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当代城市规划学的困惑的表象和原因入手,进而提出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归纳出城市规划学变革的方法论——新理性主义的四方面特征:从单一连续性转向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从注重确定性转向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从突出城市的可分性转向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并存;从严格的可预见性转向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进而从这四方面"并存"提出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规律的城市规划变革七方面重点,即: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期中评价;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强调层层嵌套式的城市结构;倡导用地混合与交往空间;实施从下而上的"社区魅力再造";提倡弹性的规划结构;形成城市群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2.
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首先提出一个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过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复杂性的研究.归纳了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的5个方面特征;然后从抽象到真实,分析了"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共存,包括从单一连续性到与非连续性共存、从注重确定性到与非确定性共存、从突出事物的可分割性到与不可分割性共存、从严格的可预见性到与不可预见性共存、从着眼于宏大尺度的构筑物到与关注具体的生活环境共存.最后回归"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指出以"自组织"来弥补现有的城市缺陷,包括8个方面:微循环、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和微调控.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理性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性是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与衡量标准,本文从规划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着手,通过对理性及理性主义概念的阐释,及对现代城市规划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理性主义对现代城市规划的推进作用,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对规划中理性概念进行研究,辨明理性中“功能性理性”与“本质性理性”的双重含义,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藉此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云鹏 《山西建筑》2007,33(21):26-27
介绍了文脉与建筑文脉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建筑文脉思想的历史演变,着重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学派的文脉观点,从而寻求建筑的传统风格,探索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及发展,对城市建筑文脉问题的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龚清宇 《城市规划》1999,(2):17-19,22
文章指出由于规划的“物质性传统”并非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直接起源,在时间和意识上要略晚于“社经传统”,因而认为现代城市规划传统是“技术(工程)传统”是失之偏颇的,然而从近代规划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郊区社区还是花园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基点是建立一个新结构,而不是在设法维护一个既有结构。“新城模型”的价值标准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于是将针对规划新城的价值观、方法与经验引入既有城市的再开发规划,从而促发旧城的“新城化”现象。作者建议,今天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新城建设转向既有城市的适应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6.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三年后,这一重要理念被纳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规划学界一直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本刊主编吴志强院士在第1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将“人民城市设计”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2—2023)之一,引领规划学界对这一方向的持续思考。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13位专家进行“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笔谈,专家们以具体的15个“人民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问题刻画、内涵辨析、实施路径、政策机制四个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如下:(1)问题刻画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本质区别为:传统城市规划服务于王权、皇权,现代城市规划则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现阶段,中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现代城市规划服务的人民主体较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发生了变化,人民不再是刚脱贫的人民,...  相似文献   

7.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美学形式,与建筑和城市规划建立了十分显著的关联.文章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空间观的具体内涵,在后现代时期,空间更多地是与社会学和人文学相关联,并指出后现代城市研究中文化意义的逐渐凸显.文章以水岸空间规划转型作为典型样本,重新阐释了在后现代时期去工业化的城市更新语境中文化的新内涵,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是公共政策话语研究主要内容之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本为解读对象,理解政府如何通过文本建构“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的话语体系;围绕“是否推广街区制”引发的社会公众讨论,利用话语分析讨论过程中城市各利益主体的真实诉求。发现,城市规划类的公共政策在“中国转型”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受到公众参与的挑战;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多元竞争和自由分散的现实需要进行“后现代性”转向。  相似文献   

11.
以钢架和玻璃为壳,以徽宅为其内核,是实现了现代对古典的包容?还是创建了古代建筑保护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规划指引”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的“规划指引”是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政笼要求和建议。城市规划立法辅以“规划指引”,使得规划管理中既有宏观的引导,叉有针对性的要求;既有确定性的羁束控制,又有指导性的引导和服务。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英国的“规划指引”,继而说明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引入“规划指引”的必要性,并探讨“规划指引”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类别以及制定主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的分析,指出了古代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从“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面,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美丽人居环境,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启示,认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晓川 《规划师》2004,20(1):62-65
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基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干预的主要方式。构建以公共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可有效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增加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实效性,为此,必须构建城市规划的控制体系、引导体系、法规体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段汉明 《城市规划》2007,31(1):21-25,32
简要探讨了《易》之道,对《周礼·考工记》和《管子》中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哲学渊源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城市建设哲学理念上具有同源性,并以夏、商、周城市遗址为例,印证传统哲学理念对早期城市中轴、方位和型制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现代城市规划应当以“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为经,以“昭彰人伦、弘扬礼法”为纬,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内秉传承,外图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阐述“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重点分析了“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以期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实践的局限性,进而实现智慧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7.
鲍晓倩 《中州建设》2006,(12):24-25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都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近日,建设部联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年会”,以“汲取先行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为主题,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浪费,确保可持续发展。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市环境受到改革开放之后“全球化”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改变有目共睹。一方面大量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引入,使朝向新型现代城市转型的方向变得更为明确。另一方面对于“地域主义”、“乡土主义”,也即民族和地域问题的重新讨论,产生了传统和时代融台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应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 ,详细讨论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概念与内容 ,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学科基础理论完备、技术方法成熟 ,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从系统论与学科整合的角度提出现代城市是由客观城市系统、城市规划技术系统、主观城市系统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未来导向”是城市规划决策的基本理念。近年来欧美学者基于对城市规划决策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深入研究,提出应以多方构想和多样可能性的未来图景取代传统方法中的单一未来假设,并将“未来导向”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决策实践中,形成了愿景表达,情号规划和故事陈述等有效构建城市长远未来的规划方法。这些“未来导向”理念的新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方法的改进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