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3)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全力培养那些人文、科学素质底蕴深厚,社会责任意识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广大高校要注重以实现顺利就业为目标,不断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促进他们提高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1)
如今,教学的任务已经从过去单纯地教授知识转变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主要探究当今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1)
文章从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时代性出发,分析以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研究构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意义,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拓展,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9)
文章分析了当前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两个方面,对基于学科竞赛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将学科竞赛合理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支撑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构建"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根据社会生产的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定位和培养方向,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适应企业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3)
文章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同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软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新型CG人才。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等内容,探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以CG人才培养为核心总结高校与有关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配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提出围绕教学打造新型人才的具体思路。强调因材施教和素质提升,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世强 《建造师》2010,(7):230-231
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问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劳动保障专业的发展前景,从构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提倡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加强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5)
近年来,我国高校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积累了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文章简要阐述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结构等方面对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推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日益凸显,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创新型的美术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首先介绍对数字美术的概念以及现今数字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数字美术教学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9)
我国设计人才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往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因此对地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