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6):277-278
"中和之美"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古代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和之美"不仅贯穿了儒家美学的始终,在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孔子的"中和之美"发源于"中庸"思想,并始终同儒家伦理道德相互交织,表现为"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并在各个时期发展出许多新兴理念和观点,这对我国哲学、美学发展以及文学创作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对儒家的"中和之美""里仁之美""天人合一"和"礼乐"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为了找寻到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切入点,对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建筑和传统室内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了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互影响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翻译美学对中西方译论之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内,如严复的"信达雅"、曾虚白的"神韵与达"、钱钟书的"化境"、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许渊冲的"三美"、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等;国外如西塞罗的"辞章之美"、泰特罗的"忠实之美"、德莱顿的"艺术之美"等,无不贯穿着译论的始终,被国内外译者广泛得关注和研究,然而对林语堂"五美"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林氏的"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本文试图用"五美"论分析和鉴赏中英诗歌及其翻译,旨在说明林氏"五美"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探寻光影之美为基点,针对现代人对光影设计观念的误区,探寻了光影设计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指出光影之美以"自然美""功能美"为基调,进而衍生出"意境美"的最高标准,真正地从精神层面诠释了对光影美学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婧  陈天 《建筑与文化》2015,(1):118-120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美学概念的内涵、产生和发展,从思想基础和美学风格特色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与美学特色。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以及异彩纷呈之美。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期望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1)
郭熙的《林泉高致》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思考,以"可游""可望""可居""可行"的美学原理,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心灵需要,形成了尽享"林泉之乐"的审美状态。由此可见,郭熙所强调的山水画既要表现物象的真实,还要意境深远。凡作画者,均要以自己的主观性情为主体,以自然中的物体为表现的客观方面,把自己的主观性情与所表现的自然之物统一于画面之中,这其实也就是自身思想与自然之物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
"道可道,非常道",美无法言说,庄子否定世俗之美,主张以直觉的观照和精诚的感悟体会美的本然状态。庄子之"美"是一种自然之美、至真之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造就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中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庄子的美学思想实质上回答了一个基础问题——"什么是美"。该文试图对庄子的美学思想进行反思,庄子美学对于绘画艺术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5)
在老子和庄子对自然法则的哲学式认识和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中国的美学渐渐发展出一种"尚自然"的美学思想,把"美在自然"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标准尺度和原则。中国传统所追求的和谐,是天地万物循自然之道所体现的和谐,以美学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是我们研究自然之美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就其整体景观意匠中蕴含的声音美营造智慧进行解析,主要内容包括:1)园林院落空间的隔声降噪功能"屏俗";2)"掇山理水""莳花艺树""动物点缀"和"建筑经营"的声音美营造意匠"收嘉"。结合中国传统"静"之哲学美学思考,揭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境界之生命颐养特征,由此阐明了园林声音与静谧的内在统一关系。中国园林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整体景观意匠,将生命的颐养目标落实到了园林的境界营造,由此统一了声音与各种有形、无形构景要素的营造过程。不但跨越了物理学安静与声音美营造的二律背反,还实现了园林降噪、声音美营造乃至静谧境界经营的整体把握,其中蕴含的营造智慧对当前声环境面临的瓶颈问题解决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