观察与实地调查就皇家广场“再设计”选径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城市历史性空间作为城市时空坐标与公共生活载体的特征。社会文化、设计学、人类需求层次、心理学、行为学等研究的“再设计”途径,主要包括把握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格局、强化可迭性、引入新设计元素、营造适合当今使用的环境、设计复合型的使用活动等,它们可为我国城市历史性空间的延续高效利用提出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翟志成 《城市建筑》2014,(29):50-50
梵高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建筑是视觉艺术,色彩是建筑的语言,所以,在建筑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色彩的规律以及色彩的运用技巧,从全局出发,掌握色彩的氛围,让色彩更能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援非洲联盟国际会议中心方案设计过程解析,探讨了以功能和“在地设计”为出发点的大型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思维。通过对功能性与“在地性”相互关系的关注,将现代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创造“此时、此地、此景”的建筑空间,以期为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吴亮  于辉 《建筑与文化》2016,(4):118-119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地域差异性和环境独特性出发进行建筑空间的深层建构,是建筑学教育的难点之一。本文以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为例,首先建立了“由环境导向空间”的总体教学框架,然后提出了“以研究指导设计”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并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具体教学环节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greening” of architecture as a popular approach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open ques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regarding how to design with “nature”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ility. In addition, explorations of built examples are rare,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green spaces in buildings are often overlooked. Therefore, we introduce “green pockets” (3D green spaces) as a typology distinct from two-dimensional green roofs and walls/facades. We draw on a mixed-method approach to study two cases (Erasmus MC and Hotel Jakarta), comprising 12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stakeholders, design document analysis, and site observation. We develop a critical reflection (a framework) on the impacts of “green architecture” on sustainability from unpacked benefits and adopt a biophilic design framework to analyse designing with “nature”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green pockets contribute to integrating multiple experiences of “nature” into buildings and develop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Designing green pockets with visi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e.g., prospect and refuge, organised complexity, peril, and mystery) of “nature” improves building quality. Furthermore, we provide design recommendations to advance green pocket designs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郭辉 《城市建筑》2014,(23):6-7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引言、总体规划、单体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设计要遵循自然,使小区内的建筑与环境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作为居住区的设计者,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真切的感情付出,才能创造出具有特定地域精神的,适应多种生活模式、多样化的新型居所。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建设环境下,讨论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中认为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3方面主要特征:坚持风景园林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是孟先生学术思想坚定的立场与方向;“园林理法”填补了我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风景园林理论框架;“园林理法”包含了以“借景”为核心的6个设计步骤,是一种具有承上启下意义中国园林设计方法论。最后,文章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