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5):1112-1116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针刺治疗方面。汉唐时期,外治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用于外治的药物种类趋于多样,方法方式也开始灵活丰富,为后世中医外治的专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膏摩、穴位贴敷、蒸熨等疗法,并进入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研究阶段。明清时期,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应运而生,提出取嚏、摸背、膏摩、脐疗、灯火灸、刮痧、刺血、拔罐等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9):1672-1675
温阳法是中医辨证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为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论渊源;汉代《伤寒杂病论》首创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法方药;隋唐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不断推陈出新;宋金元时期,多位医家对温阳法治疗便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到了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有了较大的创新及完善。因此,追溯温阳法治疗便秘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更加了解及重视温阳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7)
小儿外感发热多以风寒为主,文中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准绳,辨证运用麻桂各半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反对见热止热,过用寒凉之流弊,疗效确切,不易复发,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共70方,约占63%。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2)
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仲景归真》推崇《伤寒论》原著,反对陶节庵与张景岳的伤寒新说,指出岭南医家应遵循《伤寒论》的法度,包括大剂量用药。该书不仅辨明南方有伤寒病,南方议症不可拘泥季节之寒热,还提出南方用药原则是"内伤宜少、宜缓,外感宜多、宜速",明确南方可用重剂,为伤寒理法岭南本土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7):985-987
以经络学说为切入点探讨《伤寒论》太阳经病证提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进行考证和分析,梳理经络学说和《伤寒论》太阳病证提纲的"源"和"流"。可见,经络学说对所蕴含的早期"伤寒提纲"的雏形和对《伤寒论》的影响。张仲景不仅通过经络学说的显性来表达,更是通过隐性的学说来解读《伤寒论》。如此梳理经络学说和太阳病证提纲理论完善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伤寒六经学说形成与演变的雏形,和经络学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1309-1311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谨守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大法,悉心研究证候和病机的演变,总结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10个方面不同证候共性表现,丰富了临床对辨别发热病寒热属性的诊断价值。在治疗思路上,甄别发热病属外感时邪还是内伤引起,且不忘结合体质辨证,外感发热多见风寒、风热、风毒、湿温,内伤发热常见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积滞发热、肝郁发热和血瘀发热。在治法上遵循三因制宜,法随理变,方随证出,师古而不泥古,忠于临床发热患者不同发热证候表现,善思总结,敢于创新,辨证使用内外治法,多法相使,临床治疗发热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2035-2041
成无己生于北宋卒于金,考证其生卒年代;金宋正式签约宋将淮河以北地区割让金国聊摄沦为金国领地;成无己被绑架到金首府临潢行医随身携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成无己充满爱国情怀宁死不将所著三书进呈金朝刊行;全文录入《注解伤寒论》魏公衡序、王纬序、王鼎后序及《伤寒明理论》严器之序,此四序对考证成无己事迹及其著作非常重要;儒生王鼎亲至临潢面见成无己求书未果,终于在1172年将《注解伤寒论》在大宋故土首先刊行(刊行时间不是严器之写序的1144年);南宋张孝忠据金刻本《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于开禧元年(1205年)刊行《成无己全书》;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建安市庆有书堂翻刻张孝忠本;元大德八年(1304年)孝永堂据金刻本翻刻《注解伤寒论》;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以金刻本为底本翻刻保留金刻本某些文字特征(如"杏仁"金刻本作"杏人");明刻本以熊宗立本、汪济川本、吴勉学本、赵开美本为代表,赵开美本有增字增句;日本天保六年(1835年)本不是覆刻元本而是覆刻明本;本文制定《注解伤寒论版本流传一览表》。本文是成无己事迹及其版本流传简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2280-2282
《黄帝内经》治疗学有关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临床上,辨病、辨证、辨症要并重;②在用药治病的同时,必须考虑用药安全性的问题,要切于病情,不可过用;③民间的一些验方、验药疗效显著,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④临床一些病证,苦于难以辨证,可考虑从其证候所在经脉进行辨证;⑤治疗疾病时,审察病机,抓住各种疾病发起、病情变化的关键点,以阻断病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6)
通过《伤寒论·序》结合《内经》的阴阳学说来探讨伤寒厥阴的根本思想,并从"厥阴为枢"的观点、厥阴病提纲及厥阴篇部分条文解析3个部分来诠释伤寒厥阴病,由此可更好地把握厥阴病中看似杂乱无章的病理症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