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施一个面向对象框架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警伟  罗晓沛 《计算机仿真》2002,19(3):《计算机仿真》-2002年19卷3期-107-109.页-《计算机仿真》-2002年19卷3期-107-109.页
软件重用是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案,通过软件重用,可心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然而通常的一些重用技术如使用类库等仍然不能满足对重用的要求。一个面向对象的框架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一些组件的整合,它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来软件重用。它不仅重用了代码,而且重用了分析和设计,以求更好地提高效率和质量。该文主要从方法学的角度讨论如何实施一个面向对象的框架(Object-Oriented Framework,简称为OOF)的方法,同时介绍国内外在面向对象框架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对如何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面向对象框架的软件开发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何昭  李传湘  崔巍 《计算机工程》2002,28(4):5-6,142
分析了框架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的一些常用的面向对象复用技术如类库、组件、设计模式的联系,给出了基于框架的软件开发方法BFD(Based-framework Development)的开发过程。并讨论了在BFD中目前的研究重点和BFD的最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使用UML的组件框架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立  马远良 《计算机工程》2001,27(11):50-52
当前的UML(统一建模语言)规范为建模组件和组件框架提供了基本支持。在对UML的组件建模能力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结合水声领域中的一个实际例子,探讨了如何利用当前的UML规范进行组件框架的建模。最后给出了该实例的组件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4.
韩峻  施法中 《计算机工程》2009,35(8):100-103
阐述面向对象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框架设计,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软件框架更灵活、更完善。采用模型分析方法与有限元模型分离的方式,明确描述各类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传递消息过程,建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的框架结构。增加有限元软件的模块化、代码的重用性和易扩展性,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非线性有限元开发的一个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5.
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成熟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软件成熟度模型CMM 软件成熟度模型CMM由SEI的Waffs Hump-hrev首次在1986年提出,最初命名为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oftware Process Maturity Model),它支持组织通过开发基础结构,以便获得一个严格的、成熟的软件过程。改善的过程以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作为目标,同时  相似文献   

6.
面向对象与软件重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重用是解决需求和可能这一矛盾,提高软件生产率和改善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面向过程的软件重用与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旨在说明面向对象的特征更有利用软件重用,文章还介绍了可重用的C++软件部件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面向对象软件规格语言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炳哲  金淳兆 《软件学报》1995,6(12):705-711
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对象软件的形式描述语言JOOSL,用它可描述面向对象软件需求规格、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从描述方法角度看,需求规格和概要设计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相同,这就反映了OO开发模型中需求和设计之间的重叠。在这些描述中用抽象方法描述数据和操作;详细设计中确定算法细节和数据的表示。JOOSL 认为对象是一种抽象的状态机,继承是行为特性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业务应用软件框架的一种分析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开发成熟的、可重用的软件框架和组件,提倡尽量地抽出和组入软件模式.讨论了基于软件模式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在分析业务应用领域需求规格的基础上,给出了软件框架的分析方法和基本角色模型,抽出了框架的体系结构分析模式、基本角色类及其结构并设计了数据存取的"抽象工厂”模式.该方法适用于应用框架和软组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面向对象软件重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面向对象软件重用问题及帮助解决该问题的工具,提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环境中软件重用的两种方法:构造(Contruction)和子类(Subclassing)。我们的体会是,构造法使重用更直接,这个观察结果尚未见诸于文献。以前关于继承的文章集中在维护问题和子类直接引用其超类实例变量问题上。我们已经验明了类间的另一种依赖性,它在建立新子类时可能会引起较多的问题。这个我们称之为 yoyo 的问题与向自身发送消息的对象有关,这个消息可能引起上、下类层次方法的执行。也描述了为对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设计模式思想在构建软件框架过程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绍欣  葛玮 《微机发展》2003,13(12):111-112,F003
许多文章在谈及设计模式和框架的关系时,多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文中在介绍它们的区别之外,更多地是从设计模式提炼出的四个思想这个角度,以框架的含义为基础,来论述它们在软件设计上的联系,并针对这四个思想,逐一探讨了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应用来构建软件框架。虽然这四个思想不是构件框架的全部思想,但无疑它们也是构件框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很好地应用这四个思想,将会提高框架的设计水平,增强框架的重用性。  相似文献   

11.
设计模式在基于组件的框架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童立  马远良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7):123-124,128
框架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技术。组件是一种比对象类的粒度更大的软件重用模块。基于组件的框架建筑在面向对象技术之上,但更具有抽象性和重用性。设计模式有助于获得无需重新设计就可适用于多种应用的框架体系结构。该文结合一个实例详细描述设计模式在组件框架建模中的作用,并给出了所得应用框架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2.
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软件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该文以一个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为例介绍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文提出了一种软件可测性设计技术———软件内建自测试及其实施方案,以期提高软件测试效率,改进软件产品质量。论文还重点讨论了方案中面向对象模板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仿真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仿真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仿真环境.面向对象仿真是当前仿真研究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提出了一个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飞行器动态仿真环境的控制框架.该控制框架包括:输入接口控制、输出接口控制、实验数据控制、仿真实验框架控制、模型结构控制以及仿真逻辑控制.这个系统的理论基础是DEVS,系统可以有效地重用模型库中的模型和仿真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软件设计模式及其角色图的表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模式是用来描述和交流软件设计经验的,设计模式是类和对象的复用的模式,通常用类图来表示;而类图通常侧重于设计与实现,不能描述模式所依赖的语境,利用角色图来表示,它强调了对象间的合作和交互,并利用色色图来描述复合模式,给出了几个描述实例。  相似文献   

16.
面向对象的分层应用程序的三种结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面向对象的分层应用程序,特别是访问关系数据库的应用程序中,各层对象的通信代价和类的重用与可维护性问题,总结了三种类结构模式,并对它们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UML及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详细阐述了UML本身的特点和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对支持UML建模的各种工具和UML中的各种框图,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成、德、绵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经验,清晰地说明如何用UML来完成一个系统分析和设计,深入地研究了建模过程所需要用到的框图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对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8.
并行环境下基于组件的CAD框架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组件技术是当今分布异构环境下建立应用系统集成框架和标准构件的核心技术。文章从产品质量特性的并行设计需求出发,引出并行设计环境下的集成框架技术和组件技术,结合RSMTL-CAD平台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技术的总线型框架模型,详细给出了该模型体系结构,最后介绍了框架中数据管理组件的实现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9.
使用框架可以使开发出的系统具有好的可再用性和可扩充性。随着Servlet应用的普及 ,有必要设计一个Servlet开发用的框架。给出了一个用于开发Servlet的框架SDF。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的编程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软件,并给出了使用VisualC 语言的一些实现方法。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在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