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条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具有较为明显的耦合关系.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和主客体关系上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模型,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基于田野调研得到数据信息,对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历程进行讨论,归纳出袁家村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各地如何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提供模式选择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向梦茜 《城市住宅》2021,28(7):141-142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受多方因素影响,乡村景观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相关概念,分析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以促进建设生态和谐的乡村景观环境,为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文星  欧文锐 《河南建材》2011,(2):168+170-168,170
分析了旅游景观设计中,如何快速地挖掘出该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并归纳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根脉,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对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阈,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解读,剖析乡土文化蕴含的文化智慧,同时从规划建设视角,探寻乡土文化的规划传承思路及规划策略,旨在为新时期的村庄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琛  王心  柳斌 《住宅科技》2020,(1):56-58+62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村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传统羌族乡土文化包含了物质及非物质层面的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性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在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羌族乡土文化内涵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新的认知、理解和创新,其价值与活力才能被激发和发展,让传统乡土文化在新的时代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分析框架、耦合指标体系,采用201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双赢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立足龙冈畲族乡境内红色遗迹现状和文化历史,规划发展其乡村旅游业,通过完善基础建设、运用红色元素、策划红色活动及产品的方式来保护、弘扬当地红色文化,同时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明确乡村景观建设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应渗透到乡村景观建设中,并从树立科学的景观设计思想、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加强景观与人的有机对话四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景观学策略,从而改善乡村景观结构,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9.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时称赞古生村"让人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1]。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古生村后,古生村对村庄的整体景观风貌进行了规划提升,古生白族生态旅游村落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现已成为大理环洱海生态休闲和民俗体验旅游度假的新亮点。文章以大理市古生村为例,分析梳理其在乡村旅游因素影响下对乡土景观的运用,探讨其如何在改善乡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游人的旅游需求;如何呈现给游人以乡土之美,也为乡人守住乡土之实,把"乡愁"留住。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窗》2016,(10)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城镇一体化及社会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乡土民居慢慢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本文试图结合历史地理学及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通过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和现状分析,为探讨该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在考察国外利用公共艺术复兴自建社区案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发展的他组织方式予以反思,并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适宜的方法予以研究。自组织理论视野下,村落可视为一种耗散结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将有效提升村落的开放程度,加强村落与外部环境在信息、资金、物资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区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其乡土意识,有利于乡村自治的推行与实施;另外,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也有利于当地人劳动技能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个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自然文化遗产的个性保护应包括性格、品格、风格的保护并指出生态环境与文态环境是一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支撑或轮子,不能顾此失彼,而文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则应是保护、保留、整治、恢复以建筑为主导的环境美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只有积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继承和弘扬传统居住文化与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结合,在旧城改造中达到保护旧城传统面貌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统一,同时以胡同四合院为单位,整治和修缮旧城范围内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5.
哲理.技术 ,住区—可持续发展住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可持续发展住区的研究,需要从哲理、选用技术、实验住区三个环节入手。人类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全球,追求世俗短期效益忽视整体综合效益等近视观念,造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人类自身创造的技术,由于享乐至上世界观的误区,导致某些技术的负面效应成为奴役人类的“专制暴君”,如汽车、氟里昂致冷剂等。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选用可持续发展技术,营建具有经济文化型、生态祥和型、设施节能型、交通安捷型、环境优美型的可持续发展住区。  相似文献   

16.
肖遥  邵明  马源 《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  相似文献   

17.
蒋旻 《建筑经济》2012,(1):70-73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推进建筑节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剖析由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共同构建起的动力系统中各自的动力和能力,并探讨如何将各方的动力进行有机耦合,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黎标 《住宅科技》2012,32(9):40-42
文章就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居住文化,推动中国居住文化的创新,对现代家庭装饰装修过程中,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风格特点,人文意识,伦理观,以及传统建筑装饰蕴含的美好愿望,传统建筑装饰崇尚自然的意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马武定 《规划师》2004,20(12):9-12
社会的转型,最根本的是又化模式的转型,是生存方式的转型。而文化模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转型。使经典的法令型的规划向通俗的契约性的规划转型,精英的理想模式的规划向公众的实践模式的规划转型,艺术型和技术型规划向大众又化型和公共政策型规划的转型,功能评判型规划向价值导向型规划的转型,是当代规划师面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杨豪中 《华中建筑》2010,28(12):141-143
从所处地位和保护现状两方面论述西安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指出造成困境的根源是西安近代建筑遗产在价值认知中存在价值取向单一化和价值判定标准模式化两个误区。最后,在分析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西安近代建筑多元和地区的建筑遗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