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琳 《四川建筑》2005,25(1):9-10,12
在界定理性规划的概念之基础上,论述了在西方现代规划理论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理性规划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及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些方面仍然存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理性规划是在社会进步而城市发展遇到阻碍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本文分析了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论述其从注重工具理性到强调价值理性的演变,并指出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立勋  辜桂英 《规划师》2011,27(3):26-32
在当前社会结构多元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的工具理性逐渐被弱化,价值理性逐渐向公共理性提升.作为协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区域)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概念和理论,公共理性被逐步引入区域规划领域.<海南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是全国第一个省域城乡全覆盖的区域性总体规划,是...  相似文献   

4.
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了以往总体规划的弊病 ,认为它是基于完备理性假定而建构的 ,由于这种假定难以成立 ,注定了实践难获成功。当前的近期建设规划从认识论上看是由完备理性走向有限理性 ,由此可能带来规划理念与方法上的转变。从实践上看 ,它因应了当前形势 ,考虑了制度环境 ,兼顾了上下目标 ,体现了一贯的渐进式改革思路 ,因而可能预示着总体规划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任军 《新建筑》2007,(1):64-67
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基础教学实验楼的设计中,通过城市共享、生态共享、场所共享的设计理念,将理性的分析方法在总体规划、场所塑造、空间构成、功能划分和建筑造型等各个设计步骤加以贯彻,使最终建成的建筑呈现出一种理性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23日到25日,由天津照明学会主办的2011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在天津成功召开。论坛以“理性照明,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探讨包括现代城市照明的发展趋向与理性照明的思考:光与建筑、园林、道路等室内外要素的关系;照明与文化、环境、健康的关系;城市照明与艺术分析研究;让光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施绿色照明,节约能源;减少光污染,保护环境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重庆建筑》2005,(9):1-1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50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参加北京及其地区的规划研究工作。我们坚持认为,北京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把北京IB城作为区域城市的核心,在保护IB城的基础与前提下发展,形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处于转折点上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理性与非理性共构的评估标准试探  相似文献   

8.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把握城市错综复杂的要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总体规划教育现状及实践教学经验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教学方法,并发现,总体规划题目的选择、教学知识结构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由此得出结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改革传统;总体规划教学中要引进新技术;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非主流的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永进 《山西建筑》2004,30(16):27-28
介绍了理性规划与非主流理论的特点、联系,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脉络的整理,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了从功能理性到本质理性,从个人理性到社会理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编制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的若干问题,结合台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探索:一、对“城乡一体化”观点的讨论和阐释;二、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的特色与意义;三、建构城市发展目标的量化指标体系;四、明确并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要树立城市规划新理念,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修编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融入到修编工作中;总结了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一些特点和做法,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水平提出了一些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土地使用情景:一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生成与评价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情景规划和目标达成矩阵法引入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一种生成和比较用地布局方案的通用方法,这一方法的总体框架由用地评价、情景归纳、情景模拟、情景评价四个步骤组成.首先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分析影响未来土地使用的关键不确定因素及其驱动力,根据驱动力的状态归纳成若干情景;随后进行情景模拟,在GIS支持下得到不同土地使用情景:最后采用结合GIS的目标达成矩阵法进行多个土地使用情景评价.论文结合实例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为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超大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要.城市总体规划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对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上海历版总体规划特别是现行总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现行总规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实现规划目标的路径和政策,难以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因此,需要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要会议精神.随后详细介绍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逻辑框架、规划视野、成果形式、组织方式、实施保障等方面做出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为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超大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要.城市总体规划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对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上海历版总体规划特别是现行总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现行总规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实现规划目标的路径和政策,难以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因此,需要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要会议精神.随后详细介绍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逻辑框架、规划视野、成果形式、组织方式、实施保障等方面做出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单一计划经济决定和单一市场经济决定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研究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的生态理性规划范式,纳入中华理性的思想,是对传统的理想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城市规划的修正和改善.分析生态文明作为城市生长的文明背景的时代要求;认识城市是具有意志、智慧和尊严的生命体,并充分尊重城市生命,作为根本前提;以大智移云技术和复杂科学作为城市规划技术和思想体系的支撑;不断发掘城市发展规律、尊崇城市规律.以上四个层面是生态理性规划范式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了规划思想的历史变革,提供了生态理性规划的具体案例,阐释了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必须以生态文明的建构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动力,尊重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方可实现未来城市发展的多元统筹协调以及人类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空间规划管理权的整合,将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从原来的"多规争一"走向"多规并一".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变革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应放弃门户之见,在"多规"的编制力量、管理部门"合一"的背景下重新考虑城市总体规划(或者是城乡总体层面的规划)的转型.在对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变革思路进行了思考,提出改革建议:在空间的资源观与理论范式方面,应围绕资源的发展权重构规划事权,应从技术理性走向多元协调;在规划的政策性与成果表达方面,应加强规划的战略与政策研究使之真正发挥引领性,在成果的表达方面应体现政策性与逻辑性;在编制的组织与控制方法方面应加强各方面力量的协同性,在控制方法上应注重结构性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内核是由经典物理学为核心的传统理性主义构建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诸多现实的城市问题挑战下,以该方法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学遭受空前的责难而支离破碎。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以包罗万象的姿态对传统理性主义所不能包容的城市社会、文化、精神、公平等领域进行“占领”,城市规划逐渐变为非理性的政策纲领,以至于有人提出这样的感叹“如果规划什么都是,那么它也许什么都不是”(A·Wildavsky,1973)。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为内核的新理性主义,有效克服传统理性主义忽视构成系统的个体的主动性、适应性、学习积累性、集体决策、与周边环境共生、占领生态位、自发隐秩序和“连接总和”等决定性因素。从而展示出,新理性主义不仅能包容传统理性主义的合理内核,又能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养分,初步构建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并存、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并存等的新理论框架。由此可见,只要遵循新理性主义给出的轨迹,现代城市规划学就有希望走出“理性”遭到毁灭的歧路。  相似文献   

19.
从上海当前所处的发展背景和形势出发,分析判断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认为上海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与国家要求、时代趋势以及城市今后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并按照"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路径和方法,建立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交通引导、文化引领、社会包容、空间协同"等六6个维度的上海城市睿智发展新模式。最后,详细阐述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这6个维度方面进行的城市转型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密度分区:方法体系与控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使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造成了城市密度格局的混乱.“量超质低”的现实使城市密度管控迫在眉睫.尝试从总体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将其控制性成果的实施与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相结合,使总量分配和形态分配融合为一张蓝图.认为中国城市应当倡导集约紧凑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审慎对待高层建筑开发,将“控量提质”作为下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一方面构建高效而紧凑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城市背景地区,平衡形式与功能、供给与需求这两组关系,从而形成有效、有序的城市密度结构.在方法层面,提出了由现状要素综合分析、基础模型构建和多重技术校正三个环节组成的密度分区方法体系.同时,应将总体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刚性和弹性的区分,并将刚性控制成果进一步划分为五大类型,参与到密度分区中.在制度实施层面,密度分区的宏观成果应当纳入总体规划体系,形成对总规的补充,并以法定形式确定权威性.密度分区还应以指标的形式,在中观层面对接控规体系,成为控规的编制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