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4,(1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专业调研和教学分析,本文叙述了中职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规格和职业生涯路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计算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一项最为伟大的发明,发展到21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它,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课程。本研究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介绍了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分析了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革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
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重要地位,它的教学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因此,必须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出改革和创新。本文根据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研究,以及对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对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6)
教育部一直强调要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近些年来,计算机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基本已经得到普及,但是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9)
2015年6月,我国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正式启动。课堂教学诊改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重要手段。该文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部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改的现状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情况实施课堂教学诊改,依托云教学和云教学管理系统探讨课堂教学信息化诊改的策略和措施,旨在促进优质课堂建设、实现有效课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4)
作者结合自己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经历,根据现有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实际,提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改的目标,并提出几点现实可行的做法,旨在提高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就业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5)
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教学备受关注,其也一度成为各大中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我国中职院校也配备专业的师资,加大经费与科技投入,凸显其学科的重要性。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而侧重点则是后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实现抽象理论知识向具象图文资料的转化,也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引入音视频资料,调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定优势,但在当前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时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本文根据中低端网络应用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借鉴建构主义理论、项目教学等现代教育理论,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来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目前的社会需求当中,属于比较广泛的一类,很多企业都愿意聘请此类专业的人才,并且通过后续的培训机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当下的工作重点在于,建设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完成学生在学校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中职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职教育的总体性提升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就现实教育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该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的提升而言有重要的价值,所以重点讨论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学习策略十分必要。就目前的资料研究来看,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而为了使移动学习和社会需求有更好的接轨,利用大数据做参考意义显著。文章就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学习做全方位的讨论,旨在为学习实践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3)
虚拟技术是用软件将一个在物理计算机上运行,具备完整硬件系统的,在一个隔离环境中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模拟出来。近年来,虚拟技术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引发了笔者更多的研究与思考。因此,本文分析了虚拟技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