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关,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现代作家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风格的差异、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又可以展现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意象”理论源于《易经》,“立象以尽意”,目的是为了解决“言不尽意”而提出的。传统文学中意象成为作家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在第3、22、77、103和第126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巧妙运用镜子意象将劝婚、自恋、青春美貌等主旨连成一串闪耀的珍珠,以此让友谊、爱情和时间的基本主题升华到更加高尚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陈毅诗词中。在陈毅诗词中,由于创作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夜”不仅是时空概念,更赋予了紧张战斗、自由思想、欢乐工作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通过对陈毅诗词夜意象的探析,可以探究陈毅诗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訏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源于西方理论范畴,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与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进程相关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二是指以主体性和个体为内核,以‘审美现代性’为价值立场的价值模式。而在近现代的中国,“现代性”其实只是功利理性主义的代名词。在这种强势观念与潮流中,却有少数作家仍然执着地站在“审美现代性”的立场上,试图以迥别于时代潮流的创作立场去实现文学现代性的理想。徐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徐的小说以“人性”为起点,以对人的解读和对社会的批判为动力,游离于其时主流文坛强势的功利理性主义,执著地朝向个性化和自由化,用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性乌托邦,实践着“审美主义”的沉重探索。  相似文献   

5.
移民文学是具有两种异质文化背景,并显示出二者争战、协商、共生的跨国书写;华人移民文学是世界移民文学的一部分,“新移民文学”的命名缺乏学理基础与必要性。华人移民作家以被建构起来的“流散”身份所呈现的异国想象与原乡记忆,是其独特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现”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学样式蕴含着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空间。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是自由性、游戏性和互动性;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是“短”为贵、“文学性”为上、“快捷性”为佳;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审美感知的综合性、审美感受的逼真性和审美接受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由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入手 ,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个人独特生命体验的月亮意象 ,指出了它与中国文学传统中同一意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现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大批“痴”者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他的创作心理,寄予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大批“痴”者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他的创作心理,寄予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人树》中,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现代人的“家园意识”书写了人的心灵在垦荒中成长的过程。文章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发现怀特的作品渗透了生态审美所特有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怀特对人与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丰富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这种审美理想上升到一个信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全体小说"是以中村真一郎为代表的多位日本"战后派"作家追求的长篇小说形式。中村真一郎运用意识流和西方心理主义的手法,注重从意识和心理层面营造自己独特的"全体小说"空间。他在创作中几乎将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审美层面,通过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特点使小说具备"全体性"。中村真一郎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生存的现实状况,而是要让读者感受到超越现实的东西以及由生存带来的不安,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体验的更为宽厚、更为深刻的现实形象。中村真一郎在"全体小说"的创作中摒弃日本近代以来的"私小说"①的风格,致力于自坪内逍遥②以来的对西欧文学的模仿和移植,代表了日本战后文坛积极顺应战后日本的现实状况,努力创作具有战后特色的文学作品的文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M.依玛佐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特有的童话审美精神。从依玛佐夫突出反映东干儿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心理特征的诗歌、小说入手,探讨具有东干民族特征的童话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美感。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对郁达夫两部作品的地位进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E.E.卡明斯对诗歌进行了有悖于常规的偏离,这是出于美学目的而对标准语言常规的有意违反,也因此造就了他独具个性的语言.诗人通过书写偏离创造出特异的形象,以期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冲击.统计和分析这些偏离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可以为诗歌语言前景化研究提供可信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隐藏于诗歌作品内部的深层含义,进而体会到诗歌的新颖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拓展和延伸诗歌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词教学中的赏析审美原则,首先应有一个知人论世、具体分析的历史唯物观.就诗词赏析的方法来说,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主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将具体作品放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透视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阅历,细心透彻研读作品;通观整个文学领域、文学体裁和文学特征,准确把握作品;用灵活变换的角度去审视、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20.
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傅雷先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包括:“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视文学翻译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翻译态度要“特别郑重”;译者“趣味”要“广”,“涵义”要“杂”而“精”;文学翻译“文字问题基本上也是艺术眼光问题”等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