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的建筑风尚是中西建筑文化博弈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受主客体和环境三方面的影响.主体方面,近代闽南与潮汕华侨及侨乡民众对西方建筑文化的认识具有认同先于认知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主体对西洋建筑认识的感官性和经验性;在客体方面,中西建筑文化针对各种社会空间表现出各自的适应性;在环境方面,一定地区范围内原有中西建筑文化势力的对比影响着二者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2.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5):130-134
近代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侨乡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在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演化。两种异质性的建筑文化相遇,在广府侨乡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充分交融的"合流式"融合模式,在潮汕侨乡、客家侨乡则分别表现为外来文化以"融入式"及"嵌入式"模式与本地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侨乡之一。闽南侨乡建筑,类型样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造工艺讲究,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于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府侨乡与潮汕侨乡、兴梅侨乡并称广东三大侨乡。广府侨乡建筑以其覆盖地域面积最广、建筑形制最丰富、保存数量最多而成为近代岭南侨乡建筑文化中的代表,它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厦门与汕头侨乡地方民居审美文化因不同的历史境遇而呈现发展走向的差异,前者主要因外力而驱动,后者则主要由内力主导,继而使二者在中外建筑审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化和整合结果。在审美文化分化中,两地侨乡民居表现出享乐性与务实性的差异;而在审美文化整合中,两地侨乡民居表现出外向兼容与内化改良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志宏  曾坚 《建筑师》2007,(1):72-76
本文采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发展的研究视角,从侨汇经济、城市文化、近代营造业兴起等方面,分析了闽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同时,结合三种有代表性的侨乡建筑类型,研究闽南洋楼民居的文化交融特点与伦理定位,比较洋风骑楼与其他骑楼类型的风格特征与形成渊源,并从地域化设计手法、文化复兴意识、乡土格调与民族情结等方面,分析了侨乡校园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侨乡近代建筑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侨乡民居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侨乡课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与之相关的侨乡建筑文化研究,在南方民系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也日渐深入。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充分展现了岭南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民居建筑在近代侨乡文化影响下丰富多样的演变图景。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学科视野亟待拓展,基于民系特征加强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泉州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泉州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闽南建筑风格。从闽南地区建筑文化之汇总、典型的宫廷式建筑-古大厝、新颖俊秀的闽南侨乡洋楼建筑三个方面,全面探讨泉州民居建筑布局、建筑艺术、结构技术、建筑材料、建筑雕塑和彩绘、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系统地阐明泉州建筑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两广南部。广义的岭南,还应包括闽南及台湾岛,大致与华南地区相同。从古建筑的角度分析,岭南古建筑有两大体系,即粤江流域系和闽南系,其中粤东潮汕地区及台湾受闽南影响较大,均属闽南系。两系虽有其差异,但在古代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同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其共性。与北方古建筑相比,首先是脊饰的巨大差异。岭南古建筑中最突出的即是脊饰,其装饰题材与风格,流露出显著的地方特色:基调豪放、内容丰富、精雕细刻、装饰华丽、色彩鲜艳,使砖雕、石雕、嵌瓷与陶塑、灰塑熔于一炉,成为南国古建筑的一支奇葩,为世人所称道,有“可代天工”之誉。岭南古建筑脊饰的发展也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包括影响脊饰内容的文化因素、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圈特征和地理经济因素等。  相似文献   

12.
刘典典 《福建建筑》2011,(12):28-33
通过对传统闽南建筑的分析,笔者归纳出传统闽南建筑在空间、外形、材质这三方面表现的特征,并由此推导出大众对于建筑地域性设计的认同规律。借由此规律,笔者对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设计实例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古城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功能独特,建筑形象鲜明。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临漳门又是泉州市乃至闽南地区门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复原临漳门在古建保护与修复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把临漳门放在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历史和城市文化背景下,再现临漳门复原后的城市功能和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4.
最近落成的西安博物馆是西安博物院当中的主馆。该博物院是在古都西安以小雁塔为标志的寺庙建筑群、博物馆、公园三位一体的现代大型博物院。博物馆设计力求在和古迹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创造自身特色,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与公园互相成景、得景。设计师们一如既往追求传统的建筑理念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手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对梅州灵光寺大殿、兴宁学宫大成殿、长乐学宫大成殿等三栋殿式建筑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进行分析。通过三者之间及与岭南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征与源流。得出灵光寺大殿受客家移民文化影响,具有早期建筑特征,而另外两个学宫大殿,由于清末兴宁盆地与广府地区交融密切,具有岭南殿式建筑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徐虹  韩冬 《山西建筑》2006,32(6):40-41
从社会心理与建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社会心理与古代休闲建筑的关系,即文士心理与古代私家园林中的休闲建筑,以期为当代建筑创作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十庆 《华中建筑》1998,16(3):111-119
该文通过分析比较福建建筑与朝鲜建筑样式与技术的源流关系,追明鲜柱心超额 源地祖型,并分析了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建筑技术向朝鲜传播的历史背影。  相似文献   

18.
蔡昱 《中外建筑》2008,(2):96-99
宋氏小洋楼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有浓郁的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护和研究闽南宋氏民居建筑,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相对中国的其他地区,潮汕有更发达的宗族制度和独特的乡村空间景观尝试建立宗族化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家庭→宗族”)和空间形态(“住宅→聚落”)的相互联系,以解析“家国同构”的社会意识在潮汕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空间表征.基于东里古寨和华瑶村的研究,建立了从“小型住宅(小家庭)→府邸(大家庭)→单一姓氏小聚落(家族或宗族)→多姓大聚落(宗族系)”这一空间表征路径,并总结出“家国同构”空间表征的三大要素:原型、秩序、边界原型主要是儒家礼制在空间上的物化表现,秩序是指按照宗法制度确定的空间等级,而边界在实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建构,都反映了被边缘化的北方移民后代强烈希望通过规划设计“理想空间”来维系身份的正统性并规训族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