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5):28-30
结合"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和中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的经验,通过目标聚合,精准定位培养方向;课程重构,突出专业前沿特性;管理融合,构建一体管理机制破解物联网"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课程割裂、管理主体阶段性单一等问题,为其他专业"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36-39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招生就业的有力保障,专业建设的焦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当前,不少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开设随意,技能核心课程单一,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胜任企业岗位。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数控专业"二三四"课程体系,修订教材,重构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职业教育数控专业发展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国家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完善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学徒制引领的职教思维框架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研究中,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通过"一引领"、"双元主体"、"一目标"的合力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从理论和实践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建材发展导向》2019,(24):26-28
课程是教育目标实施的载体,是教育的核心,因此,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是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构建的核心。该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与嘉兴建筑工业学校两校合作办学意向为契机,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探索工程造价专业同校区一体化办学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物本""人本""能本"三者的有机统一,方能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身心和谐的未来新型人才,彰显我国教育的强大优势。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教育以应试化为中心,素质教育缺乏生长土壤;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单一,教育过程机械程式化;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实践工具化等,导致教学过程中"物本""人本""能本"三者价值取向出现定位偏误。因此,为了高效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全面综合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学校应树立正确素质教育观,创设一套全面育人的教育方案;增强教师培训力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树立社会正确价值观,为和谐统一化教学提供良好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并以某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和方法,为其他专业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构建及优化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并提出了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路,为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4)
目前,我国游戏行业诞生了不少大的游戏公司,游戏设计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专业和职业。面对文化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了给学生提供主修或选修课,我国高校相继开设了游戏设计相关专业,以期能够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游戏美术设计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满足 2 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 1997年开始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燃气工程专业等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此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 ,建立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系 ,并经过教学实践说明该体系对于本专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程建设领域BIM应用飞速发展,信息在工程全生命期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体现对高校这一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提出了明确需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在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中体现BIM进而支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期达到行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BIM素养的需求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调研了9所美国典型高校及26所国内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讨论了目前国内高校BIM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认证OBE理念,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BIM课程教学内容及三种课程开设方式建议,分析了三种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以期为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5)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做"是核心与主线。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为主的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为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6)
地域经济的发展呼唤高职教育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以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力需求为突破口,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完善实训、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评价体系为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6)
探讨以护理技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护理技能操作流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完善,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培养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4)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关键是课程的衔接问题。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应在课程衔接上重新规划,建立三方协同衔接的育人平台,构建"全能型"的衔接课程体系,完善双层教学的顶层设计,并创设多元立体的考核体系,以有效解决"3+4"中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衔接的问题,从而达到中职本科学前教育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2)
为达到"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该研究通过对二者的深度剖析,建立了对应的关联指标,并对每门课程进行了指标属性分配,从基础上改革了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了"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课程全覆盖。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2):26-28
从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视野三个维度出发,在校级层面制订并完善系统化的教师五年专业发展规划;依托校内、校际和校企合作网络,构建"名师工作室、校际、校企"三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立足教师常态化培育,搭建"培训、实践、科研、竞赛、智慧"五大专业成长平台。由此,形成独具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一三五"模式,为实现师资团队的整体跃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15)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是属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市场对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要求。因此,文章作者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的"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8)
目的 :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五官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抽取大同市卫生学校2012级护理专业4个班的女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法下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进行统计,并进行t检验,采用自编问卷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实验组理论和技能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90.9%的学生认可并喜欢此模式,86.4%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90%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90.9%提高了动手能力,87.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结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土木工程专业“专转本”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9年入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专转本"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测试等方式,调查"专转本"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根据这一群体学生的个体特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法上进行调整,提出了做好专科与本科教学衔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